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念成高中,“本升高”成功让大学生崩溃
01:大学高中化
“有时突然在大学宿舍床上惊醒,梦里以为自己还在高中课堂上,正被繁重学业压得喘不过气儿来”。
“不过,还好是梦”。

当梦境照进现实
这段颇具共鸣意味的内心独白,曾是网上流传一时的“高中PTSD文学”,主打一个上大学后的劫后余生感。
不过,现在这段话却像“梦里以为自己在考场,结果惊醒后发现是真™在考场上睡着了”一样的恐怖。
至于原因,那自然是“大学高中化”,不用庆幸考到大学了,现在的大学比高中还高中。

在管理风格上,如今一众高校广泛吸收学习高中经验,什么早自习、晚自习、运动场跑操全安排上。
早晚自习不能迟到早退,不准使用手机,期间上厕所时间也有严格规定,更不允许中途跑路,即使早八没课,雷打不动的早自习也能给学生安排明白了,早出晚归在此刻具象化了。
美名曰“早锻炼晚锻炼”的跑操活动更是梦回高中,不仅有专人组织考勤,时间选择上也是原汁原味的早,很难想象早八都起床困难的学生,早上6:40前还得前往操场跑步(大学宿舍离操场普遍更远)。
不想来?缺勤影响评优评奖就完事了,跑完还得说这是自愿早锻炼,只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大学宿管上同样是经典的高中封闭式风格。
到点熄灯断电,部分高校一度还把时间提早到了晚上10点,这晚自习回去没多久,又给整黑上了。
每天不允许夜不归宿,查寝报备都是小儿科,有的高校还要求在宿舍拍照打卡,证明已回到寝室,给学生防完了。

硕博都受到了影响
如果说大学宿管阿姨还算好说话的对象,那每栋宿舍楼下的人脸识别闸机就纯纯是“人机对抗”,一人一闸,请勿跟随,谁出谁进,几时几分,学校全都知道,没得辩解商量。
以至于有的学生担心被判为晚出晚归,晚上饿了想下楼去自动贩卖机买吃的都只能放弃,即使贩卖机近在咫尺,买完回来也不会超过一分钟,可就是担心出闸后系统留有“案底记录”了。
宿舍内部隔三差五组织大扫除,宿管查完,辅导员查,别提后面还有学生会与院领导的检查。宿舍既要干净整洁,还得满足各项规范,什么床上不能挂床帘,桌上只能放书不能放电脑,让叠豆腐块的兵哥哥来了都像新兵蛋子。

电子设备管控上虽不没收,但也是处处管制,每堂课开始前,所有人得集中上交手机至专门存放袋内。
至于还想用电脑?部分学校直接不让大一学生带电脑到校内使用,后续宿舍里也不让其上桌,电脑属实犯天条了。

在课堂上,大学教室里配备了高中级别的智能高清监控,供辅导员和领导随时查看,甚至有的学校还增设了“抬头率考核”——要是大学生上课低头时间太久,就会被警告提醒,属实有些压抑。
高中被老师从后窗突袭,现在上课被算“抬头KPI”,以后大厂上班被计算“带薪拉屎时长”,这辈子真是活明白了。

维新派来势汹汹,传统派也依旧坚挺。
每节课必须考勤,在校仪容仪表有明确要求,学校还会派出检查人员,不定期在教学楼内巡逻,到教室数人头。
不仅平时满课,有些高校还会把部分课程安排到周六,周天晚上则是留给了班会和晚点名,这也使得学生很难有一个完整的周末,不亚于在学生时代就预先体验了公司周末团建的滋味。

因种种与高中过之而不及的管理要求,学生便开始戏称自己学校为“半军事化管理大学”,不过也有华生发现了盲点,那我为啥不去读军校呢?——毕业了起码还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军校咱不知道,但现在大学要请个假啥的难度,不亚于在和平年代拿个一等功。

写申请,列原因,事后还需证明资料以供核查,家长签字更是必不可少,份份留档,步步留痕。
当你以为大学请假家长签字已经够离谱了,没想到现在很多大学还组建了自己的家长群......

