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色小说究竟“看”什么?
情色小说究竟“看”什么?
捧读情色小说,我们究竟要“看”什么?读者诸君肯定要嗤之以鼻,认为小编是在卖关子,或者是耍噱头,这还要问吗,情色小说自然看的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当然,这是主题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思想的药性。
纵观中国情色小说,几乎都突出一个主题思想,即“劝喻说”。小说旨在通过感性的笔触劝导读者接受“色字头上一把刀”的观点。如古典名著《金瓶梅》、《肉蒲团》、《绣榻野史》、《剪灯新话》等。

以《金瓶梅》为例,开头以西门大官人贪欲为始,最后以纵欲而终。情色小说几乎都是沿袭着老套路,以“纵欲、醒悟、劝喻”为脉络贯穿始终。
鲁迅先生曾讲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么,但凡读者看情色小说基本如此,而小说作者当然是站在道德高地,用“道德高于审美”的姿态苦口婆心地劝人禁欲,节欲,揭示“万恶淫为首”、“淫人者,人亦淫之”的因果报应。
我们从浩如烟海的情色小说中,都能找到这一主旨。如《金瓶梅》欣欣子在序中说:“无非明人伦,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恶,知盛衰消长之机,取报应轮回之事”;《姑妄言》:“才子无非一片菩提心,劝人向善耳,内中善恶贞淫,各有报应”;《肉蒲团》“只可当药,不可当饭”;《绣野野史》西江月诗“空色人空皆幻”等。

小说作者原具一片婆心,要为世人说法,并借助小说劝人制欲,节欲。颜小四认为,小说在大尺度描述性爱情节时,时时提醒读者诸君“淫人妻子女儿,最终祸因恶积,乐极生悲”的恶果。
如《续金瓶梅》序:自“幻”字起,“空”字结。小说“不过循情察理,发泄世态炎凉,消遣时恨,令人回头是岸,转祸为福,世人多被‘财色’所惑,贪嗔迷恋,若能于锦绣场中回首,打破迷关,修心种德,改邪归正,虽不能超凡,亦可保身”。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小说有劝喻“戒色”的,诗词也颇多,如:《七绝·戒淫诗》(佚名):“红粉佳人体态妍,相逢勿认是良缘。试观多少贪花辈,不削功名也削年”;“空即色来色即空,色字头上利刀锋,情欲是毒令人苦,美色犹如伤人虎”。我们常见的经典戒色诗有:

一、《警世》:“二八佳人体似酥,腰中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二、《劝君莫贪花》:“贪花费尽采花心,身损精神德损阴。劝君遇花莫浪采,佛门第一戒邪淫”;
三、《视色如鸩毒》:“视色视淫如鸩毒,一念之差万劫生。世间人人皆怕鬼,钩人神魂摄人魄”;
四、《色欲之害》:“只图片时多快乐,败德损身害最大。色盗人精竭者死,不节色欲定夭折”。

“惩戒说”观点认为,淫秽小说,坏人心术,决当焚之。我们且以《金瓶梅》与《史记》相提并论,《金瓶梅》也是效“太史公笔法”,文直事核,如实地记述风流情节,客观地表述好淫好色的危害之处,因势利导地劝人戒色。但是,在劝人戒色上,如果以道学之书劝人,往往起不到劝喻的效果,甚至会遭到世人的呛声,而以小说形式来揭示色的危害却能娱教于乐,在形象化的说解中,通过点化之言,起到春风化雨,令人警醒的作用。

孟子对齐宣王劝戒色叙事就是一个经典案例。齐宣王说自己“寡人好色”。如果孟子以道学先生正言厉色规谏戒色,齐宣并不能听得进去,但孟子以生动的事例说明“天子好色,则亡天下”的道理,指出上行下效,举国皆色,那么,出现这种情况,必定是君王之错,如此剖解,终于使齐宣王猛然醒悟。而小说劝人戒色也是如此。
古代情色小说主流观点认为,沉湎于色,只因世人被“财、色”二字所缚住,并不知贪色的大害,所以,情色小说从说教出发,教人跳脱色海迷津,超登洁身彼岸。

《欢喜浪史》小说序中说,“余观小说多矣,类皆妆饰淫词为佳,陈说风月为上,足令人晨钟警醒,暮鼓唤回”。想必这才是情色小说作者的创作初衷与主题思想。从这一点上来讲,情色小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