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价格狂飙,打工人的“续命水”会涨价吗?

500

近期,全球市场不仅见证了黄金价格的飙升,连咖啡豆这一日常消费品也加入了涨价的行列,成为投资者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2024年10月23日,美国咖啡期货(KC.NYB)盘中一度触及437.95美分/磅的历史最高点。尽管随后有所回落,但截至11月8日,价格仍坚守在388.38美分/磅的高位。数据显示,仅11月第一周,ICE阿拉比卡咖啡期货累计上涨就达4.94%。

咖啡期货的涨幅甚至一度超过黄金。去年12月10日咖啡期货盘中达到336.4美分/磅,这比去年1月2日188.5美分/磅的开盘价,累计涨幅超过7成,远超同期黄金涨幅。

有意思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咖啡市场正展现出截然相反的景象。数据显示,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的平均售价呈现明显的价格分层,9.9元-16元平价市场占比达58%,而星巴克等高端品牌客单价仍维持在36元以上。

一边是原材料成本的历史性暴涨,一边是终端产品的极致价格战——这场冰与火的碰撞,正在重塑中国咖啡行业的未来。

原料狂飙与市场狂热的“冰火两重天”

本轮咖啡豆价格上涨的猛烈程度,在期货交易员老王的记忆中前所未有。“从业十五年,从未见过如此陡峭的上涨曲线。”

他指着屏幕上的K线图说道,“从7月的271.09美分/磅开始,几乎是一条75度角的直线拉升。”

本轮咖啡豆价格大涨,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机构研报显示,虽然目前咖啡豆期货价格创出历史新高,但阿拉比卡咖啡产量仍低于历史最高产量,产量占比逐年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USDA预计2025/26年度全球阿拉比卡咖啡产量较历史最高产量630万吨(2018/2019年)低47万吨(-7.5%)。从消费结构来看,近年现磨咖啡消费快速增长,对阿拉比卡咖啡的需求旺盛。一方面是产量下降,另一方面是需求增长,全球阿拉比卡咖啡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持续凸显。

另一方面,受主要生产国天气原因影响,咖啡豆预期产量大幅减少,也导致了期货价格上涨。巴西在阿拉比卡咖啡产量中占比较高,2025年8月巴西咖啡主产区遭遇霜冻,造成了减产的预期,也推动了期货价格的持续上涨。

“气候变化对咖啡种植带的冲击正在从理论走向现实。”国际咖啡组织执行董事范·德克在近期的一次行业会议上警告,“全球咖啡生产正面临系统性风险。”

500

最后,“咖啡税”的问题,也影响着全球神经。自8月1日起,美国对巴西咖啡征收50%的关税,大幅提升巴西咖啡的成本。另外供应美国10%咖啡的哥伦比亚的关税也有10%,但美国政府最近威胁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哥伦比亚咖啡关税。越南供应了美国咖啡市场8%的份额,自今年夏天以来一直被征收20%的关税。这种来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关税压力,正在逐步传导至产业链上游。

然而,与上游的紧张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下游消费市场的如火如荼。

据《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人均年饮用数提升至22.24杯,相比上年(16.74杯)大幅提升近三成。

另据美团《2024中国咖啡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国现制咖啡门店数量已突破18万家,较三年前翻了一番。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咖啡店数量已达4.3家,接近纽约、东京等国际咖啡消费成熟城市的水平。

“中国市场正经历从‘社交咖啡’到‘日常咖啡’的深刻转变。”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咖啡正在从可选消费品变为日常必需品,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但与咖啡行业高增长前景形成反差的是,国内大部分咖啡品牌正在陷入低价竞争。

咖啡赛道,挤满价格屠夫

曾经,一杯四十元的星巴克代表着一代小资生活的象征,而如今,9.9元一杯的咖啡已经成为白领日常、成为市场常态。

走进任何一家位于商业区的咖啡店,消费者都会被眼花缭乱的价格标签所包围:瑞幸的“9.9元每周新品”、库迪咖啡的“8.8元任饮”、幸运咖的“6元美式”......价格战的硝烟已从一线城市蔓延至县域市场。

咖啡赛道内部,一众中高端精品咖啡也在“价格屠夫”们的夹击下开始卷低价。被称为中产才能日常消费的%Arabica,曾经凭着高品质与60+的贵价站在咖啡鄙视链顶端,如今在外卖大战之下单杯最低卷到20元;“星巴克的祖师爷”皮爷咖啡在降价后,直接推出平价子品牌卷入10元咖啡赛道……

