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物流行业,这个市场已白热化竞争,链条的车主、司机、物流公司都疲于奔命了
【本文来自《中集进入北美市场都好多年了,空气悬挂的厢式挂车都卖的很好,但是国内根本见不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工作相关,从事物流行业,华东某省四线城市,公司打工,主要大宗工业原料运输,所属公司也有类似商超配送等业务形态,从自身浅薄认识简单聊一下:
1.市场主体:中国的商用货车有多少是真正归属公司?从自身粗略统计,至少70%都属于个体户和小老板,个体户有一两辆车,小老板有10辆左右;10辆左右基本是小老板的管理能力极限,再多了管理难度就极度提高。这种环境下,根本谈不上甩挂,因为牵引头和挂车所属本身就是个体车辆和小老板。当然现在也有云柜类似的业务场景,但是我还没看到有大规模应用。
2.标准化:甩挂的应用涉及到托盘和厢体等的标准化,大家可以到本地零担专线物流市场看看,看看有多少是标准货物?有多少带托盘?托盘又有多少国标的?场景比较复杂。传统厢车不完全适用,飞翼好很多,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货物不适用于厢车,或者更准确的说,使用厢车比较费劲且利润更低。
3.法治法规问题:①大家开车的时候稍微关注一下旁边的货车,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厢体厂家的抖音明目张胆的以擦边国家规定为宣传点。17.5大板有几个是完全合规,包括阅兵拉坦克的?高速上又有多少飞机板大怪二怪还在肆无忌惮?这还是国家下大力气整治的车型,其他类似违法改装、超吨超载现在已经是见怪不怪了;②新国标要求车厢有气囊桥,反正我在路上是没见过几个,买卖车厢手续已经成一们生意,至于改大架号、套牌套户那更不稀奇。
3.场景需求:四通一达以及快运肯定是甩挂最适合的场景,固定线路、定点往返是最好的,除了快递快运,其他的场景在目前环境下应用还受限。类比于码头到仓库的集装箱场景是最好的,其他应用,包括其他商超配送、大宗运输等应用场景受限。
4.价格:物流市场已经白热化竞争了,这个链条的车主、司机、物流公司都已经疲于奔命了。上游 发货厂家在不断通过招标最低价中标等方式压低成本,下游 油料、人工等成本都在涨,何来利润呢?租个门面房、注册个运满满、认缴高点的资质就可以开业了,无核心竞争力、门槛低,市场主体还在增加。价格越来越低,实际真正到个体司机和车老板的价格就越来越低,还谈什么甩挂?能活着就挺好了,换不了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