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酒店坑惨的家长,找到避雷秘笈

2100万亲子订单背后的新市场秩序。

▲
首图 | AI
领域 | 在线旅游
01
前段时间,我在美国休假,带孩子住了不少酒店。
开盲盒第一站,选在了圣莫尼卡海滩附近一家希尔顿全套房酒店,印象中评论区不少人说亲子友好,照片上是金色沙滩、毛绒玩具、孩子奔跑着拉风筝,看上去确实不大可能出错。
但到达后才知道,卖家秀与与真正能带孩子舒心玩耍之间差得像两条平行线。
这家酒店距离沙滩直线1公里,压根就没有什么海景,游泳池的水凉得让人打颤,所谓的亲子游乐设施一个都没有。

早餐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儿童座椅找不到,三五样简单的菜式就那么随便一摆,工作人员没有任何主动服务。
明明是包早餐的酒店,结账时还是甩过来一张写着“建议小费金额”的纸条。
后来,我又换了一家市中心的JW万豪,业主是湖人队,期待更高,位置没错、装修也还行,但孩子玩乐空间为零,全是成人会议、商业出差的格局。
万豪旅享家这些年在国内拼命讲“亲子同游,欢乐加倍”,但其实我们住的房间不提供儿童加床,也没儿童床品,卫生间全是成人高度台盆,连一个儿童洗漱凳都没有。
临走那天,信用卡账单一出,发现预订时说好了税费全含的房费又被多扣了约50美元。
住完这些酒店后,我实在忍不住又把当初下单时的酒店页面重新审了一遍。
评分都不低,照片也都很美,可细看之下我才意识到,尽管这些酒店都说自己亲子友好,真正给亲子家庭的提示却极少。
平台上也没明确区分,只要用户带娃入住过、酒店没出幺蛾子,它就能获得一堆“家庭入住推荐”标签。
于是家长看评分,看图,看描述,最后选中的“亲子酒店”,可能不过是别人的商务出差现场。
事实上,在亲子酒店市场,用户决策成本高企早就不是秘密。
平台数据显示,亲子用户平均需浏览18.3个酒店页面、耗时2.6小时才能完成预订,远高于普通用户47%。
其中62%的差评指向设施描述模糊、活动与年龄不匹配。
商户服务端也同样断层,尽管83%酒店宣称亲子友好,但实际仅37%配备专业托管服务,标准化活动体系覆盖率不足15%。
而亲子酒店市场规模虽已迈向约万亿,但因信任机制缺失,高净值家庭复购率连续多年停滞不前。
带娃出行,看似休闲,其实每一家酒店选择背后都是一场风险评估。
02
有些人拆盲盒图个惊喜,亲子家庭拆盲盒图的是安全感。
这些年,我也一直在留意各大酒店集团、在线旅游平台在亲子住宿这块有没有什么新动作。
最近翻新闻时,我注意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上周末,携程悄悄上线了一个亲子酒店星级评估体系。
平台没有太多宣传,但点进去细看,你会发现它做了一件挺少有人愿意认真去做的事——把“亲子友好”这种模糊模糊的东西,拆成了一张能量化、打分、筛选的清单。
而以前我们选亲子酒店,全靠感受,看图、查评论、猜配置。
有时候翻上半小时,还是不知道酒店到底有没有儿童座椅,游泳池多深、水温多少、儿童活动几点开始,最后只好默念一句“凑合吧”,把运气交给平台。
而现在,这套体系把家长最关心的那几个问题,直接量化成了设施、活动、服务、周边、口碑五个维度。
每一个标签背后,都是父母们踩过的坑、留过的言、写过的点评。
比方说,硬件评分不再笼统看是否有水上乐园,而是细化记录开放周期,活动不再只写“亲子DIY”,还会将具体活动与预约信息展示给家长,如服务是否提供儿童托管、亲子自助餐、婴儿床,或者周边3公里有没有适合亲子活动的乐园、博物馆等景点。

