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巴菲特”段永平最新发声:我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较开心!

“巴菲特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他就是喜欢做这件事情,他就一直在做。”

这是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段永平所说,他提到了巴菲特退休的事。

沃伦·巴菲特生于1930年,段永平生于1961年,两人相差近30岁,但不妨碍他们是忘年交,因为理念和职业都类似。

2006年,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在网上拍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两人无论是投资理念、策略还是人生观等方面都能够同频,双方交往颇多。

我看了一遍他的言论,其中有句话是特别打动我的。

500

“我不是说自己非要干点事情、成就点什么,我还真没有那个想法,我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较开心。”

从段永平这里,我体会到了古人“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的境界。

段永平就认为自己是普通人,这点很难得。要知道这个世界上遍地都是自命不凡的人,大家习惯性自视甚高,自以为聪明,看别人都像是蝼蚁。

特别是一些自我膨胀的人,从心理上就认定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有了一百万就觉得自己是皇帝了,稍有点名气就以为自己成功了,这样的人用大俗话说就是“格局小了”。

真正的牛人、高人不会有什么优越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家本质都是尘土,你本是砂砾却非说自己是黄金,何必呢?

所以老方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也是人生在世的基本道理。

我们看巴菲特这一辈子,基本都是在奥马哈,他的核心圈子也是奥马哈人,无论密友查理·芒格还是妻子、朋友等,都是“一方水土”。

他有很大的运气,就是一直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周围的人也能够帮到他。不要小瞧这点,君不见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是没有做自己喜欢事的自由。

这既需要经济条件的具备,也需要环境、时代、人际关系、素质和能力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在考上大学后,段永平一段时间是迷茫的状态,感觉不如高中时候有目标、很充实。后来他就觉悟到人生的乐趣是在于过程,所以要学会给自己找目标,找点事做。

事实就是如此,有了目标才有方向和动力,很多人之所以一直打工,就是因为他们需要环境氛围、制度和老板鞭策他朝前走。

每个人都有个探索、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过程,有慧根的人可以早一点,否则就要晚很多,有的人甚至终生都做不到。

扪心自问:你现在真的找到了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做吗?你知道自己是谁?你想要得到什么?

所谓发上等愿,80%的人都不晓得自己的心之所向,他们只是受世俗的影响,忙着赚钱、发财和占有什么物质,证明自己的优秀和成功。

“我这个人本来就胸无大志的,我就过好每一天就挺好。未来的愿望也是过好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

其实老方说段永平这个人有意思的地方在这里,但有问题的地方也在这里,他有点像张无忌那样的性格,随遇而安,人聪明有能力,本来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做非常大的事业,可他却缺乏足够的动机。

这或许是他“看破红尘”的缘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名利皆虚,什么都是空,对他而言每天做自己喜欢、享受的事就非常好了。

相比段永平,很多人就本末倒置了,把欲望当成了上进心或志向,要知道段永平喜欢做企业做投资才做得好,而不是因为他想要发财才去做这些事,“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我会很认真的做,所以我就做好。”因此还是兴趣、热情驱动比较好。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个理念,可能只有1%的人理解,至于能够做到的就更少了。

无论巴菲特还是段永平,赚钱对他们是没有难度的,他们是真的相信自己的理念,比如价值投资、长期主义等,貌似很容易理解,其实不是。

大多数人都是一知半解,懂个皮毛,甚至理解偏了。而能知行合一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所以成功的道路不拥挤,就看每个人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做自己相信且认同的事。

其实理解是“懂”的意思,每个人要在世界上安身立命,总要对一个领域做到真正理解、完全懂了才行。不管你是做股票还是做厨师,都是这个理。

而这又跟喜欢有关联,比如段永平实在是不喜欢马斯克的品行,所以他就不会投资特斯拉,“你投资实际上是在跟他做朋友,我不想跟他做朋友,哪怕给我钱我也不干。”

当然不喜欢不代表不尊重,喜欢是主观,尊重是客观,“我觉得他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做得很了不起的,尤其是SpaceX,那个太牛了,非常厉害,而且星链也很厉害。”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都要保持诚实。

总之,这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的认识和选择配得上他所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