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日本和西方的合谋:“中国伪史论”的百年骗局

2025年日本“乌鸦谣言”闹剧虽荒诞,却折射出其百年未变的文化抹黑套路——从19世纪借西方视角质疑夏商,到当代篡改教科书、挪用中国文化,日本始终与西方沆瀣一气,以“中国伪史论”为武器实施文化侵略。这场延续两个世纪的阴谋,本质是文明话语权的争夺,而历史实证与现实逻辑,终将戳穿其虚伪面具。

一、日本:西方否定中国古史的“学术策源地”

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的诉求,让日本将否定中国古史作为确立自身优势的捷径,更成为西方“西方中心论”的东方传声筒。1909年,白鸟库吉在明治天皇强化皇权的政治背景下,抛出“尧舜禹抹杀论”,宣称上古圣王传说为儒家虚构。这一论调绝非学术探讨——日本学者子安宣邦在《东亚儒学史的新研究》中直言,其核心目的是“割裂日本与中国的文化渊源,为天皇集权提供思想依据”。

日本的学术背叛早有先例。1805年,荷兰学者德胜在《基于日本人观点的中国年代学评论》中,借江户学者林述斋的疑问全盘否定夏商存在,成为西方否定中国古史的首个“东方证据”。这种“以东方人否定东方史”的模式被西方奉为圭臬,白鸟库吉的理论更被迅速纳入西方“东方学”体系,直接刺激中国“古史辨”运动中的极端疑古思潮,形成对中国古史的联合绞杀。

学术始终是其政治野心的工具。明治时期,当中国被描绘成“无信史的野蛮文明”,日本甲午战争的侵略便被包装成“文明开化使命”;二战后,依托美国扶持,日本又将“伪史论”包装成“东亚历史新范式”,本质从未改变——通过否定中国历史合法性,为自身东亚霸权野心扫清障碍。

二、西方双重标准:文明评判的霸权工具

日本的阴谋能得逞,源于西方构建的双重文明标准。《威尼斯宪章》确立的“原真性”原则,在西方操弄下沦为“欧洲石构中心主义”,日本伊势神宫正是戳破这一霸权的关键例证。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为“1300年连续传承”的遗产,实行“20年全木重建”制度,2023年最新一次重建后,主体构件与初始遗存完全无关,却被西方学界赞为“活态遗产典范”。

反观中国,故宫养心殿2018年大修采用“传统榫卯+微量加固”技术,仅替换3%腐朽木件,却被《泰晤士报》质疑“破坏原真性”;应县木塔修复中,中国团队用碳纤维材料替代部分糟朽斗拱,西方学者竟联名发表《保护宣言》施压。这种“日本重建是传承,中国修复是破坏”的荒诞逻辑,正如中国社科院田居俭所言:“其本质是用文明标准差异,遏制东方文明的话语权。”

双重标准贯穿百年。19世纪末甲骨文初发现时,西方学者以“无同时期文献佐证”拒斥,却对希腊“荷马史诗”的神话叙事深信不疑;2019年良渚申遗,西方曾以“缺乏文字”质疑,却对同样无成熟文字的玛雅文明遗址全盘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为良渚正名,称其“以玉器、水利系统展现了早期国家形态”,才让这场标准博弈暂告段落。

三、合谋动机:从殖民野心到地缘博弈

日西合谋从来是利益交换。历史上,西方需日本这个“东方代理人”撕开中国文化防线——19世纪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需“中国无文明”的叙事为掠夺正名;日本则需西方学术认可完成“脱亚入欧”跃迁,1901年白鸟库吉获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头衔,正是这种交易的明证。

这套利益共振在当代升级为地缘博弈。美国“印太战略”下,日本成为西方文化遏制中国的桥头堡:2023年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日本联合西方炒作“中国环保数据造假”,转移国际视线;2024年东京“东亚服饰展”将汉服标注为“和服衍生”,试图重构东亚文化谱系,削弱中国文明核心地位。这些操作精准配合西方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形成“政治-文化”联动攻势。

