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近75万用户还不上信用卡,194亿借款11亿贱卖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童画
编辑 | 苏淮
当营口永江城市花园的住宅和镇江黄山路的商铺再次在阿里拍卖平台悄然上架,贴着“银行直供房”标签的房源,是光大银行难以言说的尴尬。
不久前,这家资产规模超7万亿的股份行交出的2025年三季报,将其经营压力彻底摆上台面:前三季度营收942.70亿元,同比下滑7.94%;归母净利润370.18亿元,同比下滑3.63%。营收、净利“双降”的态势,在第三季度加速恶化——单季度营收暴跌13.01%,净利润下滑10.99%。
二级市场上,整个第三季度,光大银行的股价下跌17%,“领跌”A股上市股份行。股价下行可能并非短期市场波动所致,而是市场对光大银行信心崩塌的直接写照。
图片来源于Wind
对于光大银行而言,屡屡折价出售的“直供房”,本质是不良贷款处置的产物。营收、净利“双降”背后是连续走弱的核心业务,资产质量恶化伴随拨备覆盖率持续走低,近75万户借款人无法归还信用卡借款,而全年35张监管罚单(含9张百万级罚单)则暴露了内控体系的严重漏洞。
从业绩滑坡到风险暴露,从合规失序到资产处置承压,光大银行正被多重困难所缠绕。
01
直供房增加背后不良率在上升
在阿里拍卖平台上,光大银行大连分行挂牌的一套辽宁省营口市永江城市花园的商品房,将于11月23日进行拍卖。这也是这套房产第三次被挂牌,价格已从45.10万元降至39.46万元。
同样,光大银行南京分行在第四次兜售江苏省镇江市黄山路66号B座的一套商铺。几次流拍后,商铺起拍价已从最初的815万元降到了408万元,近乎腰斩。
图片来源于阿里拍卖平台
“银行直供房”数量增加,说明贷款违约风险在上升。临近年末,“银行直供房”批量出现成为市场关注热点,这背后是银行在加速处置不良资产,光大银行只是其中之一。
除了在阿里拍卖平台挂牌出售营口、镇江等地的房产,2025年以来,光大银行还在转让合肥、北海、常熟、大庆、大连、上海等地的房产。
就在2025年10月25日,光大银行杭州分行挂牌转让了一套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的商业用房,建筑面积9170.41平米。
源媒汇注意到,这套房产第一次拍卖是在2023年9月28日,彼时的起始竞价为3000万元,此后又降至2800万元,两年后起始竞价降至2350万元,约合每平米2562元。
尽管围观人数达到4457次,但是无一人报名,更无一人竞价,导致这次转让再次流拍。
同样,光大银行合肥分行挂牌转让的合肥元一时代广场25套商铺,第一次转让时间是2023年6月20日,起始竞价为1639.54万元;经过几轮流拍与几次降价之后,25套商铺在2025年8月29日再度流拍。这25套商铺此次起始竞价已经降至682.54万元,尽管价格降了近1000万元,相当于打了4折,但是依旧无人出价。
图片来源于阿里拍卖平台
急于转让直供房背后,是光大银行不断增长的不良贷款。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07.12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14.60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26%,较2024年末增加0.01个百分点。而拨备覆盖率则降至168.92%,较2024年末下降11.67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覆盖率的反向变动,进一步凸显了光大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弱化。虽然2025年三季报没有披露光大银行具体的不良贷款明细,但是追溯到2025年半年报可以发现,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依旧是该行最大的不良风险。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光大银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74.13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6.69亿元,位列该行不良贷款第一,占不良贷款比例也是第一。
图片来源于光大银行2025年半年报
另外,在个人贷款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光大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5964.58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137.54亿元。一旦有人出现断供,个人住房就有可能变成银行直供房。
实际上,银行直供房只是银行处理抵债资产的一种传统模式,并非新增业务,本质上是银行通过司法程序收回的不良贷款抵押物,在完成产权剥离后被迫出售的资产,其处置规模和折价幅度,直接反映了银行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
02
194亿个人不良贷款11亿起拍
除了出售直供房之外,光大银行2025年以来还在加大剥离不良贷款的力度,尤其是个人不良贷款。
银登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4日,光大银行在银登网上挂出了35笔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合计未偿本息总额约为232.79亿元,起始竞价为14.28亿元,仅为总额的6%左右。这种“骨折价”处置背后,是资产质量的严重承压。
下滑查看完整数据
35笔不良贷款转让项目中,公司贷款有6笔,合计未偿本息总额约为15.14亿元,起始竞价约为2.15亿元。其中最大的一笔,来自光大银行呼和浩特分行“2025年内蒙古嘉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等3户不良贷款转让项目”,约5.13亿元的未偿本息,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3800天,意味着这笔贷款10年尚未要回。
有些项目需要经过几轮降价才能转让出去。例如光大银行合肥分行“2025年芜湖华亿国际购物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已经挂牌了4次,约1.36亿元的未偿本息总额的起始竞价从9000万元一路降至3500万元。最终,该笔不良贷款项目在2025年6月13日被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受让成功。
