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知识:日本武力介入台海,谁支持谁反对?日本中小资产阶级多容易被右翼操纵?

中小资本的生存焦虑:在夹缝中的摇摆与分化

双重挤压下的结构性脆弱

日本中小资本家阶层——那些经营着町工场(小型机械加工厂)、零部件供应商、地方批发商、区域性制造企业的老板们——正处于战后最严峻的生存危机之中。这个曾经被视为日本经济"毛细血管"的群体,如今正在外部产业冲击和国内垄断资本挤压的双重绞杀下大量死亡。

从上游看,中国企业在精密零部件、模具制造、材料加工等领域的成本和技术优势愈加明显。那些曾经依靠"日本制造"标签获得溢价的中小供应商,发现它们的客户——无论是日本大企业还是海外买家——正在转向中国供应商。

500

从下游看,垄断资本为了维持自身利润率,不断压低对中小供应商的采购价格、延长付款周期、提高质量要求。大型制造商可以利用全球采购网络要挟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主既无资本进行技术升级,也无能力开拓新市场,只能接受越来越苛刻的条件。

更残酷的是,当垄断资本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或中国时,那些无力跟随的中小配套企业就被彻底抛弃。数据显示,日本中小制造企业数量从1990年的53万家下降到2020年的35万家,三十年间消失了三分之一,而这一趋势在中国产业优势全面建立后正在加速。这些中小资本家每天面对的是银行催债、员工工资、租金成本和不断萎缩的订单,他们的焦虑和愤怒需要一个出口。

支持武力介入的条件:绝望、幻想与民族主义的毒药

正是这种生存绝境,使得部分中小资本家成为支持武力介入台海的潜在力量。第一个条件是民族主义的成功动员。当右翼政客和媒体将中小企业的困境归咎于"中国的不公平竞争"、"中国窃取技术"、"中国倾销",当它们将对抗中国包装为"保卫日本制造业"、"维护经济主权",相当一部分经营困难、教育水平有限、信息来源单一的中小企业主会接受这套叙事。

他们不理解全球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不清楚自身困境的结构性根源,更不知道垄断资本才是压榨他们的主要力量。他们只看到中国企业抢走了订单、中国产品充斥市场、自己的生意江河日下,于是很容易被煽动起对中国的敌意,并将战争幻想为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

500

第二个条件是战争经济的诱惑。部分中小企业主天真地认为,一旦爆发台海冲突,日本必然转入战时经济体制,政府将大量增加军需订单,而这些订单会向中小企业开放。那些经营机械加工、电子组装、物流运输的企业主幻想着能够承接防卫装备的零部件生产、军事基地的维修保障、战略物资的仓储配送,从而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

这种想法在那些曾经有过防卫产业经验的企业主中尤为流行——他们记得冷战时期日本防卫产业的繁荣,幻想着历史的重演。他们不明白现代战争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已经将中小企业彻底排除在外,真正的军工利润只会流向三菱、川崎这样的垄断巨头,中小企业最多只能在边缘地带分到一点残羹冷炙。

第三个条件是对贸易壁垒重建的期待。一些中小企业主认为,如果日中关系彻底破裂,日本将被迫重建本土供应链,政府会出台政策限制中国产品进口、补贴本土生产、强制大企业使用日本供应商,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受保护的市场空间。

这种"经济民族主义"的幻想在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主中有一定市场,他们怀念那个日本经济相对封闭、中小企业受到保护的时代,希望通过地缘政治对抗来逆转全球化。但他们忽视了日本经济对外部市场和资源的根本依赖,忽视了封闭政策将导致成本暴增和效率下降,更忽视了在真正的战争中,所谓的"保护政策"将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整个经济体系都将陷入崩溃。

支持紧张局势的现实动机:在危机中寻找政策红利

相比直接支持开战,部分中小资本家采取的是支持塑造紧张局势但不明确支持武力介入的暧昧立场。这是因为紧张的台海局势确实为它们带来了一些实际好处。

首先,在"经济安全保障"的旗号下,日本政府可能推出一系列针对关键产业供应链的补贴政策,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将自己包装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国产化替代方案"获得政府资金支持。那些生产半导体材料、精密仪器零件、特殊合金的中小企业,可以将自己纳入"经济安全"框架,从而获得了研发补贴、税收优惠、优先贷款。

