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云: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周曙东博士鲜有人能想象的一生
周曙东博士的一生,是璀璨、朴素、谦逊、好学且充满使命的一生。这样的生命,鲜有人能想象。他十二岁便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天才班,旨在为“天才型青少年”开辟一条快速成长的道路,入选者都是各省最杰出的天才少年。

二十多岁时,曙东已成为事业有成的天文学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里程碑式论文,他首次提供可信证据证明星际云可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形成恒星,而这项发现深刻改变了人类对恒星诞生机制的理解。

后来,曙东将他的科学天赋投入硅谷科技领域,领导了包括Distributed Virtual Switch在内的多项技术创新项目,这些项目奠定了“软件定义网络”(SDN)和云计算的基础。除了专业上的卓越,曙东也是一位好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他与妻子共同抚育了两个极其出色的孩子。两个孩子都成为高中毕业成绩第一的致辞代表,也正如曙东本人那样,充满好奇心与静默的卓越。曙东抗癌八年多,他的愿望就是活到亲眼见到孩子们大学毕业。姐姐MIT毕业一年后,弟弟仅用三年便完成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业,姐弟俩让父亲的心愿得以圆满。曙东不幸在六十岁生日的前两周,离开了我们。今天,在他六十岁冥诞这天,我们缅怀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留下的永恒精神Legacy。缅怀周曙东博士(我在LinkedIn上纪念挚友周曙东的英文帖子很快获得上百人的回帖,多数来自过去的老同事们。所以我决定在中文平台上翻译过来,给曙东的非工作上的朋友们一个机会看到我们的追忆。)
上周的10月29日,我与曙东另一位长期同事,长期在硅谷初创公司里担任工程副总裁,现英伟达的高管Andy Shaw一起代表周曙东的老同事们在追思会上讲话追忆曙东。
Andy Shaw曾与曙东共事于VMware、Big Switch Networ及DeepMap三个公司。他在讲话中回忆说,曙东在工作中以逻辑清晰与极佳的技术掌控著称。在VMware,他是分布式虚拟交换机(Distributed Virtual Switch)的核心创建者,改变了现代数据中心的网络运作方式;在Big Switch,他设计的网络观测平台以严谨,简洁,优雅的架构著称,至今仍是网络巨头Arista Networks的关键产品之一。Andy说,周曙东拥有罕见的能力,能在复杂中找到通往简洁与高效的最优路径。

令我个人动容的是,整个VMware网络事业部的创始团队的技术领导——Andy Shaw、Andrew Lambeth、Mallik Mahalingam、Boon Ang、Pankaj Thakkar、Ronghua Zhang等都到场向曙东道别。二十年前,我们这支团队携手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代软件定义网络,奠定了未来数十年网络与云计算行业的根基。此后大家虽然各自前行,有很多人自己创业了,也有成为互相的竞争对手,但都持续塑造着硅谷的未来。今天的重聚,虽然有些同事十几年没找时间见过面了,但我们都来见上老同事周曙东最后一面。作为当年VMware的网络部门的创始人和管理者,我为曙东所辛勤耕耘过的团队感到无比骄傲,相信他也很高兴知道我们一个的重聚。

追思会上,曙东的妻子与我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人曾问他,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炒股票?他回答:“那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呢?”
这句话正是曙东的写照:他一生以使命为指引,忠于信念。在追思会上,他的孩子播放了《My Way》。那正是他人生的缩影: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正直而有意义。
《My Wa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cwq2usV7Y

硅谷徐老师在追思会上给周曙东博士的悼词
(翻译自我在追思会上的现场发言。由于当时是脱稿致辞,所以这个版本有些小细节改动,另外也补充了一些视频链接。)

正如在座的许多人一样,我与曙东之间有一份特殊的链接。上周四,我给他发了一条微信:“最近怎么样?”。24小时没收到回复时,我隐隐觉得不对。第二天,他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时,既在预料之中,又令人震惊。
得知消息后,我立刻改签航班,从日本尽早飞回硅谷。很庆幸自己赶得上,能够和大家一起缅怀周曙东的一生与他留给我们的精神。
我与周曙东在VMware、Big Switch Networks、Zscaler三家公司共事近过,前后跨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是同事,更是我的榜样和挚友。当我在LinkedIn上告诉大家他离世的消息后,每个人都用了类似的词:好奇、聪慧、谦逊、平静。这些词都对,但在我看来,他有一个独特的无与伦比的工程能力,就是能在优雅架构与极致简洁之间取得完美平衡。至少在我共事过的硅谷优秀工程师里,曙东的这个优点是独一无二。
作为工程师,我们被训练去设计与构建,常常忍不住去“加更多”:更多功能、更多逻辑、更多层次。但曙东有一种近乎艺术家的“克制”。我问曾与他共事于VMware和Big Switch的Michael Stolarchuk,请他用三个词形容周曙东。他回答:“我不能只用三个词,我需要一句话,“如果不需要做,就不要做。”
这正是曙东的设计哲学——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去除冗余,以清晰与目的构建。他的影响至今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看待工程与工作的方式。大家可以听一下Michael的录音讲话。
在VMware,十七年前,我们曾与Cisco合作一个复杂项目(Nexus 1000V,代号Project Swordfish)。十七年后的今天,Cisco前工程副总裁及他的多位团队成员也到场致敬。今天到场的不仅有一个公司的老同事,也有合作厂商的领导一起过来道别,这体现了曙东持久的影响力与无声的吸引力。
2011年曙东跟随我加入SDN初创公司Big Switch Networks。在Big Switch这个既充满天赋异禀的人才和无限chaos的典型硅谷初创公司里,曙东带来了特有的平静与平衡。比如说,他时常提醒我们在动手构建前要深思,并始终问自己和大家:“这件事真的有必要吗?”

