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青春风暴(17)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请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Ⅰ 心理学原理
青春期 (12-18岁)的大脑发育特征:情绪情感风暴与神经元重塑定型。
3 人格的自我意识爆发: 抽象思维、复杂同理心迅速发展,青少年开始深入探索“我是谁”,形成自我认同。然而,评估行为长远后果的能力仍在发展中。
4 对环境敏感强化: 同伴影响力空前巨大,此时形成的习惯(无论是积极的技能还是消极的成瘾行为)往往影响深远。
家长注意:当孩子自我意识爆发,通过标新立异来探索自我表达,这是“我是谁”的宣言。父母可以不用扼杀他的探索,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将他的“叛逆”转化为有建设性的成长机会,帮助他更深入地思考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父母尽量不让“同伴”的负面影响扩大,而是为他引入了更积极、专业的“环境”,使其行为升华,形成超越与蜕变。家庭成为他犯错后可以回归并寻求帮助的“安全基地”,让他形成的“习惯”是勇于承担、积极解决问题。
此阶段,家长的理解、支持、尊重、鼓励和指导显得很重要。在青春期的情感风暴中,父母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可以是灯塔,指引方向;也可以是旁观者,看着孩子迷茫挣扎;甚至可能成为风暴本身,将孩子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Ⅱ 虚构小故事
根据青春期(12-18岁)的核心特点——“自我意识爆发” 和 “环境敏感强化”——我们来构思三个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小故事,展现父母的不同应对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
故事一:好父母之家 —— 林诗杰、许梅香与小哲
关键词:引导、支持、安全的港湾
小哲(15岁)最近迷上了街头涂鸦艺术,他觉得自己可以通过这种炫酷又充满反叛精神的方式表达“我是谁”。但他的“艺术创作”第一次实践,就选在了小区地下车库的墙壁上。
物业管家带着监控录像找到家里时,小哲低着头,准备迎接狂风暴雨。爸爸林诗杰没有立刻发火,而是看着录像里儿子专注喷涂的侧影,平静地问:“小哲,我看你画的那个机械翼,设计得很复杂,能跟我们聊聊你的想法吗?”
这句话打开了小哲的话匣子。他激动地讲述了自己构思的“冲破束缚”的主题。妈妈许梅香听完,先是肯定了他的创意和技巧,然后温和地说:“妈妈很欣赏你的想法。但是,真正的艺术家也需要尊重公共空间,并为自己的作品负责。你觉得‘创作的自由’和‘社会的规则’应该怎么平衡?”
小哲沉默了,他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问题。那个周末,爸爸林诗杰没有责备他,而是带他去拜访了一位开独立画廊的朋友。在那里,小哲看到了各种合法的街头艺术展示方式。回家后,全家一起商量解决方案:小哲主动向物业道歉,并提出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涂料,将车库墙壁恢复原样。同时,父母支持他报名了一个正规的街头艺术工作室课程。
对应分析:
自我意识爆发: 小哲通过涂鸦探索自我表达,这是“我是谁”的宣言。父母没有扼杀他的探索,而是通过提问和引导,将他的“叛逆”转化为有建设性的成长机会,帮助他更深入地思考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环境敏感强化: 父母没有让“同伴”(可能存在的同样爱涂鸦的朋友)的负面影响扩大,而是为他引入了更积极、专业的“环境”(画廊、艺术工作室)。家庭成为了他犯错后可以回归并寻求帮助的“安全基地”,让他形成的“习惯”是勇于承担、积极解决问题。
故事二:普通父母之家 —— 许一凡、曾琳香与许小雨
关键词:焦虑、说教、迷茫的探索
许小雨(14岁)的好朋友小雯最近开始化妆、追星,并总和几个高年级的学姐混在一起。小雨觉得小雯又酷又受欢迎,也开始模仿她的打扮和说话方式,甚至对学习有些懈怠。
妈妈曾琳香发现后非常焦虑,反复对小雨说:“你别整天跟小雯瞎混!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才是正事!她那些朋友像什么样子?”爸爸许一凡则是在饭桌上讲大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现在这个阶段,交朋友要谨慎,不然将来考不上好高中,一辈子就毁了。”
父母的话让小雨非常反感。她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也不尊重她的朋友。她表面上敷衍答应,背地里却和小雯走得更近,因为只有和小雯在一起时,她才感觉被接纳和理解。她内心很矛盾:一方面知道父母的话有道理,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同伴群体的认同感和新鲜感。她的自我在“好孩子”和“酷女孩”的标签之间摇摆,感到孤独和困惑。
对应分析:
自我意识爆发: 小雨通过模仿同伴来寻找群体归属感,这是她探索自我身份的一种方式。但父母的直接否定和说教,切断了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得她的探索更多地转向外部同伴,而非在家庭内部得到健康的引导。
环境敏感强化: 同伴的影响力在此时达到顶峰。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试图将小雨与她所处的环境“剥离”,却没有为她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替代选择或帮助她建立内在的判断力。结果,家庭的推力和同伴的拉力,反而强化了她对那个小团体的依赖,可能形成消极的交往习惯。
故事三:不好父母之家 —— 赵大勇、王红梅与小源
关键词:忽视、暴力、扭曲的成长
小源(16岁)在学校里总是沉默寡言,是容易被忽视的存在。他最近在网上一个游戏社群里找到了“知己”,几个“兄弟”教他抽烟,怂恿他一起逃课去网吧。一次,小源偷了妈妈王红梅的钱包去请客,被当场抓住。
回家后,爸爸赵大勇二话不说,抄起皮带就是一顿毒打,骂他是“废物”、“将来准得进监狱”。妈妈王红梅在一旁哭喊:“我们辛辛苦苦养你,你就这么报答我们?我们的脸都被你丢尽了!”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问一句“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你在网上遇到了什么事?”
这次事件后,小源在家更像一个幽灵。他内心深处那个“我是谁”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我是一个废物”和“一个让父母丢脸的人”。他更加依赖网络世界里那些“兄弟”的虚假认同,因为只有在那个世界里,他才感觉自己是有力量的、被看重的。抽烟和逃课,从偶尔的行为逐渐固化为他应对现实压力和痛苦的习惯。
对应分析:
自我意识爆发: 小源的自我探索被暴力强行中断。父母的行为让他形成了极度负面的自我认同(“我是废物”)。他无法健康地建立“我是谁”,只能转向外部寻找任何能给他带来价值感的扭曲身份。
环境敏感强化: 家庭环境的冰冷和暴力,将他彻底推向了有毒的同伴环境。父母没有成为他抵御不良影响的屏障,反而成了将他推向深渊的手。此时形成的成瘾行为(网络、烟草)和消极的自我认知,极有可能成为影响他一生的沉重枷锁。
这三个故事清晰地表明,在青春期这场情感风暴中,父母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可以是灯塔,指引方向;也可以是旁观者,看着孩子迷茫挣扎;甚至可能成为风暴本身,将孩子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十一。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做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三分留白。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可能成了足够的好家长。同时,人是复杂的,本身具有多种成分,好的部分、一般部分和不好的部分,家长如此,孩子亦然。家长有时候还真需要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监护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失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