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产业新局:从“制造大国”到“体系强国”

(来源:AI生成)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后简称建议稿)的正式出炉,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
其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置于战略任务的首要位置,这一布局不仅延续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更回应了新时代的现实诉求与未来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听到很多声音都在说,中国经济要升级,就要提高第三产业占比,我们就是因为第二产业比重太高,才没能变得更发达。更有甚者,「放弃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才能成为发达国家」的说法也曾甚嚣尘上。
但这一次的四中全会给出了坚定的答案——实体产业是我国今后发展的核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为什么实体经济这么重要?服务业难道就要放下了吗?实体产业与产业体系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没关系,我们慢慢来说。
01
实体经济为什么这么重要?
前美国商务部部长吉娜·雷蒙多前不久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讲出了卸任商务部部长后的「学者该讲的话」——当华为推出mate60时,我知道我们输了——
这不是一次谈判、一次妥协让步、一次股价飙升所带来的成绩,而是可以「实际落地」的制造能力,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在科技战中赢得了这次「中场压哨扳平比分」的战略反攻机会。
▼
华为松山湖基地

同样的,美国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在一年之内连跑了七次中国并考察汽车产业之后,在采访中说:
「他们在中国现有的工厂拥有足够的产能,足以供应整个北美市场,这将使我们全部破产。日本从未有过这样的能力,因此这对我们行业来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风险。」
这正是体现了实体制造能力对现代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也许正因为这种逻辑,也才有了英伟达CEO黄勋才说的话:
「有人说中国造不出AI芯片,甚至有人说中国没有制造能力,落后美国两三年,这些都很荒谬……竟然说中国没有制造能力,中国擅长的一件事就是制造。」
▼
中国的半导体出口额近十年来快速增加,
尤其是受到美国全面半导体制裁后,
反倒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等公开官方信息整理)

这就是实体产业的能量——人类的生产活动,真正的财富生产,永远都是「实体物资」,而不应该是虚拟数字的波动和凭空印钞,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濒临「一地鸡毛」的时期,实际的生产制造能力,永远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最终底气。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人终究是要填饱肚子的,在「肚子问题」前,只有「实际制造能力」才是「兜底能力」,股价和概念无法变成蔬菜和大米。
02
强调实体产业,就意味着放下服务业吗?
答案当然是:不!
在本次建议稿中,关于服务业的部分主要处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下,也就是说,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过往的措辞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服务业部分的标题是「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而本次建议稿的用语则是「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从「繁荣」到「优质高效」,体现出的正是一种「有没有」到「好不好」,「够不够」到「强不强」的变化。
▼
本次建议稿中关于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部分的内容

强调实体产业与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并非对立选项,而是一体两面、协同共进的战略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实体经济这一「筋骨」作为根基,也离不开服务业这一「血液」为其注入活力、提升效能。
全会建议稿中强调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恰恰是服务业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的桥梁。
也就是说,「十四五」期间在为实体产业服务的服务业领域我们已经打下了「有没有,多不多」的良好基础,那么接下来的「十五五」,就需要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高质量发展问题了。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黄金搭档」。
▼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都出台了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政策。
其中北京市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
全国首个生产性服务业的五年专项规划

03
什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
和实体产业的关系是什么?
之所以我们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概念,是因为本次建议稿中将它列在了战略任务中的第一个,比十四五规划更加提前了。
熟悉国家重要政策文件表述习惯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种表述的顺位,就代表着重要性的排序。可见,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当前与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全局来讲,有着关键的核心作用。
▼
目前已有湖南、河南、广东等众多省份
出台过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文件
(来源:图虫创意)

明确了其重要性,接下来就需要理解它为什么重要。
简单来讲,就是时代需要、实体为根、赋能创新、安全韧性。
1. 时代需要,动态进阶
我们看过往的文件,其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样的表述,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只不过当时报告里具体的措辞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请注意这个区别——现代产业体系,而现在,包括本次建议稿的用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间差了一个「化」字。
之后2012年的十八大和2017年的十九大,都大致延续了这样的说法。说白了,都没有「化」字。
而变化从2022年的二十大会议开始。那是头一次在党的重要政策文件中出现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特定表述。
从「现代产业体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内涵却更为深刻和丰富,展现的是一种「从现代,迈向现代化」的动态进阶的时代脉动。
▼
高质量发展,是这个时代脉动的核心
(来源:图虫创意)

这种时代脉动,与新中国的国家总体战略相辅相成,步伐一致。
因为「现代化」一词,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紧密相连。这意味着产业体系的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物质技术基础。
这一字之差也意味着强调动态与系统性。
「现代化」更侧重于一个持续演进、不断升级的动态过程。它要求产业体系不仅要「现代」,更要向着更完整、更先进、更安全的方向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系统性能力。
▼
未来时代的产业竞争力来自于体系化的能力
(来源:图虫创意)