今天来送行曙东的Big Switch同事们里有硅谷知名投资人也是当年Big Switch联合创始人和创始CEO Guido Appenzeller,前工程副总裁Jeffrey Wang,前产品副总裁Prashant Gandhi,高管Sandip Shah,Wilson Ng,Rob Vaterlaus,以及数十位前同事。这么多Big Switch同事们一起来送行,足见曙东对他当年的共事者们的深刻影响。作为公司的创始工程副总裁,我可以很自信的说,要是没有曙东他在研发的那一片耕耘,就没有日后公司被Arista Networks的并购。
这里一位老同事特别录制了一段视频,我相信他的这番话对年轻的程序员们都会有启发。“周曙东是我们构建业界领先的网络可视化系统的关键人物,以极小的资源实现了惊人的成果。这展现了一种极为务实的思维:专注于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有时喜欢建‘大教堂’,但那总伴随着复杂性与成本。”
这种务实是在优雅与简洁之间的平衡,也是“周曙东”特有的能力。这,正是英文单词legacy的意义:即便不在了,影响仍在延续。
在工作之外,曙东同样充满好奇与喜悦。另一位Big Switch联合创始人Kyle Forster回忆道:2011年万圣节夜晚,曙东与儿子在办公室讨论土星环。那一刻,科学家与父亲的身份完美融合,充满了平静,好奇,与爱。
在这年的万圣节派对上,他也骄傲地向大家展示女儿花样滑冰的表演视频。多么美好的一幕:自豪、喜悦、平和、谦逊与爱。

下面这张照片,我给他夫人看了后,她说:“这太曙东的神情了”,所以我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2021年,周曙东在他职场生涯中第三次加入我的团队。当时我之前的初创公司TrustPath被Zscaler收购了,正在负责Zscaler所有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项目。此时的曙东正处于抗癌还不错的一段时间,他对于学习新的领域非常感兴趣,我也很感激他对我的信任。
当时正在疫情中。每周五,我会在我们Zoom的在线上会议上让团队成员们分享自己工作外看到学到的新东西。我很清楚记得有一个周五他突然对大家说说:“我开始学钢琴了。” 几周后,他就能弹奏出一段温柔、宁静的旋律。他的脸上依旧带着那份平和的微笑。即使在与癌症抗争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持着宁静与好奇。
大家可以在油管上听一段他的演奏,我蛮自豪我对这段钢琴弹奏起了一些小作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GUsqUglo1A
这就是周曙东——即使在生命最后的几年,依然坚持学习,坚持工作。他坚持工作不是因为他必须工作,而是因为热爱学习。他曾对我和Zscaler机器学习部门总监Rex Shang说:他希望通过学习与工作来对抗病魔,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到他人。谢谢Rex Shang,Praveen Tiwari,以及十几位Zscaler的同事们今天一起来送别你们的好同事。

最后,我想说,曙东真正留给我们的legacy是:--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既是天才,又保持谦逊。--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工程,不在复杂,而在简洁。--他让我们领悟,真正的生活,不在地位,而在好奇。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我个人从他身上学到的智慧——也是我希望一生践行的是:“如果不需要做,就不要做。但若要做,就以热情与少年般的好奇去做——直到最后一滴力气都用尽。”

这,便是周曙东博士的legacy:一个天才与谦逊并存的人,一位用优雅与简洁书写一生的灵魂。
安息吧,我亲爱的朋友——周曙东。


PS:附上几张我比较喜欢的照片

注1:这是当年Sun Microshystems的中国区同事们给曙东的礼物。Wendy He和曙东是Sun和VMware两个公司的同事,她说记得这张照片。

注2:中科大少年班的代表也来追思会了。周曙东是中科大少年班的集体骄傲

注3:虽然曙东因为抗癌,没有加入我的初创公司TrustPath,但我的心里一直给他留了一个位子。此图中间是我们在Rosewood讨论TrustPath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