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辰储能:掩不住的财务隐忧和前途未卜的IPO

作者 | 封华
编辑 | 魏晓
2019年成立,2023年估值破230亿元,2024年便跻身全球储能市场前三位,海辰储能曾上演了一场“逆袭神话”。
然而其上市征程却两度折戟,距上次交表失效仅一个月,10月27日,海辰储能再次向港交所冲刺IPO。
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海辰储能虽保持了盈利,但剖析来看,却是“虚假繁荣”,不仅盈利靠的是政府补贴,而且大幅增长的营收背后,还隐藏着现金流吃紧、负债率高企等诸多隐忧。
与此同时,曾贡献大幅营收的美国市场,业绩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并且面临被补贴政策排除的风险。
内忧外患之下,海辰储能的第三次IPO征程,仍然前途未卜。
盈利“虚火”下的多重风险
表面上看,海辰储能的业绩成长性不错,但剖析其盈利能力,实际含金量要大打折扣。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6.15亿元、102.02亿元和129.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90%,成长势头迅猛。
虽然其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但背后高度依赖政府补贴。海辰储能2022年—2024年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0.11亿元、1.01亿元和4.14亿元。2022到2025上半年,海辰储能累计收到政府补助高达26.53亿元,远超过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
也就是说,在扣除政府补助后,公司业务实际上是亏损的。这绝非健康的经营模式,长期依赖“外援”,一旦后续政策退坡,公司将陷入亏损境地。
而事实上,海辰储能已经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2025年6月末,海辰储能银行借款余额合计109.70亿元,仅半年时间就增长了10%。2025年8月末,海辰储能银行借款余额进一步增长至115.95亿元,又增加了5.69%。
截至2025年6月末,海辰储能一年内到期借款余额高达49.32亿元,占公司银行借款比重达到45%。同期公司账上可支取的现金仅为39.05亿元,不足以覆盖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
到2025年8月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则进一步下降至27.12亿元,若到期后无法续贷,公司可能会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
雪上加霜的是,快速升高的应收账款,和急速拉长的回款周期,令海辰储能的流动性风险不断升高。
截至2025年6月末,海辰储能贸易类应收款项、应收票据达91.82亿元,占公司总资产比重26.46%,是公司除固定资产外,规模排名第二的资产项目。
大额的应收款项表明,公司销售的实现较多依赖给予客户信用账期。招股说明书显示,0-180天内的应收账款为39.52亿元,该账款对应形成销售的期间为2025上半年,而此期间内公司实现收入为69.71亿元。以此计算,在2025上半年公司收入中赊销占比高达50.16%。
但是,高赊销的模式资金压力巨大,并非长久之计。
2022-2024年,海辰储能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82.70天、96.30天和173.90天。到2025上半年,增长到了226.1天,半年时间里,大幅增加52.2天。目前的周转天数,远超行业第二名国轩高科的156.75天,也远远超过公司自身承诺的180天结算期。

不断增加的应付账款结算期,意味着海辰储能在通过挤压供应商来保存自身资金,从而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正向流入。
海辰储能的资产负债率一路走高,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负债率分别为66.48%、73.11%、74.95%,在Top10储能厂家中位居榜首。

