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只中选出4只,能上太空的小鼠要经历哪些考验?要测智商和情商吗?

图片来源:meme
撰文 | 阿娴
由于小鼠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器官结构、代谢机制、疾病发病原理也高度相似,再加上体型小巧、繁殖周期短、性格相对温顺,小鼠成为科学界公认的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哺乳类模式动物,能精准反映太空的微重力、辐射对生物的影响。
而在地球上的某个实验室里,300只健康活泼的小鼠正经历着“终极海选”——它们当中仅有4只幸运儿能获得“太空旅行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奔赴遥远的太空。
要从这么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些小鼠需要闯过一道又一道关卡。

鼠鼠我啊要前往太空了!|plataformamedia.com
首先,小鼠得过体能关,研究人员专门为此设计了一个“转棒式疲劳仪”,小鼠需要在每个旋转的滚轮上不停地跑动,才能不会掉下来,哪几只小鼠停留时间最久,就能拿到晋级卡。当然,如果这一轮测试中,所有小鼠都掉落下来,那么研究人员会选择最后掉下来的体能最好的小鼠晋级。

紧接着,研究人员要考验小鼠的抗晕能力。“旋转仪”会带着小鼠天旋地转,模拟太空环境下的前庭刺激,帮其提前适应发射阶段,减缓失重状态下引起的太空晕动症(Space adaptation syndrome)——这是一种在进入失重环境后身体出现的平衡感失调症状,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及空间定向障碍,类似于地面上的晕动病。
而小鼠的平衡感知系统(内耳前庭器官)、神经传导路径与人类高度相似,在失重环境下会出现类似人类的反应。

图源网络
紧接着,研究人员通过迷宫测试来评估小鼠的智力、空间识别和适应能力,以确保它们在失重环境下仍能成功找到食物并存活。
除了体力和智力,研究人员还特别关注小鼠的性格是否适合太空任务。他们将小鼠长时间倒挂,观察其挣扎反应,以筛选出那些积极抗争、表现出乐观态度的个体。此外,小鼠还需在狭小的饲养笼中生活一段时间,以提前适应未来太空舱内的生活空间,无法适应的个体将被淘汰。
最终,在48只候选小鼠中,研究人员选定了编号为6、98、154、186的四只小鼠作为太空实验组,另外四只作为地面对照组。新华社发文向人们介绍了这4只小鼠,并邀请广大网友为它们取名,评论区里征集到了不少好名⬇️。

图源网络
2025年10月31日,随着神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4只小鼠也正式启程前往太空。在神二十、神二十一乘组“太空会师”后,航天员首先确认了小鼠的状态,随后将装有4只小鼠的两个实验单元从包中取出,完成实验单元在轨安装并接通电源。
小鼠日常生活的实验单元内部配有照明灯光,会在早上7点亮起、晚上7点关闭,模拟它在地面的生物节律;小鼠吃的粮食不仅营养均衡,还制作得较为坚硬,以减少残渣并方便它们磨牙;装置底部设有饮水区,小鼠舔舐饮水口,水滴就会被挤压出来。
装置内部的定向风场会将小鼠脱落的毛发、粪便等垃圾吹入排泄物收集盒,保持小鼠饲养环境整洁;内部的摄像机可以让地面科研人员在监控大厅实时看到小鼠,观察它们在失重环境下的行为和状态。

小鼠原计划只在轨饲养5到7天,但该计划推迟,最终于11月14日跟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图源网络
其实在小鼠之前,各国科学家们把许多种动物送上过太空。1947年,美国用V-2火箭把果蝇送到距离地面109千米的太空,该批果蝇就成为最早进入太空的地球生命。两年后,美国又把一只猕猴送到太空,它是第一只进入太空的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接下来,美国、俄罗斯多国又陆续把天竺鼠、猫、牛蛙、鱼、蜘蛛等很多不同种类动物送上太空。
而今天,太空已不再只是宇航员与实验动物的领域,普通人也正一步步走向这片无垠的星空。从第一位自费2000万美元、在国际空间站生活近8天的太空游客丹尼斯·蒂托(Dennis Tito),到国际知名歌星凯蒂·佩里(Katy Perry)和另外5名女性乘坐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火箭去往太空旅行;从几分钟的亚轨道体验到数天的轨道驻留,太空旅行正从科幻走向现实,从国家任务变成个人体验。

这次飞行持续了大约11分钟, 她们飞到了距离地球100多千米的高度,体验了几分钟的失重状态。|Blue Origin
参考资料:
[1]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0/554282.shtm
[2]https://www.cas.cn/cm/202511/t20251103_5087031.shtml
[3]https://www.cas.cn/cm/202511/t20251104_5087424.shtml



把科学带回家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