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破局思考(一)

本人作为80后工业党,电影和游戏曾经是年轻时候的两大爱好,现在国内游戏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影行业却日渐凋敝。有感于此,作为旁观者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思考,用DeepSeek整理了一下,计划分几期发上来供大家参考。欢迎理性探讨,不喜勿喷。

电影产业破局思考(一)——构建专业化分工的电影工业新生态

一、电影产业的战略升级:从文化标杆到产业引擎的转型之路

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就深深打上了工业时代的烙印。作为人类迈入工业时代后发明的全新艺术形式,电影本质上应该被定义为"现代文化工业产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作品。中国电影产业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正站在历史性的转折点,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观影人群和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电影的需求日益旺盛,审美标准快速跃升;另一方面,电影产业的工业化转型迟迟未能完成,甚至出现局部倒退,无法提供符合人民期望的电影供给。

更令人警醒的是,电影在文化产业中的传统引领地位正受到游戏产业的强烈冲击。游戏产业凭借其更强的互动性、技术融合能力和用户粘性,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的格局。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推动电影产业的战略升级,不仅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更将错失引领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当前电影产业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三个"失衡":**资源分配的失衡**——优质资源过度向头部作品集中,导致支撑产业健康发展的中腰部影片生存艰难,产业生态出现断层;**档期分布的失衡**——全年票房过度依赖几个主要档期,日常市场活力不足,无法形成持续稳定的产业运行节奏;**创作生态的失衡**——在艺术表达与商业诉求之间失去平衡,要么过度追求艺术而忽视观众,要么一味迎合市场而丧失品质。

这些结构性矛盾不仅制约着电影产业本身的健康发展,更削弱了其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应有的引领和拉动作用。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结构性危机正在形成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投资方因市场不确定性而越发谨慎,创作者在艺术与商业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观众则因为屡次"踩雷"而逐渐丧失走进影院的信心。这种困境的直接后果,是电影对文化产业整体拉动效应的减弱。随着游戏等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电影如果继续停留在当前的发展模式,其在文化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衰落。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找到一条能够同时保障艺术品质、商业回报和产业规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重新确立电影在文化产业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工业化转型提升其产业效能和拉动效应。电影产业的升级不仅关乎自身存续,更关系到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只有建立起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才能重新激活电影的文化引领功能,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能。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自我救赎,更是一场关乎文化领导权的战略竞争。

 二、模式破局:专业化分工的工业逻辑

在深入研究好莱坞等成熟电影工业体系和国内多个工业生产体系后,我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建立基于专业化分工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将电影生产流程拆分为**上游创意开发、中游专业制作和下游宣发运营**三个相对独立又紧密协作的环节。

500

**上游创意层面**,应该充分放开,让各类创意人才、编剧导演和独立制片公司自由竞争。这个环节的关键是保持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让市场来筛选最有价值的创意。就像互联网行业的"赛马机制"一样,让多个创意同时孵化,最终选择最具潜力的项目进入制作环节。

**中游制作层面**,则需要培育若干个大型专业制作集团。这些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顶尖设备的使用成本,通过专业化分工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它们要成为电影产业的"台积电"和"富士康",以工业级的品控和效率为上游创意提供可靠的制作保障。这一过程必须注意发挥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国有资本作用。

**下游宣发层面**,同样应该保持充分的开放性,让各类营销公司、发行平台和院线基于市场竞争法则各展所长。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建立精准的受众触达渠道和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这种专业化分工模式的优越性体现在多个维度。首先是**规模效应**,专业制作集团通过持续承接大量项目,能够显著降低单部影片的制作成本。设想一下,当一家制作集团同时运作十部影片时,它可以在全球配置最先进的拍摄设备,建立共享的后期制作中心,其成本优势是单个剧组无法比拟的。

其次是**风险可控**。将电影制作中最不可控的创意环节与最需要标准化管理的制作环节适当分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创意团队可以专注于故事和艺术的创新,而制作团队则负责将创意精准地转化为银幕现实。这种分工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

更重要的是**技术积累**。专业化的制作集团有动力也有能力持续进行技术研发投入。无论是在虚拟制片、实时渲染,还是在人工智能辅助制作等前沿领域,它们都可以像科技企业一样进行系统性的技术攻关,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

