稻田里“基因密码”破解者——傅向东当选中科院院士
2025年11月21日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从浙江龙游乡间的田埂记忆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从留学英伦的开拓性研究到扎根祖国的农业创新实践,傅向东用三十余载坚守,书写了一位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与担当。

留英深耕,奠定国际学术地位
傅向东的学术之路,始终伴随着对未知的探索与对前沿的攻坚。他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硕士毕业,随后开启了更广阔的学术深造之路。2001年,他获英国John Innes Centre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01至2005年继续在该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至2005年的留英岁月,是傅向东学术生涯的重要奠基期。在此期间,他以开创性视角系统阐述了植物激素信号通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凭借扎实的研究功底和创新思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和《Plant Cell》上连续发表4篇“里程碑”性质的论文。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更让他在植物激素研究领域迅速确立了国际知名度,为后续深耕农业育种创新埋下伏笔。
归国二十载,破解粮食安全“卡脖子”难题
“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做有价值的科研”,这是傅向东回国后始终坚守的信念。2005年归国至今的二十年间,他紧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需求,将研究重心对准我国水稻育种面临的“减氮与增产”“高产与优质”等突出瓶颈。

为突破困境,傅向东创新性地布局“基因挖掘-功能验证-基因聚合-品种设计”一体化技术创新链。经过多年攻关,他带领团队成功挖掘出dep1、GRF4、NGR5、lgy3、GW7、GW8和OsOTUB1等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关键核心基因,这些基因被育种公司和育种家广泛应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破解“绿色革命”品种高产但氮肥利用效率低这一核心矛盾的有效路径,培育出“中禾优”系列高产、优质、氮高效国审水稻新品种,为我国“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十载深耕结出累累硕果。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公开信息,傅向东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5项,育成优质高产和氮高效水稻新品种13个。其相关成果先后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2019年度、2021年度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多项技术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惠及农业生产一线。
硕果累累,坚守科研初心
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突出的贡献,让傅向东收获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在国际学术领域,他长期入选全球前1‰的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担任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基石研究员”,他先后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等多个重要科技奖项,还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获得者名单。2024年起还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在学科建设、团队培养和科研攻关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从浙江龙游走出的农家学子,到跻身中科院院士的科研领军者,傅向东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农业”“创新”“报国”紧密相连。如今,这位深耕稻田的“基因密码”破解者,正以新的身份继续坚守科研一线,用笃行实干的科学家精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书写精彩篇章。(记者 程元)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