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科考船停靠在库克群岛,旧秩序被海风吹动

  1

  1773年的一个午后,阳光在南太平洋的浪尖上闪烁。

  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的船队经过一串散落在珊瑚礁边的小岛。

  船员们望着椰林与泻湖,惊叹这片土地的宁静与丰饶。库克在航海日志中标注了它们的位置,但没有登岸。

  那是欧洲“大发现时代”的高峰。

  库克的三次远航,不只是测绘海图,更是为帝国寻找海上扩张的路径。

  几十年后,帝国的地图制作者在库克的脚注里找到了灵感。

  1820年,俄罗斯制图师冯·克鲁森施滕(von Krusenstern)将这片岛群命名为“库克群岛”。

  从那一刻起,这些被波利尼西亚人居住了上千年的土地,便被编入了帝国航线的经纬。

  时间过去两百多年。

  这个安静的岛国,再一次进入全球视线——

  不是因为战争,也不是灾难。而是因为一艘来自中国、只有百米长的科考船“大洋号”。

  2

  11月8日,法新社发布了图文报道:中国科考船“大洋号”停靠在南太平洋库克群岛的阿瓦蒂尤港。

  这艘船隶属于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中心,是中国目前最先进的深海综合科考船之一。

  船长98.5米、型宽17米、设计排水量4591.7吨,续航力1.4万海里,可“在全球四大洋开展深海资源环境调查作业”,并可搭载百余名科学家,具备深达7000米的地质、地球物理和生物调查能力。

  这次航行并非神秘任务,而是执行获得库克群岛政府批准的深海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

  根据库克群岛海床矿产管理局(Seabed Minerals Authority, SMA)公开的信息,该项目属双方早前签署合作框架的一部分。

  调查内容包括多金属结核的分布与生态影响评估,当地科研人员也登船参与。官方声明指出:“所有数据将公开分享,研究目的是科学评估深海资源潜力与环境可持续性。”

  然而,港口之外的媒体风向却不平静。

  多家西方媒体报道了这艘船的停靠。

  《金融时报》提到,部分太平洋国家“对北京扩大科研合作的动向保持关注”;BBC引述分析称,“一些西方盟友担忧中国在南太洋的科研活动逐渐增多”;路透社则指出,这次访问“显示中国的海洋科研存在正向太平洋岛国地区延伸”。

  少数澳新媒体评论员甚至揣测其中可能存在所谓“战略意图”,称有可能是为建立潜艇基地探路。

  这些评述放大了“地缘神经的紧张反应”。

  一艘科考船的航迹,就这样勾勒出了东西方不同的心理地图。

  那份焦虑,并不仅仅源于一艘船。

  它其实来自一段旧时代的惯性。

  一个长期被当作“后院”的海洋,如今出现了新的合作逻辑。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舆论中,也不乏这样的潜台词:“太平洋是我们的影响区。”

  而当中国与岛国展开合作,那种自然而然的优越感和势力范围的感觉就受到挑战。

  百年来,西方国家习惯了由自己绘制的海洋版图。

  如今,当新的力量用另一种语言、另一套科研体系介入,那种心理的“版图感”自然被触动。

  3

  要理解这种焦虑,必须回到库克群岛自身。

  这15个岛屿散布于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南太平洋上一串珊瑚星链。

  在库克到来之前,这里属于波利尼西亚文化圈,人们乘独木舟逐星航行,凭珊瑚礁捕鱼,口述历史流传千年。

  1888年10月27日,英国宣布库克群岛为“保护地”,以防法国势力东扩。

  1900年,它被并入新西兰总督辖区。

  从直布罗陀到福克兰、从塔希提到奥克兰,库克群岛成了延伸帝国航线的中转港。

  二战期间,美英盟军在此设有后勤补给站。

  冷战结束后,西方世界的目光转向别处,群岛恢复平静。

  1965年8月4日,经过全民公投,库克群岛选择建立自治政府,与新西兰保持“自由联系”(free association)。但拥有完全自治权,可组建政府、制定法律,并以自身名义与外国签署条约。

  它既非殖民地,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国,而是一个以自己意志参与国际事务的自治国家。

  如今,当库克群岛以自己的名义邀请中国科学家共享研究成果,这不仅是一项科研合作,也象征它摆脱旧秩序束缚、主动作出选择。

  4

  在帝国时代,谁能航行、测量、命名,就代表谁拥有权力。

  对于英国人来说,库克群岛既是补给点,也是帝国想象的象征。

  十九世纪末,这里曾是英国海军测绘署的停靠站。

  传教士主导了学校和教堂;法律由殖民官员审定;岛屿名称出现在伦敦的海图上。

  “测绘即统治”——这种逻辑定义了十九世纪的太平洋秩序。

  正如历史学者所说:库克的航线不仅改变了地图,也改变了人类对太平洋的理解。从本地人的家园,变成了帝国视野下的地理符号。

  而今天,当另一艘船——不是炮舰、而是科研船——再次在这片海域绘图。

  那种被遗忘的权力记忆,被轻轻触动了。

  与十九世纪不同,中国人来得很安静。

  “大洋号”带着声呐、取样器、海水分析仪,以及一船科学家。

  它的航线严格遵守国际法。

  科研任务编号清晰,信息公开,不涉及军事用途。

  船上的团队中包括地质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和环境学者,他们关注的是矿物分布与生态系统,而非舰队路线。

  在这次合作中,中国专家与库克群岛科研人员共同作业、共同取样。

  当地政府希望借此积累技术与数据,以便未来在国际海床管理制度变化时拥有更多话语权。

  一位参与项目的库克群岛官员在发布会上说:“唯有了解自己的海洋,我们才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从文明层面看,这正是一种知识权的平衡。

  这艘船是科研平台,更是太平洋新秩序形成的象征——

  知识共享代替了单向管理,合作探测取代了殖民测绘。

  中国的到来带来了合作和数据共享,而非基地与防御线。

  在这一点上,大洋号的旅程更像是一场文明的回归——它让太平洋重新回到科学与发展的语境中。

  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新旧力量、东方与西方、科研与梦想的并行。

  海洋不再属于几个帝国,而属于所有愿意以和平方式探索它的人。

  南太平洋的故事出现了转折。

  the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