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姜女到朱元璋:寒衣节来历密码,古老节日在今天还有价值吗?

500

日日妆楼望雁回,雁回郎不寄书来。

谁知别后身宽窄,欲送寒衣未敢裁。

——宋·王镃

农历十月初一,传统上叫做寒衣节。对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这个节日可能已经相当陌生了,甚至连农历这种历法本身,多数城市里的年轻人也都不大熟悉。记得前几年有次寒衣节的时候,我在网上和年轻的朋友聊起来,还有人表示奇怪,为什么这两天街上烧纸的人多起来了呢?这实际上也就是寒衣节在今天仅剩的一点遗俗了。那么到底什么是寒衣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要说这个问题,咱们得从传统农历十月初一这个日子说起。

一、十月朔和秦岁首

寒衣节虽然是传统节日,但正式有这个名字,大约要到宋元时期了。在这之前,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还有很多称呼,比如“十月朝”“十月朔”“秦岁首”等等。农历的十月,在古代一方面牵扯到官方的历法,另一方面也牵扯到生活习俗,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先说历法。从夏商周三代以降,一直有岁首逐渐前置的传统。在那个时代,历法被认为是沟通天人之间的一种手段,也是人君掌握的最高权柄之一。新的朝代建立之后修改历法,重置岁首,这已经成了构成政权合法性的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史书上说:“夏政建寅、殷政建丑、周政建子。”也就是说夏历以农历一月作为岁首,殷商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的岁首是十一月。到了秦朝的时候就沿用了这种做法,再往前提了一个月,以十月为岁首。秦朝时间很短,但《秦历》使用的时间要更长一些。一方面,这是老秦人自蜗居西北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的历法,并随着秦国领土的扩张逐步推向全国;另一方面,西汉建立之后,刘邦政权继承秦制,并没有修改历法。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太初历》,才重新改回了夏历的岁首,也就是以农历一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所以十月岁首的《秦历》在民间使用的时间其实比秦朝的国祚要长不少,即便在汉武帝制定《太初历》之后,民间的习惯依然表现出一定的惯性。后来民间把农历十月初一称为“秦岁首”,也是这种习俗的遗存。

500

历法的改变虽然涉及到国家上层的政治权力,但其起源实际上还是人们的时令观念,而这归根到底还是要立足于这个时间节点的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从气候上来说,农历十月是冬季的开始,这一点在北方地区感受的更为明显。而从社会生产活动上说,农历十月也是一年农耕活动的结束,是收获的季节。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古代的先民们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过冬,另一个是对收获的纪念以及对来年丰收的祈求。

过冬要考虑的自然是御寒与食物的储备,所以《礼记》当中记载,周代的时候每年立冬(大约在十月一日前后),周天子都要率领公卿百官到王城的北郊举行盛大的迎冬仪式。仪式结束之后,周天子还要抚恤为国捐躯的烈士功臣的家属,赐予他们食物和衣物。同时《月令》中也记载,农历十月开始,天子要换上冬装了。天子的着装一方面是为了保暖,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给万民的表率。而在民间,除了适时地增添衣物之外,在这个秋收结束的时刻,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自然会有庆祝收获的庆典。在古人的观念中,收获不只是来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神灵与祖先的庇佑,所以丰收的庆典当中,不止要娱人,更要娱神。先民们把新收获的作物奉献给神灵、祖先品尝,是为尝新习俗的开始。这种尝新仪式,除了表达慎终追远之情,更重要的还是要请求神灵和祖先,来年继续保佑。

500

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十月一日实际上就相当于后来春节的地位,各种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后来汉武帝改太初历,十月失去了岁首的地位,各种官方的、仪式性的节俗内容就逐渐地退化或转移,但过冬和祭祀这两项基础的生活诉求始终都是在的。过冬要穿衣,祭祀要追思已亡,这两项诉求实际上就是后来寒衣节产生的底层逻辑。

500

二、寒衣节的来历传说

节日的产生固然有其内在的逻辑,但民间自有另一套的表述方式,这往往就是各种传说、故事。故事的内容未必是真的,但之所以有这样的故事,这一事实本身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诉求,同样也是节日内涵的组成部分。关于寒衣节的来历,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有这么几个故事。

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便是孟姜女的故事。故老相传孟姜女万里寻夫,想在过冬前给夫君带去御寒的衣物,但到了地方发现夫君已成了长城下的累累白骨,于是就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感动了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也让人们想到了自己身边的旅人、征人或亡人,于是人们就开始在每年十月初一,给这些人送去寒衣。

500

第二个故事是一对夫妇演的一处双簧。这对夫妇,男子名为蔡莫,是发明造纸术的蔡伦的哥哥,女子名为慧娘。民间传说,这夫妇二人见蔡伦发明造纸术,就偷偷仿制,但学艺不精,造出的纸质量不好也没有销路。于是夫妻二人就合演一出双簧:慧娘假装去世,蔡莫在出殡的时候为其烧纸,于是慧娘“复生”,并对蔡莫说,这种纸在阴间可当钱用,她用钱贿赂阎王小鬼,从而得以复生。因为这天是农历的十月初一,所以后来民间就有了在这天烧纸祭奠亡灵的习俗。

500

第三个故事,传说寒衣节的设立与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南京地区一直有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有人说这是因为朱元璋登基之后仿照古礼,在农历十月一这天行授衣之礼,并仿照民间荐新的习俗,将新收的糯米、红豆等作物做成热羹,赏赐给臣下吃。后来这些做法在民间相沿成习,就有了寒衣节。

500

民间传说当然和历史事实差距甚远,实际上寒衣节的起源就像咱们前面说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人们在入冬时节的过冬以及祭祀习俗。后来这些习俗逐渐演化,到宋元时期寒衣节正式地成为了一个节日。此后一直发展到民国,在千年的时间中寒衣节的节俗大体上没有太多变化,但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发达,商业的元素也逐渐影响到寒衣节。比如明清时期,在很多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专门售卖寒衣的行当,这种寒衣一尺来长,分男女款,用五色纸裁剪而成,上面还写着被祭祀的人的姓名、籍贯等,与寄送东西的信封格式类似。也有一些地方送寒衣的仪式逐渐简化,人们不再烧专门裁剪的纸衣,而是直接烧纸钱完事。

文史君说:现代社会还要过寒衣节吗?

最近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有了在公共领域发声的渠道,舆论场也就变得多元了起来。比如对于要不要过寒衣节这个问题,就经常引起争论。支持者认为这是传统文化应该受到保护,反对者也有直接斥之为迷信的,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因为安全的原因,直接下令禁止烧寒衣。这也是传统节日在传承的过程中,和现代社会必然产生的一些矛盾。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呢?

500

实际上,传统节日要想在今天传承下去,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进行现代性的“引渡”,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挖掘出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拿寒衣节来说,有些人把对亡者的祭祀斥之为封建迷信,但实际上即便现在依然在给亡者上坟烧纸的人,又有多少人还真的相信人死后会有一个“阴间”存在呢?人们之所以保持着在每年同样的一个时间点,重复着这样一种固定的仪式,更多的也只是在追思已亡而已。慎终追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一种祭奠的仪式,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血缘的情感联系。血缘、家庭的和谐稳定,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想这便是寒衣节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价值了。当然,有些地方政府考虑环境、安全的问题,也不是没有道理,有些地方采取划定范围集中祭祀的做法,是比较好的折中的手段。

参考文献

石梦可:《中国鬼节:由寒衣节说开去》,2015年11月(上)《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

萧放:《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文史知识》1999年第11期。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