三、核心问题:用精彩的方式讲好一个故事

有人认为,电影创作是艺术,不能简单地工业化、标准化。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讲好故事本身就是一门可以系统掌握的技术**。我认为现在电影产业的最大问题是一个项目成败系于一个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文化有限的文化人无法驾驭日趋复杂的电影工业生产,只能生产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坊片和无病呻吟的所谓艺术片。文化人必须有文化,所以创意的事情文化来,工业产品必须工业化生产,所以制造的事情工业来,《流浪地球》和《哪吒》两个系列的成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好莱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建立了一整套讲好故事的方法论体系。从"剧本医生"制度到三幕剧结构,从人物弧光理论到情感节奏把控,这些工具和方法使得"好故事"不再完全依赖创作者的灵光一现,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论来保障基本品质。

在打造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制作集团可以设立专门的"故事实验室",负责将上游的原始创意打磨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剧本。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将创作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传承的技术流程。就像烹饪一样,即使是最顶级的菜肴,其制作过程也可以分解为标准的工艺流程。

在制作环节,各种"精彩手段"也可以实现模块化的积累和传承。悬疑片需要什么样的灯光设计?爱情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镜头语言?动作场面如何调度才能既刺激又清晰?这些都可以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最优解决方案的"技术包"。当几个专业制作集团常年满负荷运转时,它们能摊薄世界上最顶尖的摄影、灯光、特效、音效设备的成本,可以批量培训世界上最优秀的技工(摄影师、剪辑师、视效总监),最终能以低得多的价格,提供同等甚至更优的技术品质。

当制作集团建立起这样的"技术包"库,就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剧本,快速调用最合适的制作方案。这不仅能保证影片的基本品质,还能大幅提升制作效率。一个新晋导演想要拍摄悬疑片,就可以借助这套体系,避免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

同时,这种标准化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或缺乏创新。恰恰相反,它通过将基础性的技术问题标准化,让创作者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的艺术创新上。就像建筑行业一样,当基础结构和建筑材料实现标准化后,建筑师反而能够更加专注于空间设计和美学表达。

四、实施路径:从内部整合到全球输出

实现这一产业变革需要清晰的实施路径,深入实施电影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采取"两步走"的战略:

**首先是内部整合阶段**。需要用5-10年时间,在国内市场完成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建立。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培育出几家在技术、管理和成本控制上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作集团。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这一根本原则,一方面应该通过市场竞争自然形成数个集团,而不是简单行政指令的撮合。它们要在服务国内市场的过程中打磨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管理体系,建立起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强化顶层产业政策,可以通过资本扶持、税收优惠和人才培养等措施给予适当支持。

这个阶段的目标很明确:建立起能够稳定输出高质量影片的产业体系,首先解决国内市场的片荒问题,让影院日常有片可放,让观众重新建立观影习惯。

**接下来是全球输出阶段**。当我们的制作成本控制在好莱坞的60%,而品质却能达到其120%时,就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强大优势。这个阶段,中国电影产业将从"引进来"为主转向"走出去"为主。

全球输出将呈现三个层次:最初级的是**服务外包**,全球的电影项目都来中国进行后期制作、特效加工等专业服务;进而是**合拍主导**,我们凭借性价比最高的制作解决方案,在国际合拍项目中掌握主导权;最高层次是**模式输出**,我们将向全球推广这种更高效、更可靠的电影生产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们输出的不仅是技术服务,更是文化价值。当全球电影人都习惯使用中国的制作标准、中国的技术流程时,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将随之提升。

五、拥抱工业化的新时代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电影产业的出路在哪里?我的建议是:坚定地走向工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构建基于专业化分工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

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却是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它要求我们打破对"艺术创作"的狭隘理解,认识到工业化与艺术性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伙伴。工业化不是要扼杀艺术,而是要为艺术的繁荣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这条路也要求我们保持战略耐心。产业结构的重塑非一日之功,需要从业者们持续的努力和坚守。但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就一定能够迎来中国电影产业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不仅打造出一个万亿级的文化产业,更将为中国在全球数字文明时代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当我们能够以工业级的品质和效率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时,文化自信就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能力。

从人类社会更长远的发展来看,电影和游戏在未来必定进一步深入融合共促,甚至融为一体,成为人类社会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社会的桥梁纽带。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产业必须完成从传统的文化标杆向现代文化产业引擎的根本性转变和战略性重塑,同时也将在2030年以后再造一个新的万亿级的新兴产业,和游戏产业一道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加强劲持久的动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