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承诺向美投资2000亿美元,换关税降至15%,各国对美巨额投资到底怎么回事?

1. 瑞士意外地被特朗普政府针对,关税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39%,借口是2024年对瑞士贸易逆差380亿美元。11月14日美瑞达成协议,瑞士企业承诺2028年底前向美国投资2000亿美元,美国对瑞士商品关税降至15%。与欧盟持平。看上去,除了中国与美国摊牌斗争取得了辉煌胜利,不少有实力的国家都被迫承诺向美国投资数千亿美元,换取一个虽然下降了,但仍比过去高得多的税率;只有中国对美国商品加很高的关税报复,对美国零关税的国家都不少,要么就答应增加进口美国商品。因此,美国对全球关税战似乎是和中国打平,对其它国家都赢了。

2. 瑞士企业承诺的投资,2026年就至少670-700亿美元,重点领域是瑞士有优势的制药(罗氏、诺华)、黄金精炼、铁路设备、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另外,瑞士将增加采购波音公司民用飞机。“数千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增购美国商品”已成套路,如欧盟承诺投资6000亿美元,换关税从25%降至15%,还额外采购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数百亿美元军事装备。日本承诺投资5500亿美元,也是关税25%降至15%,还要开放大米等农产品市场。韩国承诺投资3500亿美元,也是15%关税,2000亿美元用于芯片、核能关键产业,还要采购10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

3. 另外,2025年3月全球关税战还没开打,阿联酋说了10年内投资美国14000亿美元,在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基础设施、数据中心领域,后来是10%基础关税。沙特是6000亿美元,能源、国防、技术、基础设施、医疗保健,后面也是10%基础关税。越南、印尼、孟加拉国等国,无钱投资美国,就答应买波音飞机,在谈19-20%的关税。阿联酋和沙特扯的数字几乎不值得分析,是国家主权基金的事,没有任何约束力,所以敢胡吹吓死人的数字。

4. 现在看来,这些投资虽然说是“承诺”,但落地可能性极低,以至于美国人都不会深究了,反正数学很差,赢了再说。例如日本承诺的5500亿美元,就猫腻极大,负责谈判的赤泽亮正称,5500亿美元绝大部分是“由日本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投资、贷款和贷款担保”;直接投资只占总体的1%或2%(55-110亿美元),这部分美国和日本将以9比1的比例分享投资利润(日本最初提出五五分成)。意思是,直接投资是买美国企业股权,不能要求还钱的,但亏光了也没多少,赚钱了让美国得9成也无所谓。而“贷款”与“贷款担保”,根本就不是投资,而是日本金融机构给向美国或第三国企业提供贷款(如果这些企业想在美国干事),日本机构收利息,不管经营,是借钱不是送钱,不靠谱的生意不会借钱,这些金融业务都很熟了,有风控问题不大。所以,有人要借钱,如果能赚钱,日本机构就借;直接投资,也不是政府出钱,而是找日本私人企业来,找不到拉倒。所以虽然说5500亿美元,日本只是给美国面子,实际没啥损失。

5. 韩国承诺的3500亿美元,据仔细分析可能只有不到10%能落地。韩国谈判时也想和日本那样拿贷款担保当投资胡弄过去,但美国人不答应,想要更多。最后就说投1500亿美元帮美国造船,2000亿美元搞半导体、能源、制药、AI、量子计算;每年不超过200亿美元分期注入,分10年(美国本来要求3年);韩国需在2030年前采购250亿美元美国军事装备,给驻韩美军330亿美元支持资金。这些都是空头支票,韩国政府根本没钱,不可能出钱,只有让企业来。韩国总统李在明强调投资"限于商业可行项目",也就是不会当冤大头。美国政府应该是谈判赢了再说,后面执行的时候再吵,说不定还得恢复关税大棒。

6. 欧盟答应的6000亿美元,和日韩差不多,没有可执行性。但瑞士不一样,还真有干货,特别是2026年600多亿美元,看上去要认真得多。有利条件是,两大药企罗氏与诺华本来就要投资美国(全球最大医药市场),合计投资730亿美元,已经有2000亿目标的36.5%,还有明确时间表。制药业占瑞士对美出口的40%,其60%药品销往美国,到美国投资制药有真实动力,而且也有基础。罗氏在美国已有15个研发基地和14个制造工厂,产能利用率仅50%;诺华也有美国基地,都不是从零开始,扩建就行。瑞士药企转移到美国生产,应该是真实意愿,不投不行,万一加关税不要瑞士药就完了。其它1000多亿美元,很可能就和日韩一样,没有可执行性。

7. 总体来说,特朗普政府似乎搞了几万亿美元投资。但真正能落地的,日韩方面就是百亿美元规模。瑞士药企被拿捏最狠,会有大几百亿美元投资。借钱给美国公司、到美国炒股,都会被说成投资。真正落地的制造业投资才是美国最需要的,如芯片厂、制药厂,靠美国市场地落地了算是真正收获,但只是制造业是不多的一部分,不解决根本问题。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