一系列的现象表明,海辰储能面临较为严重的资金紧张局面,流动性风险高。
当下,冲击IPO已成海辰储能的必由之路,渴望利用募集资金扩大现有储能电池生产线规模,以满足全球业务的增长。
低价内卷抢订单,断崖下跌的美国市场
美国市场的异常表现,也是海辰储能IPO征程上的待解疑点。
首先是迅猛的增速。2022年,海辰储能的海外收入为3万元,2023年也仅有1.01亿元,到2024年下半年,突然猛增至37亿元。其中,美国市场贡献收入33.86亿元,占海外市场收入的91.49%。而在2024年上半年,美国市场仅收入6千元。
美国市场的高毛利,也是海辰储能的主要利润来源。2024下半年,海辰储能美国市场贡献毛利14.56亿元,占总毛利的65.24%,毛利率高达43%。
半年时间内,海辰储能的美国业务实现巨大跃升,令人惊奇。但深入剖析就可发现,海辰储能走的是低价内卷的路子。
今年8月,海辰储能拿下沙特电力公司总价26亿元、总容量1GW/4GWh的巨型储能系统项目。但该项目单位安装成本仅为73-75美元/KWh,不仅远低于美国和欧洲的平均价格,还创下中国以外全球最低纪录。
横向对比来看,海辰储能上半年出货量高达30GWh,略高于亿纬锂能的28.7GWh;但其储能业务收入仅为54.5亿元,远低于亿纬锂能的103亿元。相比之下,海辰储能单GWh收入为1.82亿元,而亿纬锂能高达3.59亿元。
这种以牺牲利润换取规模的策略,虽短期内助推了出货量和营收增长,却可能加剧盈利能力薄弱和现金流紧张的局面。并且,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海辰储能这一模式,在美国市场或许已很难奏效。
2025年上半年,其美国市场收入骤降至8.21亿元,环比暴跌75.75%。内地市场收入占比则从66.30%飙升至82.48%,公司收入结构恢复了往日正常状态。

同时,美国市场毛利严重缩水至3亿元,占比砍半至32.64%,毛利率也降至36.5%。
对于美国市场的急剧萎缩,海辰储能并未给出清晰的解释。不过,剖析各方消息,可归结出两大原因:一是大客户的破产;二是美国政策补贴可能落空的问题。
2022年和2023年,海辰储能前五大客户均为中国本土企业,到了2024年,一家美国客户以22.39亿元收入(占比17.3%)跃升为第一大客户。根据公司官方和各方报道可知,其美国重要客户有储能巨头Powin Energy、Jupiter Power等。
2023年6月和2024年1月,海辰储能与Powin签署了1.5GWh先进储能电池产品和5GWh储能电池的框架采购合作协议。若以同时期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平均售价计算,这两笔订单的价值分别为7.5亿元、15亿元。
但到今年,变故陡生——5月份,Powin提交了停产通知,随后在6月份进入破产重组流程。这意味着,15亿元的交易泡了汤,对海辰储能业绩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屋漏偏逢连夜雨。海辰储能在美国德州的工厂,还面临失去补贴资格的风险。
特朗普发布的“大而美”法案要求,至2026年产品非PFE化含量需达到60%。
海辰美国子公司作为中国海辰的100%全资子公司,其股权结构直接触发了PFE认定红线,使其被排除在美国联邦补贴体系之外。
即使海辰储能想要靠本土化生产来取得资格,也是困难重重。
电芯成本是储能产品成本的大头,这意味着,海辰美国德州工厂要想获得税收抵免,必须自产电芯。
但是有业内人士现场勘察发现,海辰储能工厂缺乏电芯生产必需的NMP回收系统、电解液精密配制站等核心设施,且从厂房设计、电力配置等方面能够看出,该工厂仅为低附加值的模组组装厂。
这样一来,海辰储能将面临两难境地,若坚持从中国采购电芯,将不具备补贴资格,若按照美国要求完善供应链本土化,就会面临成本激增,完全丧失利润空间的局面。
更致命的是,在“大而美”法案的影响下,海辰储能还面临风险的链式传导,即任何采购海辰产品的美国客户,都可能因技术依赖而被连带认定为PFE,从而丧失自身项目的补贴。
这就将海辰储能变成了“烫手山芋”,在“谁买海辰,谁丢补贴”的威慑力下,海辰储能的海外客户,有可能大规模流失,毕竟有Powin破产的前车之鉴,没有人想步其后尘。
然而,海辰储能的负债与现金流问题,以及环绕于身的诉讼和美国政策问题,都是公司国际化战略路上的挑战。
这是一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豪赌,从各方面来看,胜算并不高,如未来情况继续恶化,海辰股份有可能陷入危险境地。
海辰储能要想行稳致远,还需尽快澄清质疑,修炼内功。
Lanmeih/今日话题
你觉得海辰储能真实实力如何?



AI蓝媒汇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