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非接掌长安福特,能否打破销量、口碑困境的“魔咒”?
【文/深度评车&财经三剑客】11月3日,长安福特工商信息的一纸更新,在看似平静的汽车圈激起了层层波澜——朱华荣正式卸任董事长,中国长安集团原董事长赵非接棒掌舵。这本是一次常规的人事变动,然而背后却折射出长安福特深陷泥潭、举步维艰的困境,新帅上任,前路依旧迷雾重重。

朱华荣的卸任并非简单的职务交接,而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为国资委直接监管央企后,遵循中央对企业领导人员任职规定的必然结果。根据要求,央企负责人原则上不得兼任三级企业职务,长安福特作为三级企业,朱华荣的离开成了板上钉钉之事。他虽表示要将重心放在集团战略层面,但这种“从球员到教练”的转变,更像是面对企业困境时的无奈之举,难以掩盖长安福特当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新上任的赵非,虽被视为“最佳人选”,有着在长安体系内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2018年临危受命担任长安福特执行副总裁时也曾推动企业销量止跌回升。但那时的市场环境和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语,曾经的“救市战功”能否在当下复杂的局势中重现,充满了不确定性。毕竟,当下的长安福特面临的不仅仅是销量下滑的问题,还有新能源转型的困境、口碑的创伤等多重难题。
长安福特曾经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数据显示,这个在2016年创下95.8万辆销量巅峰的合资品牌,2024年销量仅回升至24.7万辆,而到了2025年1-9月,销量更是进一步跌至7.7万辆。反观同级竞品一汽-大众,2024年销量达165.91万辆,两者之间的差距犹如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如此巨大的销量落差,不仅反映出长安福特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更意味着其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燃油车基本盘的萎缩是长安福特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长安福特在售燃油车型仅蒙迪欧、锐界等四款,产品线的单薄使得其在燃油车市场的竞争力大幅减弱。而在新能源转型方面,长安福特更是步履蹒跚,几乎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独立运营的福特电马销量长期个位数,在25-35万市场份额占比近乎为零。长安与福特2023年成立的新能源合营企业,首款产品仍在平台打磨阶段,而大众、丰田等竞争对手早已完成新能源产品矩阵布局,长安福特在新能源赛道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早年福克斯变速箱故障、翼虎断轴等问题,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给长安福特的品牌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更让消费者对长安福特的产品质量产生了质疑。而3・15晚会的点名批评,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长安福特的信任。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至关重要,一旦失去,想要重新挽回将付出巨大的代价。长安福特多年来积累的口碑问题,已经成为其复苏之路上的巨大障碍,使得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会对其敬而远之。
长安福特目前正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在合资品牌整体市场份额跌至31.5%的背景下,它既要承受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的挤压,又要面临其他合资品牌的激烈竞争。自主品牌凭借着新能源技术的优势和性价比,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而其他合资品牌则在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发力,与长安福特展开激烈的争夺。
从内部来看,长安福特虽然在新帅赵非的带领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新任执行副总裁王孝飞将主导新能源产品落地,工学博士张晓宇的技术视野将赋能智能化转型。但这些举措能否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还存在着很大的疑问。毕竟,产品从研发到落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长安福特能否快速推出有竞争力的新品,打开细分市场缺口,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业内对赵非的回归寄予了厚望,认为他兼具技术背景与资源整合经验,是带领长安福特应对当前挑战的合适人选。但长安福特所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深层次的,不是靠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就能轻易解决的。合资品牌整体份额持续下滑的趋势,意味着长安福特必须跑出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速才能突围。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长安福特在产品、市场、口碑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短板,要在短时间内实现逆袭,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长安福特的这次换帅,虽然是一次破局的尝试,但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安福特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船只,随时都有被巨浪吞噬的危险。新帅赵非和他的团队虽然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决心,但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他们能否力挽狂澜,带领长安福特走出困境,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或许,长安福特的未来依旧迷雾重重,前路堪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