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摆:250岁的老人啊,心梗过了,休克还会远吗?

Trump:美国输没输我不管,反正我赢了
2025年11月12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为期三个月的临时拨款法案,标志着持续43天的联邦政府停摆正式落幕。这场始于2025年10月1日的危机,打破了2018-2019年创下的35天停摆纪录,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政府停摆事件,折射出美国政治体制的深层裂痕与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危机。从医保补贴的具体争议到两党对立的制度性困境,从联邦雇员的生计难题到国家信誉的国际受损,这场停摆的前因后果,值得深入剖析。
全景:43天,从资金断流到艰难破局
美国联邦政府的运作高度依赖国会通过的年度拨款法案,一旦新财年(每年10月1日开启)前国会未能完成拨款立法,政府就会因资金中断陷入停摆。2025年的这场危机,正是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上演的典型闹剧。
9月30日深夜,作为2026财年开启前的最后期限,国会参众两院围绕拨款法案的表决陷入僵局。参议院以52:48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包含《平价医疗法案》(ACA)补贴延长条款的拨款法案,但该法案在众议院却因共和党占多数而被否决。10月1日零点刚过,白宫预算办公室正式宣布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资金耗尽,停摆正式生效。此后的43天里,两党谈判多次陷入破裂:10月中旬,特朗普政府提出"先拨款后商议医保"的折中方案被民主党拒绝;10月底,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因试图推动妥协法案被共和党激进派罢免;11月初,在联邦雇员集体抗议和经济数据恶化的双重压力下,两党才重启谈判,最终达成仅含短期资金支持、暂不解决核心争议的临时方案。
这场停摆覆盖了联邦政府80%的职能部门,从国土安全部、教育部到社会保障局,超过120万联邦雇员受到直接影响,其中75万人被迫无薪休假,50万人坚守岗位却无法按时领薪。而临时拨款法案的到期日被定在2026年1月30日,意味着短短两个月后,美国政府可能再次面临"关门"风险。
根源:政治极化,医保争议背后困局
表面上看,这场停摆的直接导火索是两党围绕ACA医保补贴的争议,但深层来看,却是美国政治极化、否决政治盛行与制度缺陷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导火索:医保补贴"捆绑销售"
《平价医疗法案》(又称"奥巴马医改")作为民主党核心政绩之一,其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医保补贴将于2025年底到期,涉及约2200万家庭的医疗保障。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此前推出的医疗补助削减政策已导致300万低收入人群失去保障。基于此,民主党提出将"延长ACA补贴""撤销医疗补助削减"两项条款纳入临时拨款法案,实现"民生保障与政府运作同步推进"。
而共和党则坚持推动"干净版"拨款法案,认为医保补贴属于长期政策议题,不应与政府紧急拨款捆绑。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多次强调,"政府停摆的责任在民主党,他们试图用民生绑架财政",并威胁若拨款法案包含医保条款将行使否决权。两党的核心分歧在于议事顺序——民主党主张"同步表决",共和党坚持"先拨款后商议",这种看似程序上的争议,实则是对民生政策优先级的根本对立。
根源:政治极化、制度失灵
医保争议只是表象,真正将美国拖入停摆危机的,是持续恶化的政治极化与制度缺陷。首先,两党对立已从政策分歧升级为意识形态对抗,妥协空间被极度压缩。在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的背景下,两党都将停摆作为争取选民支持的政治工具:民主党通过强调医保保障巩固低收入群体选票,共和党则以"精简政府开支"迎合保守派选民,双方都不愿在核心议题上让步。
其次,"否决政治"已成为美国国会的常态。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数据,2025年国会提案的通过率仅为19%,创下历史新低。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民主党主导的参议院与特朗普政府形成"三足鼎立"的制衡僵局,任何一方都可通过否决权阻挠法案通过,导致治理效率严重低下。这种制衡机制在设计之初旨在防止权力滥用,如今却沦为党派博弈的工具。
最后,美国的财政困境加剧了分歧。截至2025年9月,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8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35%。共和党主张通过削减社会福利、精简联邦机构来控制开支,民主党则坚持扩大民生投入、通过增税富人弥补缺口,这种对财政支出优先顺序的根本分歧,使得任何拨款法案都难以达成共识。
冲击:民生疾苦、国家受创民生危机
联邦雇员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在华盛顿特区,一名在社会保障局工作了15年的雇员莎拉向媒体表示,"停摆第三个星期,我已经开始用信用卡支付房租,孩子的奶粉钱只能靠父母接济"。据美国联邦雇员协会统计,停摆期间共有超过10万联邦雇员申请失业救济,30万家庭出现房贷、信用卡逾期,部分人被迫兼职送外卖、打零工维持生计。
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陷入瘫痪。依赖SNAP食品券计划的4200万美国人无法按时领取补助,得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等地的食物银行排起千米长队,部分机构因物资耗尽被迫关闭。在北部寒冷地区,41亿美元的"低收入家庭能源援助计划"被冻结,威斯康星州已有5000户家庭因无力支付取暖费被切断燃气供应。