这样一来,它的内涵也就超越了单纯的产业部门划分,扩展至包括产业能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要素支撑等更为广泛的体系。这也和建议稿中后面所列的众多内容高度呼应起来,也就是起到一个统领性的作用。
可以说,建议稿中所列的战略任务,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些任务共同构成了这个庞大的体系。
这也是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列在第一位的重要因素。
▼
每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崛起,
背后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功
(来源:图虫创意)

2. 立足中国,实体为根
明白了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关联,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十五五」规划勾勒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非对西方产业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土壤的独特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要特征,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
与西方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虚拟化」的产业路径不同,中国始终强调「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这既是基于14亿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保障就业民生、维护经济稳定的必然选择。
▼
始终保有足够体量与比重的实体产业,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来源:图虫创意)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并非固守传统制造业规模,而是推动制造业的「质的跃迁」。
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让占制造业80%的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巩固中高端地位;
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核心企业引领、配套企业集聚」的生态格局,让实体经济不仅「大」,还更「强」。
这种对实体经济的坚守,跳出了「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陷阱,体现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
上海临港
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金融枢纽的上海,
同时也是世界级的工业城市
(来源:图虫创意)

3. 赋能创新,转型基础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躯体」,那么科技创新就是「灵魂」。「十五五」规划首次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作为核心目标之一,将创新驱动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彰显了创新在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这种创新驱动并非局限于单点技术突破,而是「全链条、多层次、系统性」的创新生态。
在基础研究层面,通过国家实验室体系和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夯实原始创新根基;
在关键核心技术层面,采取超常规措施攻克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卡脖子」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产业应用层面,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让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新兴产业,尤其是未来产业,
越来越考验应用落地的能力

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而「十五五」期间,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将充分释放。
这种创新生态的构建,打破了「创新与产业两张皮」的困境,实现了「科技—产业—市场」的良性循环,体现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十五五」规划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鲜明标志。这「三化」并非孤立推进,而是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共同推动产业体系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具竞争力的方向演进。
▼
未来的产业体系中没有孤立的专业领域,
即便是新能源产业,
也离不开与人工智能与材料学的融合
(来源:图虫创意)

智能化转型聚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绿色化转型紧扣「双碳」目标,推动能源体系向新型能源转型、融合化转型打破产业边界,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这「三化」融合的路径,既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
当今世界产业链动荡的经历早已证明,缺少足够实体产业支撑的创新,到头来只会成为「股票市场的资金空转」,无法落地到生产应用中的科技,也只是资本市场讲故事的数字游戏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十五五」要空前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能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应用,是最好的经济推进剂。
▼
以深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
就是全球最具效率的两个创新与应用融合的城市群
(来源:图虫创意)

就像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的主席阿特金森所说,在把AI技术应用到实体世界,比如机器人、自动化工厂这些领域,中国有非常大的优势,而这恰恰是美国目前相对薄弱的地方。
以实体产业为核心,创新赋能,落地为产业体系的格局,正是「十五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愿景。
4. 产业韧性,安全底线
本次建议稿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线,其实就是「安全」(全文共出现57次)。无论是产业层面还是民生层面,可以说,没有安全和韧性作为前提与基础,都是无水之源。
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安全韧性」作为不可突破的底线与大原则,这种安全并非封闭保守的「自给自足」,而是「开放中的安全、发展中的韧性」,是能够抵御外部冲击、应对内部风险的产业生态。
▼
关键产业领域和环节,
「有没有」和「用不用」本身就是一个战略问题
(来源:图虫创意)

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包括三个维度的产业安全底线:
一是产业链安全,通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降低对外依存度,确保「断供」时能够「自给自足」;
二是供应链安全,通过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确保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供应链网络;
三是生态安全,通过绿色化转型,降低资源环境约束,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全球高端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在国际合作中增强产业韧性,实现「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安全格局。
未来五年,能够融入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韧性的产业创新,都将极具价值!
▼
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夯实内循环做好支撑,
这本身就是应对外部极限冲击的底线思维体现
(来源:图虫创意)

「十五五」规划部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绝非单纯的经济议题,而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支撑。
它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更是推动共同富裕的「转换器」,承载着多重战略使命与时代担当。
04
地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思维革命
面向十五五,可以说,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观」「统筹观」一直都是国家强调的重点,临近「十五五」,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提升,以及保障整体安全韧性重要性的提升,统筹观与系统观就更显价值。
事实上,系统观与统筹观在落地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理解上的不足甚至误区。
▼
四川宜宾。
地方发展要从全局中思考自身突破口与定位,
基于自身的时代优势瞄准赛道
(来源:图虫创意)