虽然不会看见“我家子涵怎么绩点又下滑了?”这类的灵魂拷问,但家长整齐划一地跟辅导员在群内互动,足以唤醒每位大学生的“高中家长群PTSD”。
最恐怖的是,有的高校还会通过家长群发送孩子的大学成绩,然后群里又会掀起一场场关于孩子成绩的“名利场”与“批斗会”,当代中式大学恐怖莫过于此。

不过也有网友指出:“一流学校抓学术,二流学校才抓纪律”,从大学高中化的管理强度上看,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纪律与管理仍无法全面概括“大学高中化”的真实感受。
因为印象里的高中除了管得严,那学习压力同样巨大,而如今所有大学也正在步入高中化的大内卷中。
现在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是节节攀升,2025年数量达到了1222万,人多了,竞争自然大。

无论是为了让毕业简历更好看,还是争取评优入党、获得保研名额,卷绩点与综合评分排名似乎成了当代大学生自己的“天梯赛”,这还不像高中时老师逼着你学,而是自己卷自己,生怕落后竞争对手了。
早几年间,批评“大学生为何愈加功利化”成为过网络热点,很多人觉得大学生不该这么功利化地念书,结果现在是不功利化就落后了。大家一起功利化,而所有人也承担了随之“内卷化”的苦果,何况还无法停下。
在这种氛围下,“刷分”一词,不再局限于游戏,而是深入到了日常大学生活当中。

排名与绩点之下,一切都被量化为了分数,相比知识本身,研究如何拿高分才是“正道显学”。很多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多元化学习策略,比如超额完成课程作业、课堂积极表现和公共课刷分等,游戏打装备都没这么复杂过。
竞争甚至还会扩展到学科之外。为了加综合分数,即使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大学生也会大量参加诸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刚刚忙完课又得准备比赛去了。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拼搏百天”
要是问考研的在干吗?我只能说已经发展到有“考研百日倒计时”了,更夸张的是,有很多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备战考研,三年备考下来,真就读了一个假大学,真高中。
人人都是时间管理大师,人人也都是善于计算成绩的“学堂会计”,先卷带动后卷,以至于很多想躺平的人都被迫盲目卷起来,而这都还远远没完......

小升初有提升班,初升高有衔接班,难得有没能布置暑假作业的升学假期,结果都得争分夺秒,丝毫不能松懈。
学生盼着高考完了终于能休息下,但很多人还是被家长催着先去把驾照学了,不过现在看来,这都算是美好结局,因为“高大衔接班”已经陆续出现了。
初听此名,或许还会纳闷,这衔接班挺会吹牛啊,自己还“高大”起来了,殊不知,这正是“高中大学衔接班”。

连大学都考虑到了相关需求
这类衔接班专门面向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准新生,衔接内容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编程等多门课程,依旧是经典的“赢在起跑线上”,别人暑假都在玩,你学了就是领先!
“再也不用担心挂科”、“绩点越高评优越多”、“提前学习领跑,锁定奖学金与保研机会”等导向明确的宣传语,几乎就是在放大学生与家长的共同焦虑。
好多家庭都还没从填选志愿那一劫的焦虑中缓解过来,火速又从志愿宣讲会的场地跑去“高大衔接”上了,甚至在宣讲现场还能看到许多家长与孩子一齐接受“大学竞争日趋激烈”的言语拷打。

更夸张的是,除了纯大学课程上的衔接,部分培训机构还推出了“考研陪跑护航”等系列服务,本科录取未动,保研资格先行。
好多录取通知书都还没收到的家庭,反而已经预先担心上几年后的保研事宜了,未雨绸缪这一块,堪称“个人升学版三年计划”。
区别于全力备考的考研,推免性质的保研更像是一场横跨大学前三年的长跑,不仅需要门门成绩名列前茅,还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种能加分的项目全部得拿下,防范于未然。

