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8):家庭养育与大脑塑造②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请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Ⅰ 心理学原理——大脑的发育
宏观层面的大脑发育,大脑的体积变大,而后慢慢开始衰退与萎缩。大脑在刚出生时大约相当于成熟时的25%,到一岁的时候就增长到50%,体积增加了一倍。到三岁时,约达到成熟时的75%,6-7岁脑重达成人90%,20岁停止增重,但神经精细化持续至成年。
无论从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大脑的生长都受基因、营养和环境刺激影响。
Ⅱ 虚构故事
根据大脑发育的科学信息,并结合基因、营养和环境刺激这三个关键因素,构思三个家庭的小故事。
故事一:好父母之家 —— 林诗杰、许梅香与小哲
基因基础: 父母身心健康,有良好的遗传背景。
营养保障: 许梅香在孕期就十分注重膳食均衡,补充叶酸、DHA等关键营养素。小哲出生后,前六个月纯母乳喂养,添加辅食后,食材多样、清淡,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充足摄入。
环境刺激: 父母深知早期体验对大脑“精细化”的重要性,为孩子提供了丰富、有爱、有回应的环境。
周六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客厅。三岁的小哲坐在地毯上,爸爸林诗杰正和他一起玩积木。他们不只是简单地堆高,而是在搭建一个“动物园”。林诗杰会引导:“小哲,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我们用哪些积木能搭出来呢?”小哲歪着头想了想,挑出了长条形的积木。
妈妈许梅香从厨房端出精心准备的早餐:富含Omega-3的蒸海鱼、切碎的新鲜蔬菜和一小份水果泥。餐桌上,一家人有说有笑,小哲会用他有限的词汇描述他的“动物园”,林诗杰和许梅香总是耐心倾听并积极回应。
下午,他们会一起去公园。小哲在草地上奔跑,捡拾不同形状的树叶,爸爸会告诉他树叶的名字,妈妈则会和他一起感受树皮的粗糙与花瓣的柔软。晚上睡前,是雷打不动的亲子阅读时间,小哲依偎在妈妈怀里,听着故事,手指着绘本上的图画,眼里充满了好奇的光芒。
成长轨迹: 在这样充满营养、关爱和多元感官刺激的环境下,小哲的大脑得到了最充分的发育机会。他的神经元连接网络密集而高效,为他在学龄期出色的学习能力、专注力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大脑,不仅在体积上达到了标准,更在“精细化”上遥遥领先。
故事二:普通父母之家 —— 许一凡、曾琳香与许小雨
基因基础: 父母身体健康,无特殊遗传疾病。
营养保障: 曾琳香孕期饮食正常,未特别补充。小雨出生后混合喂养,辅食添加及时,但种类较为单一,以米粉、粥、常见蔬菜为主,偶尔会因为孩子挑食而用零食妥协。
环境刺激: 父母提供基本的安全与照料,但互动深度不足,电子设备常充当“电子保姆”。
周六,爸爸许一凡在加班,妈妈曾琳香忙着做家务。六岁的小雨已经吃完了早餐——一杯牛奶和几块饼干。她坐在沙发上自己看动画片,神情专注,但很少与画面有互动。
忙完一阵,曾琳香坐到小雨身边,问她:“小雨,作业写完了吗?”小雨点点头,眼睛却没离开屏幕。曾琳香拿出手机,说:“来,我们拍个抖音。”她让小雨跟着音乐跳了几个动作,拍完就各自继续看手机了。
下午,妈妈带小雨去小区游乐场玩。小雨自己在滑滑梯,曾琳香则和其他妈妈聊天。小雨偶尔会喊“妈妈你看我!”,曾琳香会抬头应一声“真棒”,但很少走过去参与她的游戏。家里的玩具不少,但多是声光类的,缺乏需要动手动脑的建构类玩具。
成长轨迹: 小雨的营养基本达标,但不够优化;基因没有拖后腿;环境刺激虽有但质量不高。她的大脑发育遵循着普遍的节奏,在6-7岁时脑重达到了成人的90%,但神经网络的“精细化”过程缺乏足够的、高质量的探索和互动来催化。她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潜力,但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发才能完全展现。
故事三:不好父母之家 —— 赵大勇、王红梅与小源
基因基础: 父亲赵大勇有吸烟酗酒习惯,可能对遗传物质造成影响。
营养保障: 王红梅孕期情绪波动大,营养摄入不均。小源出生后,因家庭经济压力,奶粉冲泡有时过稀。辅食阶段常与大人同食,口味偏重,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环境刺激: 家庭氛围紧张,充满负面情绪和语言暴力,缺乏积极互动和感官刺激。
周六的早晨
一岁多的小源坐在儿童餐椅上,正在吃一碗没什么菜色的白粥。妈妈王红梅因为昨晚和赵大勇吵架,心情很差,不耐烦地催促着:“快吃!磨蹭什么!”
爸爸赵大勇被吵醒,顶着乱发从卧室出来,脾气暴躁地吼了一句:“吵什么吵!还让不让人睡觉了!”巨大的声响吓得小源一哆嗦,哇哇大哭起来。王红梅更加烦躁,一把将小源抱下来塞进围栏里,任由他哭。
小源的“游乐区”就是客厅一角的一个围栏,里面只有几个脏旧的玩具。家里电视整天开着,播放着吵闹的节目,但没人跟他讲解。他渴望关注,却常常得到的是呵斥和漠视。他变得有些胆小,反应也比同龄孩子稍慢一些。
成长轨迹: 在不良基因风险、营养不良以及充满压力与忽视的恶劣环境三重打击下,小源的大脑发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他的大脑体积虽然也在增长,但速度可能滞后,更重要的是,负责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的神经元连接网络因缺乏积极刺激和充满压力激素的环境而发育不良。这为他未来的学习困难、情绪行为问题埋下了伏笔,大脑的“精细化”过程在起步阶段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这三个故事直观地展示了,即使在相似的基因起点上,营养与环境刺激这两驾马车,如何拉动着孩子的大脑,奔向截然不同的未来。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二。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的家长,就是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成了足够的好家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