500

其次,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台湾有事",可能增加对基础设施加固、应急物资储备、民防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项目能为当地建筑、物流、仓储等中小企业带来订单。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主因此会成为支持强化"西南防卫"的积极力量,他们在地方议会游说、在商工会议所施压,要求更多的防卫相关投资落地。

第三,紧张局势强化了中小企业团体在政治中的讨价还价能力。中小企业主可以通过商工会、同业工会等组织,以"维护经济安全需要保护中小企业"为由,向自民党地方支部和政府部门索取政策优惠。

他们的逻辑是:如果政府真的担心供应链安全,就应该防止中小企业倒闭,就应该提供更多扶持。这种实用主义的算计,使得他们在表面上配合政府的对华强硬姿态,但实际关心的只是能够获得多少具体利益。

生计压倒政治的现实主义

部分中小企业主对台海问题的真实态度是相对中立和冷漠的。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如何拿到下个月的订单、如何支付员工工资、如何应对银行催款、如何处理设备老化、如何与大客户谈判价格——这些具体而紧迫的生存问题,远比遥远的台海冲突更能占据他们的精神空间。

他们的和平倾向不是基于什么高尚的道德立场,而是基于最朴素的生意逻辑:战争意味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客户不下单、银行不贷款、员工要辞职,这对小本经营是致命的。他们也许会在居酒屋抱怨几句"中国竞争太激烈",但真要让他们支持武力对抗,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担心成本和风险。这个群体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他们不会在公共舆论场上发声,他们的政治存在感远低于那些激进的右翼中小企业主。

不支持的条件:当战争意味着彻底毁灭

如果能够让中小企业主清楚认识到战争的真实后果,他们中的多数会坚决反对介入。因为对于中小资本而言,日本介入台海战争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毁灭性打击。

首先是供应链的彻底断裂——中小企业严重依赖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一旦开战,这些供应将立即中断,而日本国内或其他来源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替代。其次是市场的永久丧失——许多中小企业的产品最终流向中国市场,或者作为大企业对华出口产品的配套,战争将彻底切断这些商业联系。

第三是金融链条的断裂——战争导致的经济动荡将使银行立即收紧信贷,而中小企业普遍依赖短期贷款维持现金流,一旦断贷就会立即破产。

第四是人力资源的流失——如果战争征兵,中小企业本就短缺的年轻员工将被征召,而它们没有大企业那样的影响力去保护自己的核心员工。

最后,如果日本本土遭受攻击,中小企业既没有保险覆盖战争损失,也没有资本在其他地方重建。因此,一旦中小企业主摆脱民族主义幻想,进行冷静的成本收益分析,他们会发现战争对自己只有毁灭,没有任何获利可能。

分化性与易操纵性:中小资本的政治困境

中小资本家阶层在台海问题上呈现出高度的内部分化和易被操纵的特征。他们缺乏统一的阶级意识和组织能力,他们的政治倾向高度依赖于个人经历、地域环境、行业状况和信息来源。

那些在防卫产业边缘、受到政府扶持的企业主更可能支持强硬立场;那些严重依赖中国市场或供应链的企业主更可能倾向谨慎;那些经营困难、充满怨恨的企业主更容易被民族主义动员;那些相对成功、理性务实的企业主更可能保持中立。这种分化使得中小资本既不是一支可靠的反战力量,也不是一支坚定的主战力量,而是一个可以被不同政治势力争夺和塑造的摇摆群体。

500

更危险的是,这个群体的政治判断力和信息鉴别力普遍较弱,使得他们特别容易被民族主义宣传操纵。当主流媒体和政客将复杂的地缘政治简化为"中国威胁",将经济困境归咎于外部敌人,中小企业主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视野去质疑这套叙事。

他们的生存焦虑需要一个发泄对象,而民族主义话语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靶子。因此,虽然客观上战争将摧毁中小资本,但主观上他们仍可能在错误信息和情绪操纵下支持导向战争的政策。理解并影响这个群体,既需要揭示战争的真实代价,也需要帮助他们认清其真正的敌人不是中国的竞争者,而是压榨他们的垄断资本和抛弃他们的经济体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