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自觉,让毛主席连用四个“很好”回应?

回望

500

南京解放后,对于上海的解放和接管,中共中央予以高度重视。1949年4月,准备接管上海的各路部队集结于苏南丹阳县,在这里接受集训,学习接管上海的政策和纪律。

早在之前,陈毅便仔细思索过:“历来军队入了城,往市民家里一住,干好事的不多。我们部队进去住哪里?要考虑。”陈毅在集训中严格地强调两条纪律:一是市区作战不许用重武器,二是部队入城后一律不得进入民宅。有些干部想不通,说遇到下雨、病号还是住在民宅里方便些。陈毅斩钉截铁地说:“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他深知,上海百姓受国民党反动宣传影响,对解放军尚缺乏了解,严明的纪律是赢得民心的关键。

5月10日,陈毅在丹阳向接管干部作了“关于入城纪律的讲话”,再次强调:“入城纪律是执行入城政策的前奏,是我们解放军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毛泽东同志对这一部署十分赞赏,在回电中连用四个“很好”。

5月27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上海战役胜利结束。当枪声停息后的第一个清晨,当市民们打开家门时,惊奇地发现马路两边湿漉漉的地上,睡满了身穿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打了胜仗的官兵却睡马路,这秋毫无犯的自觉强烈震撼了上海市民,解放军纪律严明的形象深入人心。

陈毅经常对部队说,纪律一定要严。这份严不仅体现在接管大城市的关键节点,更渗透在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

一次,陈毅到南雄县检查工作,碰到交通员给南雄县游击队送来上百套单衣,说是委托大塘圩缝纫店胡老板做的。陈毅问给了钱没有,交通员说:“财佬的钱,我们用了就算了。他一个资本家,也不缺这200块银洋。”陈毅听后立刻发了火:“同志,这可不光是钱的问题,是党的工商业政策。我们是靠政策得人心的,在百姓中的信誉,是我们的命根子!”

他派交通员把200块银洋装在毛竹里给胡老板送去,胡老板夸赞:“共产党游击队讲信誉,确实信得过!”

回响

在陈毅眼中,纪律问题是原则,不容动摇分毫。每一位战士的言行举止都连着群众对党的信任,纪律防线稍有松懈,便可能动摇党和军队的群众根基。

我们党从建军伊始就把“严”的基因贯注到人民军队,使其成为代代赓续的优良传统。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从官兵又饥又渴却不吃老乡一个苹果,到部队露宿街头也不住民房,人民军队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与旧军队的显著区别。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习主席强调,“一支军队的力量,不仅要看其人数,不仅要看其武器装备,还要看其纪律性。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只能是乌合之众。”正是凭借铁的纪律,人民军队在任何敌人和困难面前毫不屈服,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正是依靠铁的纪律,军民团结如一人,汇聚起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奇迹。

未来前进道路上,纪律仍然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测量器”,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可靠保证。当前,距离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不到两年时间,正是吃劲奋斗的攻坚期、加油加压的冲刺期,不可避免要面临一些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尤需珍视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让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唯有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方能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