更“惨烈”的是光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自2010年上市至2025年上半年末,光大银行的信用卡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发卡量由858万张变成5481.19万户客户(注:银行年报此后不再披露发卡量而仅披露客户数量);透支余额从130亿元飙升至3702.61亿元,规模扩张近28倍;营收则从2010年的15.08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331.56亿元,增幅约21倍。
但业绩高速增长背后,风险隐患开始集中爆发。
在前述光大银行35笔不良贷款转让项目中,有信用卡中心挂出的25笔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涉及74.86万户借款人,未偿本息总额约194亿元,起始竞价仅11亿元。5.67% 的折价率,凸显光大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严峻性以及回笼资金的紧迫性。
除去信用卡不良贷款以外,光大银行北京分行、重庆分行、福州分行还分别挂出了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转让项目。
这一问题的危害具有传导性。对光大银行而言,巨额不良贷款直接侵蚀资本金,这些不良贷款债权的大幅折价导致利润缩水,制约信贷投放能力。难怪光大银行在2025年三季报中表示,要“强化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和信用卡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但是,光大银行2025年三季度整体不良率的上升,究竟是源于对公还是零售信贷资产的恶化,还需进一步披露。
那么,这些不良资产的折价出售,是否反映了相关抵押资产的估值缩水或处置难度加大?2025年以来通过“以物抵债”“批量转让”“司法拍卖”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规模已达多少?除现有方法外,未来是否有新增不良处置渠道或优化处置效率的计划?源媒汇日前致函询问光大银行,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03
核心业务走弱导致盈利失速
天眼查显示,光大银行成立于1992年6月18日,注册资本约为466.79亿元,法定代表人是吴利军,公司于2010年8月18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2010-2021年,光大银行的营收始终处于增长态势,但是2022-2024年则连降三年,归母净利润稍好一点,仅2023年出现过同比下降。
虽然光大银行2025年的业绩滑坡早已埋下伏笔,但三季度营收、净利“双降”仍超出市场预期。
图片来源于Wind
回溯上半年,光大银行尚能维持“营收降、利润增”的脆弱平衡,而到了三季度,这种平衡被彻底打破——营收同比下滑7.94%,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63%。
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光大银行董秘张旭阳将业绩下降归咎于“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利率整体上行,估值损益有所下降,叠加去年同期市场利率下行带动估值损益基数较高,使得其他非息收入同比降幅较大”,但这不过是在以宏观大环境不佳来掩盖公司深层问题。
剖析光大银行的营收结构可见,2025年前三季度,在非息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55.02亿元,同比增长2.18%;投资收益为125.69亿元,同比增长29.39%;其他业务收入为11.72亿元,同比增长7.92%;其他收益为1.79亿元,同比增长73.79%;汇兑净收益为9.49亿元,而2024年同期为-0.24亿元。
唯一下降的是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49.8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7.58亿元降幅巨大,这也是导致光大银行业绩“双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于光大银行2025年三季报
核心业务的持续走弱才是盈利失速的根本。光大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自2022年达到1136.55亿元峰值后便进入下行通道,2025年前三季度的利息净收入为688.81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37.09亿元,同比下降5.11%。
或是为了缓解盈利压力,光大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降至188.38亿元,同比下降23.41%。这种“以降拨备换利润”的做法,无异于削减风险缓冲垫,一旦后续不良贷款加速暴露,将面临更大的盈利冲击。
在业绩承压、资产质量恶化的同时,光大银行的内控合规问题也集中爆发,密集的监管罚单成为其2025年的另一个问题。
据源媒汇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11月14日,光大银行至少收到了35张监管罚单(以处罚日期为统计口径),合计罚金3119万元。
这些罚单分别来自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几乎是从信贷业务到反洗钱、从外汇业务到员工行为管理的全方位合规问题。其中,最大一笔罚单来自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9月12日,因“信息科技外包管理存在不足、监管数据错报等事项”,光大银行被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罚款430万元。
合规失序也在从另一个维度侵蚀着公司盈利。光大银行2025年三季报显示,其营业外支出同比暴增218%至5.06亿元,尽管未披露明细,但罚没金额很可能是主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批量出售银行直供房、贱卖不良贷款项目,不过是光大银行进行不良处置的无奈之举;持续下滑的业绩,是业务结构失衡的必然结果;而密集的监管罚单,则暴露了管理体系的深层缺陷。
站在7万亿资产的关口,光大银行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长期而言,转型或是唯一出路。阿里拍卖平台上的直供房仍在等待买家,市场也正在等待光大银行给出明确的战略信号。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