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成为“爱豆”,日本还有很多高市早苗

文 | 华一谦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未满一月,便以一场围绕台海问题的“暴论”将中日关系推向悬崖边缘。她在国会答辩中公然将台湾问题与日本所谓“存亡危机事态”挂钩,声称不排除行使集体自卫权武力介入台海局势,甚至拒绝收回相关言论。此举不仅突破了历届日本政府在台海议题上长期持守的“战略模糊”底线,更暴露出其政权在政治根基薄弱、执政经验欠缺背景下的冒险倾向。

500

  如读者所知,我方反应迅疾如雷:外交部副部长奉命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官方媒体发文痛批其言论荒谬,教育部发布留学安全预警,多家航空公司开放赴日机票免费退改通道……若高市早苗继续坚持其错误立场(概率并不小),目前的反制措施可能仅是开端。

  更进一步说,考虑到当下的历史节点已经来到2025年,这场危机的性质就远非一般的外交摩擦了。可以说高市早苗的狂妄言论,本质上反映了日本半殖民地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在危机中的垂死挣扎。

  在今天来说,不管是中美地缘冲突的转圜余地越来越小,还是中日间产业结构的严重冲突导致“政冷经热”也难以为系。所以,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位日本贾队长的疯狂言行是虚弱的,但我们依旧要做好和贾队长、和她的各类精神后继者进行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

  82%支持率的背后

  高市早苗执政已近一月,表面上看,这位“日本首位女首相”带着82%的法西斯式支持率风光登场,她也有成为法西斯式强人的个人主观意愿;然而现实是,她的执政基础、权力架构的先天缺陷是众所周知的,是搭建在议会少数席位、党内脆弱妥协与一场情绪化的临时合作之上的,是极度脆弱的。

500

  高市政权的建立,基于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达成的“阁外合作”。这并非坚实的联合执政,而是一次权宜的“闪婚”。由于日本政治的特点,高市早苗的庞大极右翼粉丝群体并不能第一时间转化成选票,没有台面下的操作,高市早苗无法上台。在自民党在众参两院均未过半,陷入“双少数执政”的困境、且在野党摆出一副要“野合”挑战自民党执政地位的情况下,维新会的那几十个众议院席位,成了高市被指名为首相的“关键少数”。

  然而,这种合作模式极为脆弱。维新会选择不入阁,本身就是一种随时为退出执政联盟做准备的机动态势。何况他们自民党在关键议题上存在深刻矛盾,比如维新会激进的行政改革主张与自民党的渐进路线并不吻合。但是高市早苗为了个人权位,在不加思索的情况下几乎全盘接受了维新会设立“副首都”、削减国会议席等12项条件,堪比自民党的政治高利贷。这意味着,高市的执政联盟并非稳固的磐石,而是建立在不断移动的沙丘上。

  高市早苗在自民党内的地位同样脆弱。她的当选,并非源于压倒性的党内支持,而在很大程度上被指是麻生派等党内保守势力支持的结果,甚至带有戏剧性转折——当时高市早苗的竞争对手小泉进次郎自以为胜券在握、准备举行庆功宴的半场开香槟行为,极大触怒了麻生太郎这个超级大佬,最终麻生太郎骤然倒向高市阵营。这种支持更像是麻生对小泉的政治反弹,而非基于政策方向或领导能力的理性判断。

  为了投桃报李,高市早苗的党内外关键职位分布成了贪污分肥的现场,麻生派、原安倍派的老登大佬们大获全胜,萩生田光一之类的黑金议员更是吃的脑满肠肥。这种权力格局决定了,高市早苗她更像是一个协调各方利益、保证大家赚钱机会的CEO,而非能独立决断的强势领袖。

500

  这也直接导致了自民党和公明党之间的长期联盟的解体。众所周知,不少自民党议员是在公明党背后的创价学会的合作下才赢得选举,现在他们震惊地表示“这可不是原本预想的局面”。一旦政策推行受阻或民调下滑,这些人随时会变成自民党党内的“倒高市”势力。

  高市政权目前的高支持率,看似风光,却极可能是一种典型的虚火,并不足以成为稳固执政的根基。从日本政治的经验看,新首相上台后出现短暂的高支持率几乎是惯例。高市身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本身就具备强烈的话题性和象征意义。换言之,她眼前的七成支持率更像是一场庆祝式支持,而非实质施政授权。