除此之外,更多跨界而来的选手也开始卷低价。

前几天,古茗更是把价格打到了2.9元,推出“咖啡限时2.9元喝”的活动,引得不少消费者下单;中式快餐里,永和大王的“大魔王咖啡”100%阿拉比卡咖啡豆定价9.9元,还接连推出豆花拿铁等创新融合新品;西式快餐里,麦肯旗下的平价咖啡品牌,麦咖啡以及肯悦咖啡加速快跑,早餐咖啡+麦满分只要9.9原;华莱士上线9.9元咖啡月卡,特选IIAC国际金奖豆,一张月卡最多可兑换210杯,单杯甚至不到5分钱。

“这不是竞争,这是生存。”一位不愿具名的区域性咖啡品牌负责人坦言,“当行业巨头都在打价格战时,你不跟进就意味着出局。”

这场价格战的背后,是各大品牌对规模的极致追求。瑞幸在2023年突破万店后,宣布2024年将向1.5万家门店的目标迈进;库迪咖啡则提出了“三年万店”的计划;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凭借母公司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已悄然布局超3000家门店。

500

“万店”期许背后,是日益沉重的成本压力。

以一杯售价9.9元的瑞星咖啡为例,我们来算一笔细账(数据来自新浪新闻):

售价9.9元,总体成本大约9.2元,可见毛利率已经非常低;其中原材料成本大约4.8元,含牛奶、咖啡豆、杯子、包装和吸管等;运营成本大约4.8元,含设备折旧、配送费、租金和人工等;

“我们现在是在赔本赚吆喝。”一位库迪咖啡的加盟商透露,“公司给的补贴政策只能覆盖部分亏损,大部分压力实际上转移到了我们加盟商身上。”

这种压力在资本市场已有体现。尽管2025Q瑞幸咖啡净营收123.59亿元,同比增长47.1%,但是公司的净利率几乎与去年持平。

而且多家券商也在研报中提到,阿拉比卡咖啡豆期货价格年内已上涨超20%,瑞幸预计下半年成本压力将显现,能否通过规模采购对冲仍需观察。

九块九的咖啡,还能喝多久?

咖啡豆涨价后,不少网友也开始担心咖啡会不会随之涨价。

500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咖啡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复杂性的咖啡市场之一。

从上述数据可见咖啡市场依然潜力巨大,然而行业内卷的程度却在加剧。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战略学者刘梦麒指出,“当前咖啡行业的价格战,本质上是在用资本补贴来换取市场规模,这种模式注定难以长久。”

如果按照咖啡豆占一杯成本约4%来计算的话,按照目前咖啡豆涨价的幅度,单杯价格可能会从9.9元涨到10.1-10.9元,其实对咖啡爱好者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这场由成本上涨引发的危机,或许正是行业转型的契机。

500

多位行业专家预测,中国咖啡市场将迎来三个关键转变:

首先,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咖啡品牌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消费体验和品牌文化的建设。近年来,一批专注于精品手冲、产地特色的独立咖啡馆逆势增长,证明了市场对高品质咖啡的支付意愿。

其次,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部分头部品牌已开始布局上游产业,瑞幸在云南建立了专属咖啡豆种植基地,库迪也在探索与海外庄园的直接合作模式。“谁掌握了供应链,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王洪涛表示。

最后,差异化竞争将成为破局关键。 无论是聚焦特定品类(如茶咖、果咖),还是深耕特定场景(如办公室、校园),品牌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而非一味地陷入价格混战。

“咖啡行业的洗牌才刚刚开始。”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李明达预测,“未来12-18个月内,我们将见证一批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结语

咖啡豆全球性涨价与中国市场的极致内卷,恰是中国消费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微观缩影。它既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暴露了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个成熟的消费市场都会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的过程。日本在1970年代的咖啡普及阶段,同样经历了激烈的价格竞争,最终催生了UCC、Key Coffee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品牌。

当潮水(资本补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对于中国数亿咖啡消费者而言,他们或许不必过分担忧未来是否还能喝到9.9元的咖啡。但他们可以期待的是,经历这场洗礼后,中国咖啡市场将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更优质的产品和更独特的体验——那才是一个成熟市场应有的模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