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斌翻越大山,前路仍长!债主集体变身股东

2025年11月5日,香港高等法院的一纸批准令,为融创中国长达数年的境外债务重组之路画上了阶段性句号。约96亿美元的巨额境外债将通过“全额债转股”等方式实现基本清零,融创也因此成为首家完成此壮举的大型房企。
这不仅是一次财务上的“续命”,更是一场深刻的利益重构:昔日的债权人,将集体转身,成为公司的股东,与融创的未来深度绑定。



一、绝境中的制度创新:从“讨债”到“合伙”
融创此次境外债重组的核心,在于“强制可转换债券”这一创新工具的运用。它并非简单的债务展期或打折兑付,而是提供了两条清晰的转股路径:一类短期(6个月内)以6.80港元/股转股,一类中长期(18至30个月内)以3.85港元/股转股。
这种设计,给予了债权人极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权,既满足了部分债权人希望尽早变现退出的流动性需求,也为看好公司长期价值的债权人提供了以更低成本成为股东的机会。
更深层次的洞见在于,这一方案巧妙地平衡了“当下求生”与“长远发展”的矛盾。单纯的债务展期只是将风险后移,企业仍背负沉重的利息支出,难以轻装上阵。而彻底的债转股,虽能瞬间大幅降低负债,但可能过度稀释原股东权益,引发控制权动荡,甚至导致管理层失去经营动力。
融创的方案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其配套的“股权结构稳定计划”与“团队稳定计划”是关键点睛之笔。通过向主要股东提供附带严格条件的受限股票,确保了在大量债转股的过程中,公司治理结构不因股权过度分散而陷入混乱,核心管理团队能够保持稳定,继续带领公司前行。这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化债不是为了“躺平”,而是为了更有力地“再出发”。
债权人转变为股东后,其利益与公司的经营成败直接挂钩,从过去的“对立面”走到了“同一战壕”,这为融创彻底走出困境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稳定预期和信心支撑。

二、信任投票:为何债权人愿意“赌”明天?
高达98.5%的债权人支持率,背后是债权人对融创核心资产价值与未来经营能力的理性评估和信任投票。债权人之所以愿意放弃部分债权换取可能存在风险的股权,是基于以下几点判断:
首先,是对融创优质资产“底子”的认可。尽管规模收缩,但融创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仍持有大量优质土地储备和项目,如上海壹号院、北京融创壹号院等,这些项目凭借出色的产品力在低迷的市场中依然能创造“四开四罄”的销售佳绩。这些资产是公司未来现金流和价值的压舱石。
其次,是对融创“保交付”能力和品牌韧性的肯定。三年交付约70万套,年底将基本完成保交付任务,这不仅履行了社会责任,稳定了市场基本面,也维持了融创品牌的信誉和客户基础。能够完成如此大规模交付的企业,其运营组织能力经受住了极限压力测试。
最后,是对行业周期与孙宏斌个人的复杂考量。尽管房地产市场步入深度调整期,但行业不会消失,具备优秀产品力和运营能力的公司终将存活并胜出。孙宏斌作为掌舵人,其过往的能力以及在危机中的反思(如承认过去“过于乐观和激进”),反而增添了一丝“悲情英雄”的色彩,让部分债权人愿意再给他和融创一次机会。

三、样本意义:风险出清与行业重构的里程碑
融创的成功化债,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出清具有标志性的样本意义。
它证明了,即便是像融创这样债务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大型房企,其债务困局也并非无解。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设计和多方利益的艰难平衡,是有可能找到一条市场化、法治化的出清路径的。这为后续其他出险房企,尤其是大型房企的化债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极大地提振了市场对解决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信心。
同时,它也预示着房地产行业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的旧模式已然终结。孙宏斌“降杠杆是必须的”这一表态,是痛定思痛后的清醒认知。未来的房企,必须转向“精耕细作”,依赖稳健的财务、出色的产品力和高效的运营来生存发展。融创“不会再去看很多城市”,而将资源集中于核心城市的策略,正是这一转变的缩影。

孙宏斌翻越大山,前路仍长
融创翻越了债务重组这座“最艰难的大山”,无疑获得了喘息和重生的机会。然而,这并非终点。债主变股东,意味着融创从此要对这些“新股东”负责,其经营业绩、股价表现将直接关系到这批特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如何盘活存量资产、如何在新形势下精准投资、如何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如何恢复资本市场的长期信心……摆在孙宏斌面前的,依然是一座座需要攀登的高峰。
融创的故事,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转向管理红利时代的一个缩影。它的脱困,是结束,更是开始。它告诉我们,唯有尊重市场规律、敬畏风险、坚守价值创造的企业,才能在周期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