  日本历史上支持率曾超过七成、但一年内迅速崩塌乃至下台的内阁并不少见。鸠山由纪夫、安倍晋三第一次内阁,甚至包括超级短命的细川护熙、羽田孜政权,都曾在上台初期享受过类似的民意高峰。对熟悉日本政局的人而言,上台即巅峰几乎已是政治常态。因此,高市的支持率不但不是压舱石,反而可能意味着风险,高峰越高,跌落越快。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市的高支持率与其政策支持率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共同社最新民调中,高市内阁虽获得近七成支持,但在关键政策上却屡遭冷遇:64.7%的民众不认为她有意愿处理政治献金问题,65%对高市早苗应对熊害的速度表示不满,对于“台湾有事”时是否行使集体自卫权,赞成与反对几乎对半分裂——这说明社会对高市的核心安全政策根本没有达成共识。

500

  这种背离意味着高市的民意基础不是“政策驱动型”,而是“形象驱动型”。支持者更多是因为“第一位女性首相”的新鲜感、媒体塑造的改革形象而支持她,而非对其具体主张与执政能力有明确认知。

  这在日本特有的信息环境中尤为明显。由于长期依赖电视、固定新闻节目和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不少民众只接受与自身政治倾向相契合的信息,缺乏对复杂政策的深入理解。多项调查指出,许多自民党乃至高市的支持者,在被问及她的具体政策、经济主张或外交路线时,常常语焉不详,甚至无法准确描述其核心立场。也就是说,高市的高人气实际上建立在相当薄弱的认知基础之上。

  总之,高市政权的民意基础可概括为高支持率 + 低政策认知 + 高期望值 + 高脆弱度,这种民意结构是最危险的,结构决定了它极不稳定,高市早苗政权实质不是强势政权,而是看似强势的弱势政权。表面风光,内里空洞,靠的是新鲜感而非执政能力的信任。

  处处学安倍又不像安倍

  在高市早苗的嘴炮引发外交危机后,键政群里关于她对华挑衅动机的讨论异常热烈。有的人认为,她想通过局部冲突让美国出手,以阻止中国复兴;有人则认为,她试图恢复东亚千年朝贡秩序,却苦于缺乏可行机会……然而,无论中国网民如何解读,都倾向于把她的行为理解为基于现实主义思维。可问题在于,这种假设本身就犯了现实主义者常犯的错误:认为一个实际上已经失去理性的对手,也会以现实主义的逻辑行事。

  高市早苗的政治风格并非建立在严谨的国家利益计算上,而是由意识形态冲动、派阀政治边缘化、个人经历与身份焦虑共同塑造的结果——简而言之,首赢强政、意赢强倭、嘴炮兴倭。

500

  众所周知,日本政坛长期被世袭政治与派阀运作所主导,但高市既非世袭,也没有深厚派阀资源,因此只能借助更激烈、更高调的言行,在政治市场中创造存在感,以及不断的投机和改换门庭。两者结合,她愈是缺乏稳定支持,就愈需要通过强硬话语左右摇摆,来实现自我神话化。1996年当选后仅一个月便从新进党跳槽至自民党,就是其政治投机性格的早期标志。熟悉她的人甚至评价,她在政治选择上“只看目的、不问恩情”,这类评价在日本政治人物中并不常见。

  她对安倍路线的模仿尤为明显,却又“形似神不似”。虽然中国网民常常将坚决主张对美依附的安倍晋三误解为“主张对美自立”,但安倍特别是安倍二期的姿态背后是有柔韧性的、是建立在对地区格局与日本国力的评估上的,哪怕这样的评估也经常不符合现实,可至少安倍知道要多多少少面对现实。

500

500

  可高市的强硬则是情绪化的、表演性的、符号化的,她公开的战略构想是基于幻想而不是现实的——安倍晋三的幕僚对中国的发展速度一清二楚,安倍晋三本人也在2013年左右承认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军事实力已经完全失衡、进入中强日弱状态的事实,可她高市早苗是真的以为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发展,是建立在过去几十年的中日经济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是真的以为只要日本自己发力,就能给中国的发展制造大麻烦的!