毕竟保研这个东西,对于核心竞争圈层而言,已经进化到了成绩之外的领域,部分极端案例下,什么互相检举都算是“小打小闹了”......
可见,“高中化”一词都说保守了,现在的大学何尝不是一种“社会化”与“高中化”相互叠加的量子纠缠状态?
02:黑利与回忆
有意思的是,这边“大学高中化”讨论得正酣,高中却开始“大学化”了。
在小学初中经历了“双减政策”后,越来越多的高中也逐步开始恢复“双休制度”,把周末还给学生。
尤其是随着许多主打素质教育的高中生活视频走红网络,无数破防的大学生到评论区呼喊“时代黑利”吃饱了。

在这些高中里,社团跟大学一样的搞,没有封闭管理,不收手机,中午还能出学校吃饭,甚至还可以随便点外卖。
这下可不倒反天罡了?
即便能真正施行这种管理的也只是少数生源拔尖的精英高中,但这些事情光能存在,都足够戳痛无数大学生了。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也逐渐出现了怀念以前大学的声音。
“等你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这句最熟悉的话语,似乎成了过往大学时代的时代眼泪。

各式各样的评论在回顾当年大学生怎么怎么轻松,仿佛置身一个平行世界。
在前人一句句“现在大学怎么这样了?”的不解惊呼声中,后人只会觉得离大学太远,离高中太近。

以至于追忆当年大学的惬意生活成为了像缅怀千禧年一样的存在,部分内容甚至都已出现“过度神话”倾向。
毕业找工作抢着要、混不走的才考公进体制、考研属于是冷门选项,保研更是有手就行,虽然主观回忆上略有夸张成分,但客观上看,确实也代表了当年大学生的时代感知。
谈不上“自由而无用”,不过这日子的确好过太多。

此情可待成追忆,当年大学生活再自由轻松,乃至被包装成“古早大学娇文学”,也无法逆转“大学高中化”现状了。
随着社会竞争全面内卷化,连搞自媒体的都天天把“赛道”一词挂在嘴边,大学在校生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不乏有支持者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被手机与电脑摧残的太厉害,尤其是上大学后一下放松,大部分人又没有足够的自控力,便开始荒废大学生涯,这对以后无论是就业还是深造,都没有好处。

学校大力抓抓学风建设,未尝不可,甚至这对很多本想摆烂的学生,也是一件好事,起码还证明有人愿意管你。
不过反对者声音却明显大了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大学”,不是小学与幼儿园,凡事都以“学风”、“规范”、“全面发展”等词来打掩护,只会让学生越学越回去,沦为与书本打交道的象牙塔巨婴,而不是准备走向社会的成年人。

抓学风不是坏事,毕竟很多大学生也认为要是身边同学天天玩,肯定被影响的还是自己,然而,学校却把重点放在了自己的KPI上,所以反对声音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校方施行各种“高中化措施”的根本动机。
高校的学科评估,双一流的建设和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综测分数,这些都是需要用数据去体现,更别提还有什么就业率、考研率、竞赛获奖数等更多维度指标,校方对此自然也很焦虑。
这种焦虑从校领导传递到辅导员,最终再到学生身上,既是一个闭环,也像是一场双向奔赴。

所以,“大学高中化”的全盘趋势非常明显,只是具体执行程度在诸多高校之间呈差异化分布。
不用觉得太惊讶,因为不光大学向高中看齐,有的工作单位也开始了高中化,“公司家长群”的存在足以让人失语。
“领导,咱家孩子这个月在单位咋没加班记录呢?是不是被上级排挤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成年人,得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上大学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亲自完成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学校可以合理引导,但不应用严苛管理条例式来要求与限制,得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由闯荡。
大学可以高中化,人生可以一辈子“高中化”吗?



酷玩实验室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