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弱在哪?
不是弱在日本经济只有中国的1/5,不是弱在日本钢铁只有中国的1/12,不是弱在日本的经济看家产品,冰箱、彩电、手机、汽车一个一个被中国人超越,不是弱在日本人口只有中国的1/10,不是弱在日本的军力只有中国的1/15,不是弱在日本的国土只有中国的1/25。这都是一些浅层指标。日本真正的弱势是在他的战略性思维,例如高市早苗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种弱判断这里。举几个例子:
(1)日本人在二战期间选择了一条必输的战略弱智路径。1937-1941 短短四年,日本人几乎对中国、苏联、英国(香港)、印度(英)、缅甸(英)、韩国、东南亚十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同时开战。即就是你量日本之国土,举日本之国力,抓日本之国民,你怎么能够打得过这二十几个国家呢? 即就是在今天,中国、美国、俄罗斯这三大国也没有一个愿意同时与20个以上的国家作战。但在战后80年的今天,日本府县门阀和都道精英都没有对二战战略在心㡳里认输,还在靖国馆里毫无批判性地纪念着这些亡魂——一种可捕捉其精英整体没有在国家层面反思战略失误的时态观察点。谁干过,德国人干过,但一战二战都输了,现在又莫名地在乌克兰冲突场上刚俄罗斯人。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话,怎么和上述的战略判断一样蠢呢?
(2)日本人在过去四十年,四次点错了科技树,平均十年一次,不谙技术战略大势,难怪日本出现了失去的35年。1970年代末电子产业大发展时,日本人模仿美国走上了快车道。但随后就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日本人单搞大存储,索尼、松下和东芝,磁带盒、光碟和硬盘满天飞,但就是忘了小路由,一种把散装电磁符号变成结构化电磁符号的数字分发排序技术(若实在自然人上,电子产业的继替环节更多在这呢)。
1980年代末互联网高速公路大发展,需要数字技术时,日本人却去搞了个高清晰度电视(HDTV,单靠光学一维方向清晰)和模拟电路(小数字量传输)。1990年代末,全世界都在向数字联网共享技术——一种把“机械-电子-光学-数字”四类技术整合为新业态,推动国民经济体系产业群整体升级时,日本人却请了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为其撰写全球城市规划,还在这种规划里悄悄地插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战略,结果漏掉了随后的数字基础设施技术和大通量数字传输技术(日本人在战略上没有中国人传帮带还真不行,难怪田中派的石破君子躺平不干了)。
2000年代末,全世界都在搞新能源和智能体技术时,日本人却搞了一个单项氢能源战略技术,还学美国人弄个专利垄断和犹太人GNP全球藏富术(糗),把新能源汽车当成了单向能源而不是智能体来对待(丰田幸男直到今天还为自己的氢能源战略沾沾自喜)。当然,到了2020年代末,日本人发现自己经济已经停滞了35年。你高市早苗说”有事-有事”是啥糊弄事呢!
(3)还要翻出日本人的其他战略糗事吗?比如,1853年像海盗一样的美国军黑船一过来,江户军阀割据制度与天皇的中央建置制度在国家内部的冲突,一下子就被一个半吊子学者,福田渝吉的脱亚入欧战略给忽悠了(能脱亚入欧嘛,截止今天,还把这个战略祸害的脑袋印在日元大钞上),从此,日本民族在东北亚四岛上的均衡收敛过程就被外部冲击性力量一劳永逸地击碎了,酿成了1945年被灭国的厄运(幕府割据势力假天皇马甲把封建残余力量运到中国大陆,最后有一部分流到台湾)。在人类百年未见之大变局的今天,你有事有事的乱说够战略资格吗?
(4)日本的人才板块构成不完型,日本留学生在美国念书的刻苦劲不如韩国留学生,聪明劲不如中国留学生,总量比印度和中国留学生少。醉心于人家对自己菊与刀精神的嘲夸(日本人的勤劳、干净和女人的优雅,那是从中国的温州和潮汕继承过去的)。醉心于北欧一个小国化学家设计的科研激励战略,一猛子扎到诺贝尔奖眼里去了(要是美国人和其他大国人不像他们商媒那样弔诺贝尔奖眼怎么办呢)。
自1919年五四运动的德塞呐喊到今天,中国的民族自信思考一脉一直在探索,虽有一帮精日从台的底材要把胡适谕吉的卖精神相竖在燕园里,但这种反思性思考越来越枝茂且韧强。反观过来,高市早苗类女男乱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话,就愈露其幼稚弱根之处了。此女不值当理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