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迈特14年:BI的“慢功夫”与AI的“热浪潮”
新眸原创·作者 | 鹿尧
打开企业管理者的电脑桌面,十年前最显眼的可能是密密麻麻的Excel报表,如今则换成了实时跳动的数据分析看板。
变化的背后,是中国BI产业二十年的剧烈嬗变。IDC调研显示,商业智能与分析已成为企业布局智能技术的核心赛道,尤其在GenAI的推动下,其投资优先级持续提升。但与此同时,数据孤岛、技术复杂度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等问题仍困扰着多数企业,成为数字化转型向深水区推进的主要瓶颈。
这种矛盾恰恰勾勒出BI行业的进化轨迹,从少数IT人员掌控的报表工具,到全员可用的分析平台,再到如今AI赋能的智能决策系统,BI正从企业数字化的“边缘配角”成长为“核心神经”。
而在这场变革中,2011年成立的思迈特堪称是最具代表性的观察样本。脱胎于东南融通,自带金融行业的基因底色,思迈特在成立之初便以“真Excel”特色在海外厂商主导的市场中捕获缺口。
十四年间,它的每一步转型几乎都踩中行业脉搏:2017年率先将NLP融入BI推出“智能小麦”;2019年加码数据挖掘迈入智能BI领域;2023年,作为国内最早提出“指标管理”理念的 BI 厂商,思迈特以指标驱动重构ABI平台,将指标与企业经营逻辑深度绑定;2025年推出Smartbi AIChat V4,将BI从“对话式分析”推向“智能体协同”时代,而先前布局的指标体系则是智能体“懂业务、能决策”的核心支撑。
如今,这家本土企业不仅在 IDC 报告中登顶中国金融行业 BI 软件市场份额第一,还获得了“技术能力全面领先”的明确评价。
与此同时,在AI重塑产业规则的当下,思迈特的成长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叙事——从拿来主义到自主创新,从报表工具到AI Agent,这14年里,恰恰是中国BI产业从边缘到核心、从辅助到决策的完整缩影,也是中国软件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凭长期主义突围的典型参照。
01
从边缘到核心:
中国BI二十年嬗变
中国BI市场的发展,是一条从“锦上添花”到“不可或缺”的进化之路。
与国外市场不同,中国企业的BI需求自始就面临着数据基础薄弱但业务场景复杂的双重挑战。早期,国外BI厂商凭借成熟的技术产品占据市场主导,但其标准化的产品难以适应中国企业复杂多变的业务场景。
有业内人士坦言:“在理想情况下,企业在BI分析前数据应该是完备的,这样可以通过工具直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但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复杂,数据分散、准备不充分,甚至出现缺失和错误,因此往往是数据和BI需要同时去做。”
这样的现实,成为中国本土BI厂商突围的关键切入点。思迈特的发展轨迹印证了这一行业变迁:创立初期,思迈特以“电子表格”特色功能切入市场,创新地基于Excel实现报表设计,满足了当时企业大量基于Excel的数据处理需求。
在市场战略布局上,思迈特早期客户以金融行业为主,包括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面向大客户的项目制服务,是那一时期的主要选择。
但这条路径,是典型的“啃硬骨头”。
在思迈特软件创始人、董事长吴华夫看来,这一时期的核心挑战在于,“大客户获客难、成本高、对产品要求苛刻、交付周期长,还会不断追加新需求。”服务这些对数据准确性、安全性和复杂性要求极高的客户,无异于将产品置于最严苛的试炼场。
这带来的效果是双面的,一方面,在金融大客户不同场景和需求的磨练下,思迈特产品的通用性与稳健性得到了极致锤炼。另一方面,由于客户之间的需求差异巨大,产品的可复制性成了那一时期行业里的共性难题。
随着思迈特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一个现实浮出水面:一直向客户提供性能过剩的东西,虽然能建立品牌和产品壁垒,但难以实现商业上的规模化增长,最后无法实现商业化也是徒劳。
与此同时,市场环境也在变化。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真正进入了信息化、AI化、移动化和SaaS化“四化合一”的时代。中国几千万家企业,腰部客户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大,团队意识到,腰部客户也会成长为大客户,这是阻挡不了的趋势。
这一战略转身并非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对BI商业本质的重新审视。它意味着思迈特从“项目驱动”转向“产品驱动”,从“追求单点极致”转向“追求规模效应”。
