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史观重要,但它与1644史观未必是对立的关系,非此即彼的思路是有问题的
【本文由“盛世繁华”推荐,来自《为什么要坚守1840史观?教员的远见
来源:微信号“躬行客 ” 作者:带刀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1840史观重要,但它与1644史观未必是对立的关系,非此即彼的思路是有问题的。
1840史观的重要之处在于是近代史的开端,从这个时期开始反对三座大山的压迫,因为从这个时间点来看,中国虽然依然是大国、但却逐渐无法与列强相PK,开始了从独立到半殖民地的沉沦,而之后的历史就是沉沦史和再次崛起的历史。
以此来看,1840史观是有意义的,但问题也就出来了,即为什么中国会在1840年落后了?这是1840史观解释不了的,该史观能解释中国之后的压迫和衰弱的根源,但无法解释之前的。即在帝国主义来压迫之前,中国为什么会在大航海、在科技发展上会出现停滞和落后,为什么清朝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会输给英国这样一个小国?当时的英国强大,但是强大的其实有限,当时西方的钢还不能大量生产,西方的火炮先进但是进攻的人数并不多,为什么中国会失败?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的就是1644史观。由于满清作为少数民族统御整个中国,尤其是人数众多的汉族,其时刻重视防汉的问题,严格管制火器的研发,同时通过修四库全书大量的损毁科技书籍,并且篡改历史,同时也严禁汉族人口流动出现难以控制的情况。所以,清朝的科技水平比起明朝有可能反而是下降的,例如火炮技术;实施分民族的阶层化统治,导致全国力量难以凝聚,宁可失败也不允许汉族军事力量的崛起,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无力控制了。
从这样的视角来看,1644和1840史观并非矛盾的结果,而是前者是造成后者的重要原因。清的统治造成了中国发展的停滞甚至是落后,造成了中国的积贫积弱,甚至在面临国外势力的时候,清朝也可能是防汉甚于防洋,因为与帝国主义势力合作更有利于其生存。在这种情况下,晚晴不仅难以担当起捍卫国家的作用,甚至成为了帝国主义势力的帮凶。
因而,可以将1644史观视作对1840史观思考的向前延伸,将二者视为统一的整体,而非将二者对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