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年还被日军砍瓜切菜,1939的老蒋哪来的勇气下令反攻?

NO.2463 - 冬季攻势
作者:孤寂寒光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和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1939年底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全军向沦陷区进行全面反攻,这就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著名的“冬季攻势”。当然了,当时的中日实力差距仍然巨大,日军还未开始打太平洋战争,其兵员与装备水平都有保障。这场大反攻以蒋介石的惨败收场。
如果我们开上帝视角,就会觉得这次反攻过于无厘头,前一年还输了武汉会战,更是在长沙搞一场大火阻挡日军,10月份重要国际港口广州沦陷。然而,才仅仅一年老蒋就想着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实在是过于异想天开。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老蒋日军已不行的错觉?
1938年11月蒋介石召开了第一次南岳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计划在一年内训练出一批精锐部队,同时改组军事机构并培训高级将领。蒋介石把日本比作鲸鱼和蚕,他说日本没有选择蚕食中国反而是一口鲸吞,这注定是要失败。只要中国准备好人力和物力,待日军装备和兵员损失殆尽就可以击败日军。

他以武汉会战为转折点,认为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已经没有能力继续进攻,装备和兵员损失殆尽,到了国军反攻的时候。因此,才有了第一次南岳会议的一年反攻计划。
到了1939年6月的时候,何应钦向蒋介石汇报了反攻的准备情况。他告诉蒋介石野战军已经从开战时的170万人增长到现在的250万人。而且,相比于刚开战的时候现在国军野战部队的装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相当的进步。苏联提供的装备已经组建数个苏械军,比如著名的第五军和第74军都装备大量苏械,可以计划进行反攻。
因此,从当年的8月开始国军各部门都在抓紧计划如何全面反攻,到了10月份第二次南岳会议的时候反攻计划定稿,11月份反攻计划细化完成。根据这一计划,国军将投入150万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反攻,以达到把日军赶到南京以西,然后在第二期反攻中彻底将日军赶下海。所以,这一次反攻以歼灭盘踞在武汉的11军为主,其他战区进行配合作战。

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次反攻必然是失败的,实际上老蒋的国军确实撞到了石头上。整个会战除了最南面的昆仑关大捷和最北面的五原大捷,其他区域进展都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国军投入重兵进攻的武汉方面,第十一军并没有遭到沉重的打击。
进攻刚开始不久的12月份徐永昌就抱怨各部队不努力进攻,距离比较远的第一、第二战区完全打酱油,第六和第十战区作为预备队更是隔岸观火。只有第一线的第五和第九战区向武汉方向日军施压。等到1940年1月份这场反攻就因装备和兵员损失过大不了了之。甚至于日军都没有调遣过多兵力,只是以中国派遣军原本部队就应付了。
那么,老蒋为啥仅仅一年就会感觉能反攻了呢?第一还是军阀混战的经验在作怪。老蒋手下这批将领都是在军阀混战中成长起来的,尤其是顶层的何应钦、徐永昌、顾祝同等早年都是北洋军阀时代的高级军官。

北洋军阀时代虽然天天都打仗,但每次战役持续时间很短,这主要是因为军阀们后勤能力不强,把手里的弹药打完就各回各家了。在他们的印象里,一场战争持续两年已经相当长了。从1926年5月北伐到1928年6月北京改名北平,整个北伐也就持续了2年,这还得算上1927年休整了半年。
虽然蒋介石、白崇禧都在说“空间换时间”,但他们对于这场持久战到底有多么“持久”完全没概念,误认为两年就很长了。他们完全忽视了一个近代工业国的生产力到底多么强大。
第二就是日军的表征确实很像“强弩之末”。日军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并没有向西继续进攻四川,反而调转矛头巩固自己的后方,南面占据了广州,东面攻下了南昌。在向西进攻的枣宜会战里,日军虽然完成了占领但最后又都退却了。再有就是第一次长沙会战,陈诚、薛岳更是领导第九战区国军击退日军取得大捷。

在日本国内,近卫内阁倒台,这也被蒋介石理解为日本民众厌战情绪上涨。另外,当时日本著名的《朝日新闻》也抨击日本政府用于对华战争的经费已经比日俄战争高出了七倍。正是这些种种迹象让蒋介石相信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实际上,这些表征如果放到两个实力差不多的工业国上可能是成立的,但放在中日两国上就不成立了。
日军占领武汉后没有西进是其二十年以来的既定方针。就是日军最为激进的将领也从来没有考虑占据中国西部的土地,他们只想占据东部精华地带后以此为基地跟美苏决战。所以,武汉会战结束后不久日本就开始试验性的与苏联打了一场诺门坎战役。在试验失败后就在考虑如何与美国开战了。
在中国这边,就是维持现有占领区然后扶持傀儡政府。华北伪自治政府和南京汪伪政府都是例子。日军的确是战线过长无法西进,但这是在日本政府不再追加投资的背景下的表现。国民政府这边把这些表象当做真实实力,就形成了巨大误判。

第三,蒋介石的反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已经相当险恶。1938年12月对抗战彻底失望的汪精卫出逃到南京,准备另立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而且此时的国民政府已经失去了所有对外贸易口岸,仅剩下滇缅交通线。由于以大买办为代表的蒋介石政府不注重民族军事工业发展,一旦失去对外贸易渠道,就意味着军事装备供应中断。
在国际上,英美等国奉行绥靖主义政策,对蒋介石的求助置若罔闻。此时只有苏联出于边境安全给了三亿美元贷款。无论是阻止汪精卫还是争取国际援助,这场反攻都势在必行。但国府的片面抗战注定是不会成功的。真正的持久战还是在我党这一边。

只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让老百姓真正知道土地是自己的,才会打破千百年来乡绅与军事强权合作的循环,打败日军以战养战的计划。终抗战八年,日军都没有在关内建立一处稳定的根据地,而这才是持久战正确的打开方式。



退役士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