「十五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蓝图,最终需要地方落地生根。与过去「同质化竞争、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同,未来五年地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实现思维逻辑的根本转变。
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彰显比较优势的特色路径,跳出小地域、小行业、小利益等狭窄视角,从国际趋势、科技进展、人本需求和自身特色等方面,去思考本地的发展,充分融入时代发展这个「大系统」之中。
在这里,可以简单从思维、路径、动力和格局四方面来简单说明。
1. 思维之变:
从「碎片化布局」到「系统谋划」
过去,部分地方构建产业体系存在「重项目、轻生态」「重规模、轻协同」的误区,导致产业链条断裂、同质化竞争严重。
「十五五」时期,地方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将产业体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本地市场与外部合作的关系。
▼
同质化竞争在未来倡导
「因地制宜」「反内卷」的时代浪潮下,
将会成为「严重不正确」的行为,
也不可能靠此实现地方产业振兴,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众多的「铁锈带」城市们
已经演示过同质化竞争且忽视时代创新的代价了
(来源:图虫创意)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业竞争已经完全上升到产业系统的竞争,这种逻辑直接的体现在国家间产业集群的竞争。
而随着产业分工极度细化和国际化的进展,甚至连单独的产业集群都难以成为核心竞争力,已经出现了由「产业集群们」所组成的「产业大体系」。
比如,半导体产业已经跳出了国家间的竞争,整个美欧日韩已经实质上形成了「产业联合」共同压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因为单一国家内部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已经无法单独应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
此外,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造船产业等等领域,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从国家战略需要中寻找机遇、从大都市圈角度考虑自身定位、从本地优势上谋划产业生态。这三项原则将会成为「十五五」地方现代化产业体系搭建的不二法门。
▼
贵阳
时代的产业机遇众多,
需要的是将自身特色与时代需要结合的眼光
(来源:图虫创意)

2. 路径之变:
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发展」
「内卷式竞争」是过去地方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各地争相布局热门产业,导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鼓励地方「发挥比较优势、各展所长」,这要求地方必须打破「跟风模仿」的思维定式,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差异化发展的核心是「找准定位、扬长避短」。每个地方在「十五五」时期的首要工作,也许将会是详细梳理本地比较优势,以及分析这些优势哪些适合在全球、全国的发展动态中兑现为产业价值。
这种前期分析工作,也许很难体现在具体的施政动作中,当却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基于此逻辑,地方政府在今后五年,将更多担起产业战略的「整体策划角色」,谁能做出更具系统观、更具在地性的「产业战略策划」,谁就能在「十五五」中开创好局面。
▼
浙江德清,
靠地理信息产业成为了时代的「产业弄潮儿」
(来源:图虫创意)

3. 动力之变:
从「政策扶持」到「生态培育」
过去,地方推动产业发展往往依赖「政策补贴、土地优惠」等传统手段,虽然短期有效,但难以形成持续动力,甚至会形成长期的发展陷阱。
「十五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地方必须从「政策输血」转向「生态造血」,构建有利于创新活力迸发、企业茁壮成长的产业生态。
▼
宁夏银川。
从西部相对落后地区,
如今成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数字化领域的崛起,
向着「新硅都」迈进
(来源:图虫创意)

构建创新生态本身,其实就是系统观与统筹观的直接体现与运用。总体上,需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搭建创新平台,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更高效地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二是培育市场主体,既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又扶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大企业引领创新、中小企业配套支撑」的格局;
三是优化制度环境,这不仅包括破除要素流动障碍,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同时也包括「应用场景」培育,通过政府购买、示范项目等方式,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充足的「试验场」。
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注重。人,越来越体现为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今后五年,能够搭建吸引各方人才汇聚、让人才充分发挥才能、让人才愿意留下安居的地方,将会得到可观的产业回报。
▼
重视人才,投资于人,
吸纳各方人才安心创造的城市,
都有机会成为「新深圳」

4. 格局之变:
从「本地循环」到「协同联动」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封闭的「地方体系」,而是开放的「全国体系」乃至「全球体系」。「十五五」更要求地方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这也是建设全国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
从服务本地到立足本地,从参与全球到融入全球,
依托于中国国内大市场与工业体系的各地方,
都有新的时代机遇
(来源:图虫创意)

地方实现协同联动,需从两个维度发力:
一是对内融入区域协同,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动力源,以及长江、黄河绿色发展带,推动产业跨区域协作,如中西部地区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同时为东部提供资源和市场,形成「东中西部互补发展」的格局;
二是对外链接全球资源,通过招商引资、跨境合作等方式,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同时推动本土优势产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例如,地方可依托中欧班列、自贸试验区等平台,推动特色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位势。
这种协同联动的格局,既拓宽了地方产业的发展空间,又增强了国家产业体系的开放韧性,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
海南海口。双循环的枢纽城市,
即是新时代的新产业枢纽城市
(来源:图虫创意)

05
结语
「十五五」启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正式进入攻坚阶段。这一体系不是静态的「规划蓝图」,而是动态的「演进过程」;不是西方模式的「复制粘贴」,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实践」。
从时代内涵之变中,我们看到了发展范式的转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的重要性提升,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其核心是通过构建一个兼具韧性、创新力和可持续性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应对复杂国际竞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最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不仅是未来五年「十五五」时期的行动纲领,更关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抓住这波机遇崛起的城市,会是谁呢?



丈量城市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