  在这样的幻想、幻觉和无知的基础上,高市自然会把这种姿态优先的风格发挥到极致,所以才会打破历代日本政府在两岸问题上的战略暧昧。当她试图通过高调挑衅、找事,以及在薛剑领事的推特问题上碰瓷以制造舆论优势的时候,反而使得日本同时面对来自中、韩、朝、俄的外交压力,甚至特朗普在公开场合也避免对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给出明确支持。于是,日本呈现出了一种罕见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主动孤立”态势。

500

  经济政策上,高市的“早苗经济学”同样停留在口号层面。她一方面主张大幅减税,一方面又要扩大财政支出,但对于资金来源与预算缺口的现实问题,她却三缄其口——或许学习蒋介石东南苦行山之前的经济政策已经成了她的现实选项。

  面对日本政府债务已达GDP260%、通货膨胀与工资停滞并存的结构性困难,高市提出的政策更像是愿望清单而非经济蓝图。她不敢公开回答大家“钱从哪里来”,而是以更宏大的民族主义叙事遮盖财政数学上的空洞。

  日本还有很多高市早苗

  造成这一切的背景,是日本政治经济结构的长期变化。曾经代表日本国内相对先进生产力的,以经团联为代表的大资本在政坛的影响力明显下降,而农业利益集团等更具封建性、地方性、保守性的小集团反而获得更大话语权。日本政治已经向碎片化利益集团和情绪化民粹的方向滑落多年。

  同时,深陷“失去的N年”的日本社会,国际竞争力正加速滑坡,再加上中国崛起带来的相对剥夺感,使得日本社会普遍弥漫着浓厚的焦虑与无力感。在这种氛围下,民粹主义、身份政治与象征性强硬极易生长。

500

  高市早苗的大部分支持者并非传统理性选民,而是年轻群体中典型的政治饭圈——以偶像化、情绪化和网络互动逻辑为核心,对政治议题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只通过点赞、转发和集体疯狂的情绪认同来表达政治支持,或者说他们不在乎高市早苗的政策是什么,他们喜欢的是追随高市早苗的自己,图的就是一个爽、一个赢。这种现象在日本政治中日益严重,是日本社会陷入严重危机的表现,也是麻生太郎选择高市早苗的重要因素。

  高手早苗的政策和口号,本质上是对这种焦虑的投喂。它既模仿了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又迎合了部分民众渴望通过高喊口号来重振国威的心理需求。于是,日本右翼舆论场本来用于攻击中国网民的那类粗鄙化语言——“首赢强身、意赢强倭、嘴炮兴倭”,反倒成为高市政治风格的最生动写照。这不是巧合,而是时代的讽刺。

  日本人想不到的是,我方对台海问题的心理准备从来都是按照最坏的去的

  目前来说,我国民众也会处于一个心态矛盾的阶段。一方面,很多人肯定希望高市早苗们最好是“说到做到”,这样历史遗留问题就有机会解决了。但从外交上来说,在眼下东亚地区还不太可能发生实质冲突的当下,我们越是强硬反击,日方越有可能进退失据。

  就像前面所说,高市早苗的软肋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她那脆弱到接近笑话的权力结构。高市政权并非一个稳固的政治体,它更像是一座由麻生太郎的个人情绪、维新会的合作、党内权力真空、在野党的不团结等多重因素堆起来的临时脚手架。任何压力点的震动,都可能引发整体结构的松动。所以暂时也很难指望高市早苗“说到做到”,我们还是要先放平心态。

  高市早苗政权的困境本质上是日本右翼幻想与现实碰撞的产物。在其政策导致物价上涨、出口受阻、经济压力集中爆发时,民众会逐渐认清所谓“强大日本”的叙事不过是空洞的幻想;当国际社会不再给予明确支持时,其强硬姿态便失去支撑,形象驱动的高支持率也将迅速崩塌。历史经验显示,类似政治人物的高峰期往往短暂,虚火烧尽后只能面对倒台的命运。高市早苗的疯狂外交路线必将失败,也是日本政治结构脆弱性和右翼民粹幻想破裂的必然体现。

  当然,就像前面所说,高市早苗现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半殖民地垄断资本主义在结构性危机下,内部和外部矛盾同时激化且互相作用的必然产物。经济停滞、少子高龄化、相对剥夺感加剧,再加上社会舆论中民粹主义与身份政治的滋生,为此类政治人物提供了温床。即便高市下台,也很可能有小泉进次郎等新一代无知的二代政客在适当时机填补权力真空,重复类似的路线的风险依旧存在,而理性政治家如石破茂则在日本政坛属于少数,在日本不遭遇毁灭性打击之前很难成为舆论主流。

  问题只在于,日本人真的明白“说到做到”对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吗?

  未来的东亚,风高浪急必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但潮水的方向,从不取决于水面上一时翻涌的浪花。历史的压路机面前,高市早苗虚张声势的爱豆式表演终究会落幕,饭圈的热情也终将会褪去,在史册上只会留下铁一般的现实——日本终将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道路上坚定前行的中国面前,直面自身的全部历史罪孽和深层次困境。时间,是伟大事业的见证者,也是所有泡沫的祛魅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