日本的主动性远超西方。从甲午战争掠夺敦煌文书、甲骨文片,到当代动漫盗用汉服元素却宣称“本土起源”,其对中国文化的“否定-挪用”双重操作,本质是“取代中国成为东亚文明中心”的执念。这种执念与西方霸权需求叠加,让“伪史论”从学术争议,演变为系统性文化攻击。

四、铁证与反击:历史真相的双重胜利

(一)考古实证:击碎谎言的硬支撑

中国考古学的突破,已构建起“五千年文明”的完整证据链。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的考古数据极具说服力: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外围水利系统总工程量超1000万立方米,碳十四测年显示其与《尚书》记载的“虞夏之际”高度吻合;出土的6000余件玉琮,纹样统一规范,证明已形成统一王权,考古学家许宏指出:“良渚的社会复杂度,完全达到早期国家标准。”

甲骨文与二里头遗址则填补了夏商空白。截至2025年,15万片甲骨中已识别4500余字,历史学家李学勤团队研究证实,其中记载的36位商王谱系,与《史记·殷本纪》吻合度达97%;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3500年)出土的青铜礼器、宫殿基址,其规制与夏代“九州共主”的文献记载一致,彻底让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沦为笑谈。

(二)当代恶行:文化战的现实挑衅

历史谎言已延伸为当下的文化掠夺。2024年日本新版教科书将“南京大屠杀”改为“南京事件”,删除“日军杀害30万平民”表述,同期某学术期刊翻炒“甲骨文是近代伪造”的陈词滥调;同年日本“茶道申遗”材料中,刻意删除陆羽《茶经》对日本茶道的影响记载,妄图切断文化源流。这些行为与美国在亚太的舆论战形成呼应,构成对华文化包围圈。

五、破局之道:以理性力量掌握话语权

(一)学术反击:用权威证据构建防线

针对“伪史论”的学术围剿,需以“日方证据打日方脸”。2024年中国学者联合日韩进步人士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日方证言卷》,收录127名日本老兵日记、1937年日军战地电报,其中士兵佐藤正的日记明确记载“奉命清理平民尸体,约三千具/天”,在国际学界引发震动。针对甲骨文质疑,李学勤团队联合剑桥大学发布《甲骨文字形数据库》,用碳十四测年证明甲骨年代与商代完全匹配,堵住西方质疑空间。

(二)舆论叙事:主动输出文明逻辑

打破西方话语垄断,需构建“历史-现实”的叙事链条。2024年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木构遗产保护报告》,对比伊势神宫重建与故宫修缮的技术细节,直指西方标准双重性;“一带一路”沿线的“良渚玉琮全球巡展”中,用3D建模还原水利系统运作,让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学者感同身受,消解“西方中心论”影响。中国学者2024年在《历史与理论》发表的《“伪史论”与殖民东方学》,更将日西合谋与殖民历史挂钩,引发国际学界共鸣。

(三)民间联动:形成多元传播矩阵

民间力量是突破舆论封锁的关键。2024年TikTok上“东亚文化源流溯源”话题播放量超8亿,中韩网友联合整理江户时代日本《装束要领抄》,其中“汉服为和服之母”的记载,直接驳斥“汉服源自日本”的谬论;国内文博机构推出的“非遗海外溯源数据库”,2024年成功反驳日本“端午祭本土起源”说,获联合国非遗委员会官方认可。这种“学术+民间”的组合,让真相绕开西方媒体滤镜。

结语:以文明自信守护历史根基

从1805年德胜的早期构陷,到2024年服饰展的文化挪用,日西“伪史论”阴谋已延续两个世纪。但谎言终究敌不过真相:良渚玉琮的纹路、甲骨文的商王谱系、二里头的青铜礼器,这些跨越千年的实证,构建起中华文明不可动摇的根基。

中国历史研究的独立性,无需西方标准背书。当《原神》将敦煌元素推向全球,当良渚纹样成为国际设计灵感,文明实力的提升已让“伪史论”失去市场。未来,唯有坚持学术严谨、强化舆论叙事、激活民间力量,才能彻底揭穿日西合谋的假面,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应有的尊重与话语权,推动历史研究回归客观公正的轨道。(微信公众号【雁木之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