医疗与住房领域的混乱同样触目惊心。约2200万依赖ACA补贴的家庭面临医保费用上涨风险,平均年支出将增加1000美元,部分癌症患者因联邦医保资金冻结无法及时获得靶向治疗。住房市场上,联邦洪水保险计划停摆导致30万笔房产交易停滞,购房者无法完成过户,房地产中介行业损失超过20亿美元。
经济损失
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在停摆结束后发布的报告显示,这场危机使美国2025年第四季度GDP年增长率下降1.5个百分点,造成70-140亿美元的永久性经济损失——这部分损失源于消费下滑、企业投资收缩等,无法通过后续的经济复苏弥补。
多个行业遭受重创:航空业因空管人员短缺导致全国近20%的航班延误或取消,美国航空、达美航空等巨头合计损失超过15亿美元;旅游业受国家公园关闭影响,相关收入减少30亿美元,佛罗里达州、亚利桑那州等旅游大州的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零售业因消费者信心下降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10月销售额同比下滑2.3%,创下2020年疫情以来的最大跌幅。
政府自身的运作成本也大幅增加。停摆期间,联邦政府冻结了260亿美元的常规支出,但仅重启各部门运作、补发雇员薪资就耗费了85亿美元。能源部被迫终止223个清洁能源项目,损失约75.6亿美元,这些项目的重启至少需要额外6个月时间。
信任危机
民调数据显示,停摆结束时,美国民众对联邦政府的信任度降至18%,为197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38%的受访者将停摆归咎于共和党,27%指责民主党,31%认为两党都应承担责任。独立选民中,有62%表示将在中期选举中放弃支持两党候选人,转而选择第三方或无党派人士。
美国的国际信誉也受到严重冲击。驻欧洲、中东的美军基地因资金短缺,出现当地雇员欠薪情况,北约盟友对美国的后勤保障能力提出质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报告中,将美国的"治理稳定性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脆弱",警告美国的政治僵局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民主指数中,美国的排名再次下滑,从"完全民主国家"的边缘进一步逼近"有缺陷的民主国家"。
后续:持续风险
11月12日签署的临时拨款法案,只是一场"临时休战",而非根本解决方案。该法案仅为政府提供2026年1月30日之前的运作资金,完全回避了ACA医保补贴、医疗补助削减等核心争议。特朗普在签署法案时明确表示,"1月30日之前,民主党必须放弃不合理的医保诉求,否则政府将再次停摆",而民主党领袖舒默则回应称,"不会拿数百万家庭的健康保障妥协"。
除了医保争议,债务上限问题也已迫在眉睫。美国财政部预计,2026年2月联邦政府将触及债务上限,若国会无法及时提高上限,美国将面临历史上首次债务违约,其后果远比政府停摆更为严重。两党在债务上限问题上的立场同样对立:共和党要求以削减社会福利为条件提高上限,民主党则主张无条件提高上限。
这场停摆更暴露了美国政治体制的深层次缺陷。宪法设计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在政治极化的背景下已异化为"三权对立",国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沦为零和游戏,民众利益被置于党派利益之后。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拉里·戴蒙德所言,"美国的民主制度正面临'否决制陷阱',治理能力的衰退已成为系统性问题"。
启示
2025年美国政府停摆,不仅是美国国内的一场政治危机,更为现代民主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深刻警示。首先,民主制度的核心在于妥协与共识,当党派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当"否决"成为政治博弈的主要手段,民主就会沦为低效甚至失效的治理工具。美国两党的对立已经突破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底线,进入"小人同而不和"的恶性竞争阶段,这正是治理困境的核心症结。
其次,民生议题不应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医保、食品保障、住房等基本民生需求,关乎民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将这些议题与政府拨款捆绑,本质上是对民众基本权利的漠视。现代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障民生,任何将民生政治化的行为,都会侵蚀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最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美国的拨款制度、债务上限制度等已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成为党派博弈的工具。若不能通过制度改革简化立法程序、强化对极端党派行为的约束,政府停摆、债务危机等问题将成为周期性难题,持续消耗美国的经济活力与社会凝聚力。
43天的停摆已经落幕,但美国政治体制的深层裂痕并未愈合。2026年1月30日的期限日益临近,两党的博弈仍在继续。这场危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与军事力量,更在于治理体系的韧性与包容性。若政治极化撕裂社会共识,制度缺陷阻碍治理效率,国家再强,也会陷入内耗,走向坍缩。
首发自公众号 风波定
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