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碎的航母梦--说下低效能F35B垂直起降战斗机
在最近的美日联合军演中,4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35B战机在日本海自加贺号航母上起飞降落,让很多国家很是期待。很多人认为我们也应该开发这种垂直起降战斗机,连货轮瞬间就变成航母,太有想象空间了,但实际上全世界的鹞还是雅克垂直起降战斗机,最多就是实现起飞降落,作战上效能极为低下,或者说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英国6万吨航母,F35B只能出动16架次,代价实在过于昂贵。
作为全球唯一现役的第五代短距/垂直起降(STOVL)隐身战斗机,F-35B让很多国家做起来了航母梦,但从战斗机设计指标来看,它为垂直起降能力付出的代价太高。

首先要明确的是,垂直起降的矛盾就是垂直动力和机身重量。F-35B搭载的F135-PW-600发动机虽然实现了191.3kN的加力推力,但为了实现垂直升力,必须整合一套复杂的辅助系统——包括91.1kN推力的两级对转升力风扇、可90°偏转的三轴承旋转喷管,以及翼根处的滚转控制喷管。
这套系统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死重”,仅升力风扇与传动轴组件就占用了机身前部大量空间,同时增加了近1.8吨的结构重量。对战斗机设计而言,每一公斤重量都意味着燃油或武器载荷的减少,F-35B的主油箱容量虽达8160kg,但在垂直起降模式下,为保证动力系统正常运转,实际可用燃油比例被严格限制在60%以内,继承了垂直起降飞机“腿短”的传统。
从作战半径数据看:当F-35B采用垂直起飞+垂直降落模式时,作战半径仅为370km;即便借助12°滑跃甲板实现短距起飞,作战半径提升至670km,仍远低于常规起降构型的1667km。
载弹能力的损耗更为悲惨,垂直起飞时发动机推力需完全抵消机身重量,导致有效载荷通常不超过总重的30%——在这种模式下,F-35B内置弹舱仅能携带2枚AIM-120中距导弹,无法搭载重型对地攻击弹药;

即便短距起飞,6.2吨的载弹量也仅达到常规战机的85%。更关键的是,其内置弹舱长度比F-35C短半米,直接限制了大尺寸精确制导武器的挂载。
垂直起降时,F-35B的燃油流量峰值巨大,这种“油桶”在缺乏保障的复杂战场环境中,很容易陷入“起飞即需返航”的境地。日本“出云”级改造后因无滑跃甲板,F-35B只能以垂直起飞为主,作战半径被压缩至300km以内。
F-35B的单价比常规起降的F-35A高出近30%,而维护成本更是超过后者的1.5倍。升力风扇的轴承组件、三轴承旋转喷管的密封结构都是高损耗部件,每飞行小时的维护工时比F-35A多40%,故障率则高出22%。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部署数据显示,F-35B的妥善率长期维持在65%左右,低于F-35A的78%,这意味着在高强度作战中,会进一步打折扣。
为容纳升力风扇,F-35B的机身截面更接近圆形,迎风阻力比F-35A增加12%,最大平飞速度虽达1.6马赫,但超音速巡航能力仅能维持短时间,且无法在超音速状态下进行大幅度机动。其机翼面积较小,翼载荷高,在近距格斗中的瞬时盘旋角速度比F-35A低8%,本来F35系列格斗能力差,这是更加严重。
而且F35系列电子设备一直有各种问题,在F35B上同样存在。
F-35B垂直起降能力是通过牺牲航程、载弹、燃油效率与维护可靠性等指标实现的。远远不如电磁弹射+阻拦着急的舰载隐身战斗机,哪怕是无人战斗机都比这个强太多。



军事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