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苛责科学项目的名称缩写,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文科研成果的双语传播
【本文由“五湖烟水”推荐,来自《大科学装置“拉索”揭示宇宙线起源关键机制》评论区,标题为五湖烟水添加】
- 石云
现在国内科技界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一些大工程的命名都用英文首字母的缩写,而没有中文名,
比如: 高能同步辐射光(HEPS)。
又比如: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
还比如,世界第一的大工程——位于贵州的500米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也没有中文名,一直叫FAST 。
这方面,科技界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只是嘴上说说、大而空的东西,它应当是具体而实在的,体现到工作和生活的诸多细节之处。
现在国内网上有很多很不好的习惯,例如不做调查就敢胡说,例如强行断章取义就瞎说,例如就算说错了也不承认还硬说……
以此帖为例,在把科学设施的中文名贴出后,强行说它们都不是中文名。这是典型的不做调查加唯心主义,觉得科学设施的名称都得像“阿黄”、“小白”之类阿猫阿狗的名字一样简单而模糊,不能像“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igh Energy Photon Source”(http://english.heps.ihep.ac.cn/)、“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https://nao.cas.cn/fast/jdjs/jbqk/)或是“高海拔宇宙射线观测站,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https://english.ihep.cas.cn/lhaaso/index.html)一样复杂而准确。所以这些都不能是设施的名字,只有两三个字的才叫名字。说到这里,有脑子的人该都已经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某些人把日常生活中+现代+汉族中国人名的命名习惯带入到了科学设施的命名中,想当然地认为这些科学设施的名称也必须得像他们的名字一样,而不想去了解体下科学界是否有惯例的命名法。
稍懂点英语的读者就会发现,以上科学设施的中英文名称几乎完全一样(最后一个中文还简单些,英文直译应是“大型高海拔大气簇射观测站”),说它们厚英文而薄中文实在是有些罔顾事实了。至于缩写,英文作为表声文字天然比中文利于缩写,这点除非把汉字拼音化,否则中文缩写永远要比英文长并且一样毫无意义。例如“高同辐光”之流在完全丧失了汉语的表意优势同时还比英文缩写的音译要长,在这只情况下还要舍简就繁,就只能归于思想狭隘和政治“正确”了。
如果要说有什么真该中文化而无中文,那是这些重要成果的论文。在本篇报道中显示,“拉索”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了我国的英文期刊上,反而让不识英文的我国民众无法读懂这些成果了。我对发表英文论文本身没有意见,毕竟英语才是当今的学术通用语;但是如果想要强化国内的科研甚至民族自豪感,是否应该颁布一项政策,要求他们同步发表一个中文版?我知道国内的一些期刊是有这个功能的,可以双语发表。即使不能同步发表的,对于重要的文献,我觉得我们至少要有一个中文的译文能够供查阅。科学从来都不是少数人在象牙塔里秘而不宣的魔法,而是能让大多数人能接触得到(能不能懂是另外一回事)的光芒。中国这二三十年内,作文数量和英文论文的影响力是上升的,但中文论文的质量则是大幅下滑的。这对科研可能影响甚微,但对于科教和科普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