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1000件,当法官成为“工作机器”
作者 | 疲惫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图源小红书@Lance,侵删
1009。
这是今年广州一个区法院,法官人均受理案件的数量。
本以为够夸张了,评论区下有网友留言说:「白云区1600件」。
当然,这种情况不只存在于广州。

全国案件数量连年增长,司法供给却像是被钉死了阈值。
最新公开的法院年度数据里,案件总体增长、法官数量基本稳定,供需关系失衡,效率提高背后,是被压到极限的法官们。

🔺10年来法院收案数量变化趋势
图自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况且,法官的工作从不仅限于审判。
开会、写总结、扶贫、宣传、拆迁、维稳、扫街,法院一边组织法官街头扫地,一边商事案件堆积如山。
年底就更不用说了。
欠款未清、工程款拖延、商业纠纷集中爆发,当事人心里着急,于是纷纷走上法律程序。
对当事人而言,诉讼是解决问题,对法官而言,是年末完成不了结案率。

🔺截至今年9月,全国法院受理审判案件已达3225.7万件
有趣的是,站在律师视角看,这一切反而多了点苦尽甘来式的理解。
律师和法官,表面上是对立席位,其实是同一条船上的「两个心碎工种」。
律师在业务寒冬里卷案源、卷短视频、卷客户;法官在制度高压下卷速度、卷数量、卷绩效。
只要案件数量超过承载力,两边就容易误解彼此,而现在最需要的,恰恰是相互理解。

法官焦头烂额,书记员同样也被拖着往前冲。
书记员的存在常被公众忽略,但他们是真正的「司法苦力」
打电话、催送达、做记录、出文书、写材料、填系统,几百项任务串在一起,只能用时间来堆,不能出错也不能延误。
法院不是一个岗位在硬扛,而是全链条在负重前行。

🔺各地法院通过遴选对法官队伍进行着动态补充和优化
回到核心问题,为什么案子越来越多?
是人民越来越懂法?还是矛盾越来越积压?是依法维权意识增强?还是司法救济成了最后的兜底?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
但一个事实毫无疑问,诉讼需求在高速扩张,而司法供给没有同步扩容。
我们需要的不是「超人法官」,也不是「高速审判」,而是一个更科学的制度秩序,让法官能像法官一样工作,让法院像法院一样运转。
要真正解决压力问题,有两个底层逻辑要面对。

🔺案件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大、审理周期完全不可控
邹蜀奇法官向记者展示一份64页共3万余字的判决书
图自最高人民法院
第一,司法资源必须增加。
不管是员额配置、辅助团队,还是跨区域流动、智能工具介入,只有人手多了、分工细了,压力才会降下去。
第二,考核体系必须调整。
当「质量」被压在「数量」之下,制度就会逼着每个人朝同一个方向跑:快。
而速度越快,错误越多,风险越大,积怨越深。
司法不是流水线,如果提供司法服务的人都濒临崩溃,那么司法体系的健康程度可想而知。

一个健壮的法治社会,不是让办案量再翻几倍,而是确保每一个参与者都能稳稳地站在岗位上、健康地走下去。
愿正义不再依赖加班,愿法官不再被数字定义,愿法律共同体彼此看见、彼此理解。
毕竟,所有的司法改革,最终都是为了让人能真正被制度保护,而不是被制度压垮。



法律先生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