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独立操盘项目的经验,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者:温伯陵
1
前段时间在《资治通鉴》的评论区,谈了一句我的读书体会,原话是:“读了很多道理和观点,还需要放下书本去闯荡历练,尤其需要独立操盘一个项目并拿到结果,才能真正完成量变到质变。”
这篇短文,就把这句话展开说说。
放下书本去闯荡历练,我们都知道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意思,但为什么需要独立操盘一个项目并拿到结果呢?
这个问题,看似无关紧要,但我觉得,它是很重要的一个历练过程,因为它涉及到如何处理全局和局部的方法、理念、经验。
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专门提到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关于全局,他是这样说的——
“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
“要求战役指挥员和战术指挥员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全局),何以成为必要呢?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关于局部,他又是这样说的——
“然而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
“战争中有些战术上或战役上的失败或不成功,常常不至于引起战争全局的变坏,就是因为这些失败不是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但若组成战争全局的多数战役失败了,或有决定意义的某一二个战役失败了,全局就立即起变化。”
教员的这几段话,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关键性的一两件事决定了局部的成败,局部的成败决定了全局的成败,而要想掌控关键性事件和局部的进程,又必须对全局有通盘了解。
总而言之,先了解全局,再梳理局部,最后攻克关键性问题,这个顺序是不能反的。
2
我们开头说的,独立操盘一个项目,其实就是掌控全局,而要拿到结果,又必须熟悉每个局部的具体情况,并在关键性问题上取得成功。
只要用这套流程成功操盘过一个项目,或者做成过一件事,那么你的大脑中就会形成独特的肌肉记忆,以后再操盘项目或遇到事情,就会自然而然的用这套流程来解决问题——
收集资料,了解全局。
拆分细节,梳理每个局部。
攻坚克难,解决关键问题。
所谓的经验,其实就是就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的肌肉记忆。
而这种经验,只有独立操盘一个项目才能获得,在项目之下做具体工作、不参与全局工作是无法获得的。
政治上选人用人有个重要标准,即是否做过一个地方的主官,原因就在于,做过一地主官才能证明他拥有掌控全局的能力、领导各个局部的能力、攻坚克难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经验,一县县令稍微培养几年,就能胜任一省省长,在不论资排辈的年代,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贸然提拔就可能无法胜任工作,遇到事情不知所措。
商业公司里选人用人,也很看重独立操盘项目、独立领导分公司工作的经验。
有了这样的经验,团队组长晋升部门主管、分公司经理晋升总公司经理都是可行的,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含金量就大打折扣,履历不够有说服力。
同样的道理,有些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第一学历,除了学历容易筛选以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如果应聘者在中学时期就能把学科、书本做为项目来经营,那么他的成绩就不会差,并拥有了独当一面的经验,以后无论是培养晋升还是工作沟通,都很方便。
相反,应聘者的学历不行意味着成绩不行,成绩不行又说明他缺乏掌控所有学科、梳理单个学科、攻克疑难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这样的人,只适合做打螺丝等具体工作,暂时没有长期培养的价值。
韩非子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不外如此。
3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和名人领袖,从平凡到成事的过程,都暗合着以上的规律。
例如汉高帝刘邦,《资治通鉴》写道:
“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初为泗上亭长。”
《史记·高祖本纪》说:“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亭长是秦国的基层官员,负责方圆十里地方的治安、警备、民事,虽然地位不高,却是军政一肩挑、掌控全局的基层土皇帝。
正因为刘邦在亭长任上做的出色,才能积累军政经验,结识一大批沛县豪杰,并在陈胜起义以后,迅速适应沛公、汉王的角色,参与到逐鹿天下的时代洪流中。
萧何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身份是沛县主吏掾,《资治通鉴》写道:
“及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
《史记·萧相国世家》说:“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掾,即副官。
主吏,也称功曹,负责一县吏员的升迁罢免,并参与一县政务的日常工作。
萧何在沛县的地位,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兼组织部长,同样是掌管全局的职务。因为不熟悉沛县的一切政务,就不能胜任副官的职务,辅佐县令治理地方,不熟悉沛县的一切人事,就不能考评吏员的升迁罢免。
可以说,秦国任命的流官县令,必须倚仗萧何的辅佐开展工作,萧何才是沛县的隐形县令。
也正是因为有了沛县的工作经验,参加起义不到三年,萧何便能胜任汉国丞相的重任,再过四年,又成为整个汉朝的丞相。
教员的经历,同样如此。
教员能在1949年成立新中国并治理的井井有条,是因为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就领导着几块极大的解放区,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而他能领导几块解放区,又是因为他曾经领导过陕甘宁边区和中央苏区。
即便是武装起义以前,教员也独立负责了湖南农民运动,是党内首屈一指的农民运动专家。
再往前推——
参加革命工作以前,教员以主编的身份独立操盘《湘江评论》,不仅确定了“宣传最新思潮”的办报宗旨,还亲笔写出大量雄文,名满天下。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教员每日雷打不动的读报纸,独立分析时事新闻,不到几年时间,教员就在脑海中刻画出世界格局变化的全景图,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都要向他请教,他也能梳理时事新闻的前因后果,并对事件的发展做出准确预判。
而在少年时期,教员不满父亲只顾发财不顾亲人的行为,便反思道:“这不光是个人与家庭的问题,还是社会制度问题,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杜绝这类事情”,于是他下定决心寻找一条改造社会、解放穷苦人民的道路。
可以说,教员自始至终都是独立操盘全局的人。
如果没有机会操盘大的全局,也要操盘一个小的全局,总之,他永远有一块自己说了算的根据地,在这块根据地里,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主宰。
4
人们总是喜欢渲染那些“突然成事”的人,其实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从来不存在“突然成事”这件事。
任何能成事的人,都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牛逼的人,从最开始就很牛逼了。
其中能否成事、是否牛逼的关键,便是能不能独立操盘一个项目、能不能独立分析问题、能不能独立做出思考并拿到不错的结果,最终形成“了解全局、梳理局部、攻克关键性问题”的肌肉记忆。
对于我们这种芸芸众生而言,学习碎片化知识、偶尔灵光乍现想出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远远不如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有用。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找到一个切入点,然后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坚持一两年,说不定就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温伯陵的烟火人间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