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an姐”上岗,真人反倒成冒牌货?

500

AI是神话还是泡沫?

作者|冼豆豆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港剧向来敢拍且敏锐,《新闻女王2》搭上AI的顺风车,在黄金档新闻直播间将AI主播推到观众面前。

500

梁景仁(马国明饰演)连殉职后都不得安宁,被Kingston(黄宗泽饰演)消费至死,利用他生前的资料做成AI版梁景仁,身故后仍要继续返工,看来香港人对上班的执念,确实刻进了骨子里。

500

演员温峥嵘在直播间盯着那个盗用她面容的AI账号,直接发问:“你是温峥嵘,那我是谁?”然而温峥嵘本人反倒被自己的数字分身拉黑。这一幕无需科幻片编排,现实比剧本更具戏剧性。

500

一个虚拟影子偷了你的模样、你的声音,到最后你反倒成了被挡在门外的冒牌货。这些代码堆砌而成的完美主播,凭着永远在线、从不摸鱼的专业范儿疯狂收割流量,确实让人不安。

剧情与现实相互映照,科幻片里的预言似乎正一步步落地。

《2001太空漫游》中HAL9000的冷静算计,《银翼杀手》里复制人的身份迷思,《她》里虚拟情感的深度捆绑,曾以为遥不可及的AI反噬,如今正以更隐蔽的方式蔓延至我们身边。

AI要取代人类,这一天真的近在眼前了吗?

01

新闻编辑室里的变化,其实早已发生。

以前要耗费大半天的音频整理,现在几分钟就能完成,过去需要靠人工逐字核对的数据,如今一键就能生成可视化图表。

AI带来的效率提升极为显著,最初零星的质疑很快就被“省时间、高效率”的欢呼声盖过。

《新闻女王2》里Kingston的选择,是当下不少行业的缩影,收视率、盈利额成了硬性KPI,技术仿佛成了最省心的解决方案。

500

AI主播无需休息、不会出错,永远挂着标准微笑、说着字正腔圆的播报,既能无限复制又无需额外成本,无疑是老板眼中完美无缺的员工。

但新闻这一行,仅有速度远远不够。

真正的新闻,需要厘清事件背后盘根错节的脉络,需要感知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需要在事实与观点之间拿捏好不偏不倚的分寸。这些带着人味的特质,是算法至今难以企及的。

就像《银翼杀手》里的复制人,再形似也复刻不出人类的情感共鸣,AI能模仿播报的姿态,却读不懂新闻里的人情冷暖,更承载不起现实价值的重量。

500

AI时代已经到来,但技术再理性也压不过人心的温度,数据涨得再快也遮不住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新闻最珍贵的那些特质,AI至今无法复制。

02

更令人警惕的是,公共人物的形象正被AI二创甚至滥用得毫无边界。

短视频平台上,批量涌现的AI数字人有着相似的面容、温和的语调与相近的着装风格,比如曾经走红的“AI靳东”。

靳东是不少中老年女性心中的梦中情人,投机分子盯上了这份好感,照着他的模样批量打造AI形象,专门用“亲爱的”“想你了”这类亲昵话术,精准捕捉中老年群体的情感缺口。

500

不少独居长辈对着屏幕里的AI靳东掏心掏肺,他提醒喝水便乖乖照做,让购买商品就欣然付款,甚至将个人隐私尽数分享,却全然未注意到屏幕角落那行微弱到近乎隐形的AI生成标识。

已故明星被AI合成视频复活带货,知名主持的克隆形象在直播间虚假宣传,奥运冠军的声音被盗用叫卖土特产,技术的无底线使用正将我们带入一个个真假难辨的迷局。

过去的新闻业,记者编辑是信息的守门人,靠职业规范与良心守护着真实这道底线。

但AI生成的内容来源难以追溯、责任难以界定,屏幕上的Man姐(佘诗曼饰演)与真人面容、声音几乎一模一样,谁能分辨这是客观事实还是人为操纵的谎言?

就像《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对AI的盲目信任最终反噬自身,如果我们连信息的真假都无法甄别,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便会沦为空中楼阁。

500

这背后藏着一个更可怕的危机,真实性正在逐渐瓦解。

倘若每个人看到的现实都能被算法随意定制、修改,那维系社会共识的黏合剂便会慢慢消散。

03

用AI复活逝者,听似温情实则暗藏诸多伦理陷阱。

有人通过AI特效与已故亲人重逢,这份情感寄托固然令人动容。但当电商平台将“复活逝者”做成明码标价的商品,博主用AI让已故艺人点评热点事件,这份温情便彻底变味,沦为令人不适的情感消费。

更令人反感的是,部分网友未经许可便向逝者家属发送AI合成的亲人视频。那些看似安慰的话语、生动的表情,实则是对他人悲痛的粗暴侵扰,将别人的伤心事当作博眼球、赚流量的筹码,这是毫无分寸的冒犯。

500

AI仿冒名人诈骗的案例也日渐增多。不少长辈对着虚拟形象倾诉孤独与辛劳,投入毕生积蓄只为换取那份被关心的错觉。还有些账号编造落难求助的剧情博取同情,诱导粉丝购买高价商品。中老年人的情感缺失,反倒成了AI诈骗者眼中的可乘之机。

《她》里人类与虚拟AI的情感羁绊曾打动无数单身狗,但现实中的AI情感剥削只剩下冰冷的功利心。歌里早就唱过了,“感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AI本应是服务人的工具,却在这个时代被商人异化为操纵人心的利器。

技术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否心存良知。

500

04

AI技术发展如此迅猛,我们真的需要按下暂停键吗?其实不必。但必须在创新与规制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

《银翼杀手》中对复制人权利的探讨早已提醒我们,技术发展不能脱离伦理约束,更不能肆意而为。

500

法律的脚步在新技术面前总显得滞后。现行的侵权认定标准、赔偿机制、平台责任划分,难以应对AI带来的新挑战。如果造假成本极低,维权成本却高不可攀,造假能赚取巨额利益,守规矩反而吃亏,那么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便难以避免。

跳出《新闻女王2》的剧情,我们应当清楚,AI再先进,有些新闻价值它永远无法替代。

比如共情能力,记者面对灾难幸存者时的悲悯之心,这种人与人之间心领神会的情感共振,代码无法模拟。

比如道德勇气,面对权力压迫敢于发声,面对利益诱惑坚守立场,这种基于价值观的选择,根本不在算法的计算范畴之内。

更重要的是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在矛盾冲突中把握分寸。

法官判案需要心证,记者报道需要新闻敏感,这些藏在专业历练背后的人味儿,无法简化为一行行代码。

我们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要守住人性底线。技术进步不应以人性退步为代价。

“科技向善”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到每一次技术使用的细节中。

AI再进步也不能舍弃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Man姐在海底炸弹一役中战胜了自己的AI替身,她坚信,人类的大脑中必然有AI永远无法生成的基因密码。AI进步迅速,但人类历经几百万年的进化,绝非区区几行代码所能摆平的。

500

面对来势汹汹的AI,真正的考验其实在人类心中。在嘈杂的音浪里,我们还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