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向成熟的青春期孩子(19)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请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Ⅰ 心理学原理
成年早期 (18-25岁)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认知风格的定型与成熟。
3 认知风格定型: 思维方式、核心价值观念和专业技能趋于稳定,个体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样的社会角色要求。
4 终身学习可能: 部分区域(如海马体)仍保留生成新神经元(神经发生)的能力,意味着学习和记忆在人的一生中始终可能,只是需要更强的主动性和策略。
给家长建议:好父母是“助推器”:他们通过尊重、深度对话和策略性引导,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且富有挑战性的心理环境。这不仅帮助孩子的认知风格和价值观念健康地定型与成熟,更极大地激发了其大脑终身学习的潜力,让他们能自信地适应多元社会。
做不好,父母也可能是“绊脚石”,他们通过贬低、控制和制造焦虑,持续消耗孩子的心智资源。这种负面环境不仅阻碍了健康认知风格的定型,更可能从神经层面抑制学习能力,让孩子在步入社会的起点就举步维艰。
所以,智慧的家长会意识到,孩子成年后,自己的角色应从“管理者”转变为“顾问”和“盟友”,用支持性的环境去滋养他们正在成熟的大脑与心灵,这将是父母送给孩子走向独立最宝贵的礼物。
Ⅱ 虚构小故事
父母的教养角度构思了三个对应的小故事。
1. 好父母之家:林诗杰、许梅香与儿子小哲(21岁,大三学生)
林诗杰(爸爸):会与小哲就社会热点、职业伦理进行深度讨论。他不仅问“你怎么看?”,还会追问“为什么你这么认为?有没有其他可能性?”。这促使小哲的思维方式从非黑即白走向复杂多元,价值观在思辨中内化并稳定。
许梅香(妈妈):尊重小哲的专业选择(计算机科学),并鼓励他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结合。当小哲想用编程技能为社区开发便民小程序时,妈妈大力支持,这帮助小哲形成了“技术应向善”的核心价值观,并将专业技能与社会角色要求相结合。
对应“终身学习可能”:①策略支持:爸爸发现小哲学习Python有困难,不是替他解决,而是推荐了高效的学习路径(如某在线课程+项目实践),并分享自己工作中的“项目管理”经验,教小哲如何拆解学习目标。
②激发主动性:妈妈许梅香自己也在学习心理学课程。晚饭时,她会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遇到的困难,无形中向小哲传递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的信念。他们家庭有一个“知识分享会”,轮流分享新学到的知识,这让学习变得有趣且主动。
结果:小哲的认知风格稳定而灵活,价值观积极,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挑战。他视学习为一种生活方式,具备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高效的学习策略。
2. 普通父母之家:许一凡、曾琳香与女儿许小雨(23岁,职场新人)
家庭氛围:关爱但略带焦虑,沟通流于表面,更关注结果而非过程。
许一凡(爸爸):关心小雨的工作,但对话常止于“工作累不累?”“工资怎么样?”。当小雨在工作中遇到人际困惑时,爸爸的建议通常是“少说话,多做事”或“听领导的准没错”,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小雨服从权威、避免风险的思维方式。
曾琳香(妈妈):希望小雨稳定,常念叨“找个稳定工作最重要”。她的价值观传递是“安全优于发展”。这导致小雨的专业技能停留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层面,对于跨领域学习或承担挑战性角色意愿不强,以适应而非创造社会角色为目标。
对应“终身学习可能”:①被动学习:父母会催促小雨考一些“有用”的证书(如驾照、会计证),认为这是学习的标志。但小雨的学习多为外部驱动,缺乏内在热情和长远规划。
②策略缺失:当小雨抱怨想学新东西但不知从何入手时,父母的回应通常是“网上教程那么多,你自己找找看”,或“公司没要求就别那么累”。他们提供了关爱,却缺乏引导孩子寻找学习策略和支持其探索的具体行动。
结果:小雨的认知风格趋于稳定,但可能较为保守和僵化。她明白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主动性和策略性不足,容易在舒适区停滞,发展潜力可能受到限制。
3. 不好父母之家:赵大勇、王小红与儿子小源(19岁,辍学在家/打零工)
家庭氛围:专制、否定、充满压力或漠不关心。
赵大勇(爸爸):信奉“棍棒教育”,与小源的沟通方式是指责和命令。“你懂什么?按我说的做!”这种环境要么造就小源顺从、缺乏主见的思维方式,要么激起他极端的逆反心理。他的价值观可能充满混乱和对立。
王小红(妈妈):或是附和丈夫,或是无力改变。她可能向小源传递“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你也不会有出息”的消极价值观。小源无法从家庭中获得适应社会角色的正面榜样和技能支持,专业技能无法稳定发展,对社会角色感到迷茫和疏离。
对应“终身学习可能”:①扼杀主动性:当小源流露出想学点技术(如汽修)的想法时,父亲可能讽刺“就你?三分钟热度”,母亲可能担忧“那活儿又脏又累”。他们的反馈不断打击小源的尝试欲望和学习热情。
②环境剥夺:家庭可能没有为小源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或者家庭矛盾不断,使他情绪耗竭,根本无法进行需要专注和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大脑的“终身学习可能”因缺乏积极刺激和情感支持而被抑制。
结果:小源的认知风格可能定型于消极、防御或混乱的状态。他可能早早关闭了学习的大门,认为学习与自己无关,无法看到改变的可能,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总结对比:①好父母之家,父母积极引导,稳定而灵活:通过讨论、尊重与支持,帮助子女形成积极、多元、稳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孩子激发与赋能:通过榜样、策略支持和创造学习型家庭氛围,将终身学习内化为子女的自觉行为。
②普通父母之家,父母被动适应,稳定但僵化:关注表面成功,建议趋于保守,可能导致子女形成规避风险、缺乏创新的认知风格。对孩子口头支持,缺乏深度:认可学习重要性,但无法提供有效策略和深层激励,子女学习动力多为外部驱动。
③不好父母之家,消极压制,混乱或扭曲:通过否定、专制或漠视,破坏子女的认知发展,导致价值观混乱,难以适应社会。对孩子进行抑制与剥夺:通过负面反馈和恶劣环境,直接扼杀子女的学习主动性和可能性,使其发展停滞。
这三个家庭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在成年早期这个定型与可塑并存的关键期,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何等重要。他们可以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助推器”,也可以是“绊脚石”。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十二。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做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三分留白。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可能成了足够的好家长。同时,人是复杂的,本身具有多种成分,好的部分、一般部分和不好的部分,家长如此,孩子亦然。家长有时候还真需要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监护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失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