考虑到大客户与腰部客户在需求和交付逻辑上的不同,比如前者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定制,而后者更看重一站式标准化服务,且常常“不清楚自身的需求”——思迈特的解法是从产品、交付到销售的全面标准化。
这套“从大客户锤炼产品,到腰部客户实现商业化”的打法,反映了思迈特对BI行业商业化的深度思考:技术价值必须通过商业成功来兑现。
前期是“推着石头上山”,积累势能;后期则是“从山顶释放能量”,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实现业务的螺旋式上升。
BI产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报表工具、自助BI到智能BI的三个明显发展阶段。思迈特的客户战略转型,恰恰是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跃迁的缩影。
它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满足特定需求的工具提供商,而是成长为一家能够通过标准化产品服务更广阔市场、具备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级服务公司。
归根结底,这种对行业及业务变化的精准洞察与及时转身,取决于思迈特强大的产品力和服务力,而这,恰恰是中国BI从“边缘”走向“核心”的关键。
02
AI时代,BI的变与不变
当2023年生成式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BI领域自然成为AI落地的重要战场。
外界普遍认为,AI的特性天然适合BI,是企业数字化的最佳演示场景。
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复杂。
2025年,DeepSeek爆火后,很多客户涌入后台,纷纷表示今年预算重点在AI:“很多时候你过来直接聊BI,客户会说‘暂时不是我最关注的事情,今年重点在关注AI’”。然而,大半年过去,一个残酷的问题浮出水面:有多少商机真正变现了?
事实上,AI对BI的改造,并非"颠覆式替代",而是"赋能式升级"。它解决了传统BI的三大痛点:通过自动化处理应对数据爆炸,通过智能预测满足前瞻需求,通过自然语言交互降低使用门槛。
但这种升级的前提,是必须坚守BI的核心本质。
思迈特CEO姚诗成对此有清醒认识:“智能用数场景中,排名第一的一定是‘准确’。数据不准确,就不可用。”在他看来,准确性、稳定性、安全性、扩展性这四大基础问题没解决,客户就永远停留在“敢用不敢信”的状态——能聊天不等于能辅助决策,这是ChatBI最致命的硬伤。
这与创始人吴华夫早期的观点一脉相承:“相比于技术上的单点突破,BI产品更需要时间的沉淀。”而沉淀的核心,始终是数据本身。在AI时代,这一理念依然适用。
在思迈特的认知里,在当下的时间节点,相比“雪中送炭”,用“锦上添花”来形容AI或许更贴切。选择了一条务实而深远的路径——不追逐表面的技术热点,而是将AI深度融入企业数据分析的肌理中。毕竟如果脱离了高质量的数据底座与清晰的业务逻辑,AI只会沦为精准胡说的工具。
为此,思迈特提出“AI+BI双轨策略”:对数据基础扎实的客户,直接部署AI能力释放价值;对数据基础薄弱的客户,先通过BI工具搭建数据治理体系与指标模型,再逐步导入AI功能。这种务实路线,避免了很多企业“为AI而AI”的陷阱。
事实上,对于AI的运用,思迈特远比想象的更具前瞻性。早在2017年,发布自然语言分析功能(NLP),实现了AI和BI的首次“融合”。2019年发布Smartbi V9,开启智能BI探索;而2022年推出的V10.5正式引入指标管理功能,彻底跳出“BI仅做数据可视化”的行业惯性,将“指标体系”作为产品核心架构来打造。
这一思路在当时之所以“领先”,本质是提前解决了AI时代BI产品的两大核心痛点:数据一致性难题与业务关联性缺失,为后续AI能力的嵌入埋下关键伏笔。
2025年发布的Smartbi AIChat V4,则标志着其从“ChatBI”迈入“AgentBI”的全新阶段。这款最新产品的优势在于“智能体协同”,构建了“智能体平台+应用市场”的生态模式。与单纯的对话式分析不同,其包含的分析智能体可一键生成透视分析与仪表盘;专家智能体则能破解模糊需求难题,模拟专家思维链完成深度归因与趋势预测。
换句话说,在思迈特,BI系统正在从被动响应的“工具”,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团队成员”。姚诗成对此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你可以把ChatBI拆开来看——Chat加BI。Chat是AI的能力,是大模型的互动能力。但为什么叫ChatBI?BI背后是客户数据质量的水平。”