上海养云安缦酒店/旅界实拍
有意思的是,除了这五项,还有一条被我认为非常重要但长期被忽略的指标:年龄断层。
因为以前我们总说“适合带娃”,可3岁的娃和8岁的娃需求其实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我女儿3岁那年出行,对酒店最在意的,是有没有沙坑、能不能骑木马、睡觉前有没有一本绘本哄她入睡。
她喜欢一切有颜色、有声音、有陪伴的东西,哪怕只是酒店餐厅门口放着一只毛绒玩具,也能让她驻足五分钟。
而现在她快6岁了,需求彻底变了。
低龄区那些木马、海洋球她连头都懒得转,反倒会认真去看酒店有没有科学类的动手项目,是不是可以独立参加营地活动,能不能结识小朋友玩角色扮演。
她开始有自己的判断力,也有了对无聊的定义。
同样一个酒店,3岁那年她可能觉得是天堂,几年后再去就完全无感。
而携程这套评级的优势就在于,它将不同家庭孩子的年龄段的对应评分综合考虑在内。

哪怕是同一家酒店,在托班家庭眼中是4.7星,在小学阶段的家庭眼中可能只有3.8星。
这并不意味着酒店变差了,只是家庭与酒店之间的匹配度变低了。
酒店没变,孩子变了,需求变了,判断标准也该随之更新。
所以我特别欣赏这套模型里那个“年龄断层”的设置,它让亲子友好的标签更具象了,将亲子度假的决策权,重新交还给了父母,也让原本混沌的信息结构,变得清晰、直给、有效。
03
对我们这些带孩子的家长而言,肯定希望酒店选得准,玩得好,但对酒店而言,未来如何卷得更聪明才是重要课题。
一套好的亲子酒店星级体系不在于它用了多少算法、清洗了多少评论,而是它有没有把这些东西藏在后台,能不能摊开给所有参与者看。
前段时间,我和千岛湖明豪国际度假酒店的一位朋友聊天,她提到一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
这家酒店原本是靠风景出圈的,湖景一流、环境清幽,住客评分一直都很稳,但说实话,哪怕平台上评价不错,也很少被家长们主动点名推荐。

有一次他们团队在携程后台看数据,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最近一年,带娃来的订单数量在持续增长,但这些订单里关于“儿童设施缺乏”、“适合短住但不适合孩子长期玩”的反馈也在跟着变多。
这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后来他们干脆花了几周时间,把自己酒店根据五大维度拉出来分析了一遍,发现最拉后腿的就是活动和服务维度。
于是管理层果断决定追加投入,建了一个3000平米的儿童乐园,两层楼打通做成了滑梯套房,原本的空中连廊变成了亲子互动空间,还拉上了当地非遗手艺人,一起设计了折纸小鱼、灯笼制作、竹编等地方特色手工课。
他们上线这些新内容后没多久,就收到了明显的正向反馈。
很多家长在评论里直接点名推荐,说这家酒店不仅适合带孩子短住两晚,还适合待上一整个假期。
原本在榜单上查无此店,如今一跃进了携程口碑榜全球100亲子乐园酒店,成了千岛湖地区带娃度假的头部选项。
实际上,这种转型并不罕见,难的是识别机会与选择路径。
我在和去年新开业的舟山长乔鹈鹕度假酒店负责人交流时,对方亦直言从筹备期就借助携程后台客群数据分析,再依托长乔集团动物资源优势对亲子设施、活动进行重点投入与升级,不到一年便跻身全国亲子度假50强。
说白了,当一家酒店登录后台就可以清晰看到自己在哪一项落后同行,会卷得更有方向。
比如亲子设施在本商圈排倒数,或者活动里完全缺少3—6岁孩子的参与项,那么再按照平台提供的优化建议,结合用户真实高频需求的数据反馈,就能更快地找到发力点。
换句话说,这些酒店不再摸着客户画像做加法,而是借助一个公共仪表盘,修正方向盘、调准油门。
毕竟建立标准是平台的事,把标准变成可用、可感、可复购的体验是酒店自己的事。
由此,每一个让家庭少花时间、少踩坑的动作,都是这个行业走向成熟的一步。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亲子酒店的标准?
———— END ————



旅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