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科研重大突破!嫦娥六号土特产发现“铁锈”

2025年11月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通过官方公众号"中国的航天"宣布了一项震撼科学界的发现——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的样品中,首次检测到由大型撞击事件形成的微米级赤铁矿(α-Fe₂O₃)和磁赤铁矿(γ-Fe₂O₃)晶体。这一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人类对月球氧化还原环境的认知,更为解释月球磁异常现象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团队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到,这些直径仅数微米的赤铁矿晶体与陨硫铁颗粒紧密共生。高分辨率成像显示,氧元素(品红色)在铁氧化物中富集,而硫元素(青色)则集中在相邻的陨硫铁区域。这种特殊的空间分布关系揭示了一个颠覆性机制:当陨石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撞击月表时,瞬时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可达2000℃以上、10GPa以上)会形成富含自由氧的等离子体云。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原本稳定的陨硫铁(FeS)发生脱硫反应,释放出的铁原子与游离氧结合,通过气相沉积过程形成赤铁矿晶体。

500

更引人注目的是,研究证实该氧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磁铁矿(Fe₃O₄)和磁赤铁矿具有强磁性。这为困扰科学家半个世纪的"月球磁异常"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检测到的局部强磁场,很可能就是39亿年前那次史诗级撞击留下的"磁化石"。美国布朗大学行星科学教授Carle Pieters评价称:"中国团队用纳米级证据将撞击动力学、矿物转化与磁场生成三者串联,堪称月球地质学的里程碑式发现。"

嫦娥六号选择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约2500公里、深13公里,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古老的撞击构造。其形成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万亿吨TNT爆炸,足以使月幔物质翻涌至表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明研究员指出:"这个'宇宙伤疤'如同天然实验室,保存着月球45亿年演化史的关键信息。我们发现的赤铁矿就像地质时钟,记录着撞击瞬间的氧化反应参数。"

对比阿波罗计划采集的月海玄武岩样本,嫦娥六号样品展现出显著差异:前者铁元素主要以零价金属或二价铁化合物存在,而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样品中首次确认三价铁氧化物。这一发现修正了"月球极度还原"的传统观点,证明局部区域可通过撞击产生强氧化环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月球轨道探测器曾在该区域检测到羟基信号,新研究暗示这些羟基可能是赤铁矿形成过程中的副产物。

实现这一发现的关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纳米离子探针-透射电镜联用系统"。该设备能在保持样品原始状态下,同时获取纳米级形貌、晶体结构和元素分布信息。研究团队负责人透露:"赤铁矿颗粒比红细胞还小20倍,传统X射线衍射仪根本无法检测。我们通过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捕捉到特征能量跃迁,才确认其三价铁本质。"

500

值得注意的是,嫦娥六号采样器采用"接触式惰性气体保护"技术,确保样品在返回地球前未受大气污染。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分析认为,中国建立的"月球样品超净实验室"已达到P4级生物安全标准,其防氧化处理措施使脆弱的空间风化特征得以完整保存。

该发现为后续探月任务指明多个突破口:

1. 重新评估月球水资源:赤铁矿形成需要氧源,可能来自撞击释放的月壤羟基或彗星冰

2. 磁异常区精细测绘:规划中的嫦娥七号将携带量子磁力仪,绘制盆地磁场三维结构

3. 地月系统氧循环:研究团队正在建立数值模型,量化巨型撞击对行星氧化状态的长期影响

欧洲空间局科学总监Günther Hasinger表示:"这项研究改变了游戏规则。未来在月球南极寻找水冰时,我们必须考虑撞击衍生的氧化过程可能造成的化学干扰。"NASA也宣布将调整"阿尔忒弥斯"计划的采样策略,计划在2026年任务中专门采集可能含赤铁矿的撞击溅射物。

随着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建设的推进,中国科学家建议在后续任务中部署原位氧化检测仪。这种设备可实时监测月表物质的价态变化,为建立完整的月球物质演化链条提供动态数据。正如《自然》杂志专题评论所言:"从嫦娥六号样品中读取的'铁锈密码',正在重构人类对地月系统的认知框架。"这项发现不仅拓展了行星科学的研究维度,更为未来月球基地的氧气制备、金属冶炼等原位资源利用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