这正是思迈特在AI时代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将大模型的对话能力,与经过多年积累的数据模型、指标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当其他厂商还在用大模型做简单问答时,思迈特的智能体已经能够调用高质量的指标模型和数据模型,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业务相关性。
这种进化背后,是BI价值逻辑的深刻转变。
传统BI是“工具导向”,用户需主动操作才能获取信息;AI Agent时代的BI是“需求导向”,智能体能主动理解需求、规划路径、生成洞察,甚至提出执行建议。
正如吴华夫所言,“Agent BI不仅是ChatBI的自然进化,更是智能体技术与数据分析的深度融合。BI正从‘对话式分析’迈入‘智能体协同’的新纪元。”
这不仅是从“人找数据”到“数据找人”的跨越,更是从“工具”到“虚拟决策伙伴”的升级。
但不变的是,所有智能能力都必须围绕“让数据产生业务价值”这一核心——无论是十年前的报表工具,还是如今的AIAgent,解决业务问题、辅助决策才是BI的终极使命。
03
中国BI的下一程
相比把BI当成纯技术工具,思迈特一直认为BI应有三层价值:技术工具、管理工具、业务工具。这一理念,指引着思迈特产品研发和商业策略的方向。
当年Smartbi V10.5版本的战略性选择,采用数据模型和指标架构,让思迈特和业界很多厂商走上了不同的路。这一选择从根本上增强了BI对应用和业务的价值,而不是只起到统计分析的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更多时候一定要拆成层层指标才能衡量,这个指标体系构建是从上到下层层战略分解,结合从下到上层层融合,这才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天天都在应用的事情。”姚诗成说。
如果说指标体系是“根基”,那么思迈特对AI时代的洞察,则是“如何让根基长出果实”——其并非盲目追逐AI热点,而是基于对BI行业“用户痛点”与“技术趋势”的深刻理解,分阶段、有节奏地将指标体系的能力与AI技术结合,最终实现其日后AI产品的成功落地。
先懂业务,才能做好BI,这是思迈特一直以来遵循的规则。
面对AI的新机遇,思迈特再次做了一个看似反常识的决定:2025年基本没招任何专业AI人员。相反,思迈特选择通过内部认证体系提升现有团队AI能力。
从销售到售前,再到交付,思迈特从多个维度构建了一套严格、完善的体系,让每个人员都具备充实的认知,“都必须严格通过认证,持证上岗”,追求更高的专业性和敏捷性。这一组织与技术的双重沉淀,也让公司成功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BI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长期主义发展的标杆印证。
组织能力的转化,也反映出思迈特从供应商到合作伙伴的定位转变。
在他们看来,客户购买的驱动力一定不是技术和产品,最直接购买的是服务和能力。这个区分很关键,它意味着思迈特从产品供应商升级为价值合作伙伴。
身份的转变,折射出思迈特经营的第一性原理: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用长期主义打磨产品与组织能力。
它不追求短期的技术噱头,而是聚焦客户"用数据创造价值"的本质需求;不依赖外部资源输血,而是通过内部能力转化实现可持续增长;不局限于产品销售,而是与客户共同成长。
这种发展逻辑,恰恰指向了中国BI的下一程。
从技术维度看,AI与BI的融合将从"智能体协同"走向"自主决策",大模型、RAG等技术的深化将让洞察更精准、响应更迅速;从价值维度看,BI将彻底摆脱“工具属性”,成为企业的“决策中枢”,深度参与战略制定与业务执行。
与此同时,行业里单一厂商的“单打独斗”将让位于生态协同,像思迈特兼具产品、技术与生态能力的厂商更具竞争力。
回望思迈特的十四年,从Excel融合到AI Agent,从服务头部到赋能全域,它的成长轨迹恰是中国BI产业的进化镜像。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有的是对本土场景的深刻理解,对长期价值的坚定坚守,对组织能力的持续打磨。
这或许就是中国软件企业突围的核心密码:在技术迭代中锚定本质,在市场变迁中坚守价值,在产业升级中构建生态。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这样的道路,中国BI产业必将从跟跑走向“领跑”,在全球数字经济格局中占据核心位置。
而思迈特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