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冲量到质量:快手转型是突围还是陷阱

从双11的流量狂欢到日常运营的隐忧,快手电商似乎陷入了“数据亮眼却底气不足”的困境。

500

近期,快手在2025年双11期间动作频频:以“破峰双十一”为主题投入180亿流量补贴,并推出无套路玩法。根据快手数据,其确实交出了亮眼答卷——整体GMV同比17.6%增长,首日GMV更是实现94%的同比跃升,说明补贴与玩法的组合在激活消费方面效果显著。

但光鲜数据的背后,“重补贴、轻基建”的隐患正逐渐显现:流量刺激的增长模式与供应链能力严重脱节。这场靠流量“堆”起来的增长,究竟能否持续?当内部短板逐渐暴露、外部竞争持续加剧,快手电商的突围之路又在何方?

增长“虚火”难掩隐忧

快手电商的高GMV更像“表面繁荣”,内部存在“增长依赖补贴、收入结构失衡、基建能力滞后”三大问题,且三者相互交织,直接拖累增长质量与盈利空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一来,快手GMV增长靠补贴支撑,边际效应存疑且收益不透明。

一方面,根据广州日报,私域成交效率是公域的4倍以上。当前快手的大量补贴主要集中在公域流量,比如电商平台首页广告、短视频平台推广等,但公域转化率相对较低,导致补贴未形成有效的销售转化。由此可见,公域的转化效果并不好,哪怕补了很多钱,真正愿意下单的用户还是很少,所以才会出现“私域成交效率远高于公域”的情况。

另一方面,流量倾斜集中于补贴商家,而挤压了自身的盈利空间,核心是平台将大量流量资源用于中小商家补贴,而非直接产生收益的广告投放,导致“增长没利润”的尴尬局面,且平台始终未披露补贴对应的收益数据。

二来,快手广告收入增速保守,落后于竞品投入力度。

据财报可知,2025年快手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2.8%,但B站广告收入增速达20%。说明其广告收入增速未能同步电商局部增长,且投入力度远不及抖音“全品类广告+电商协同”的策略。

三来,电商选品、履约等环节数字化应用不足,影响增长持续性。

快手在选品方面缺乏数字化支持,导致能拓展的品类受限。目前选品只在男装运动品类上有了进展,整体涵盖的品类很少。其原因是没有利用AI进行全方位选品的能力,比如行业中,AI可将消费者行为、搜索趋势、竞争对手表现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整合,画出需求图谱,精准找到还没被充分满足的细分市场。反观快手,其在选品过程中依旧依赖人工经验,很难快速满足市场上多种需求。

内部短板尚未补齐,外部市场的“围剿”已悄然升级。抖音的广告挤压压力、行业质量竞争加剧的态势,以及行业“AI全链路渗透+供应链协同”的新竞争模式,正从多个方面压缩快手的增长空间。

竞争压力倍增,生存空间持续收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快手正面临着来自头部平台竞争压力和行业新阶段的双重外部挑战。

首先,抖音加大特定领域的广告投放力度,拓展多元手段挤压抢占快手电商市场份额。

根据新浪财经来源,抖音10月双11期间通过“全品类覆盖+广告精准投放”形成碾压优势,10月9-19日,抖音平台超4.1万商家的直播销售额增长500%,还通过商城、搜索场景带动商家增长,且店播销售额破亿商家数增900%,形成“广告投放-电商成交-商家留存”的正向循环。

这种全品类、多场景的投入,直接挤压快手仅靠单一品类补贴的市场空间,导致原本可能投向快手的快消、服饰等品类广告主,转向抖音全品类布局。

再者,行业进入AI全链路渗透新阶段,快手面临增长瓶颈。

在短视频的赛道上,AI技术已成为推动内容变现的核心引擎,其中AI漫剧领域的发展分化尤为突出。据巨量引擎披露的数据,抖音AI漫剧在2025年8月展现出惊人的商业潜力,日均GMV突破千万大关,其中每日自然流付费金额占比显著。

反观快手,尽管其AI漫剧在2025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整体仍处于试点推广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商业产出。受技术成熟度和生态配套设施的限制,快手AI漫剧单部作品的制作与投放成本远高于抖音,陷入了“高投入、低转化”的困境,难以突破现有瓶颈,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供应链协同深度不足,全域经营支撑薄弱。

供应链与场域建设的协同程度,直接决定了电商平台的周转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在这方面,快手在泛货架场域的布局明显滞后。快手财报数据显示,其泛货架场域GMV占比与行业头部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快手对产业带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与竞品相比,快手未能深度绑定源头工厂,优化仓储物流链路,实现“产地直达用户”的高效供给模式。这导致商家库存周转缓慢,履约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制约了全域增长的潜力,使得快手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主播生态结构失衡,增长动能持续性不足。

一个健康的主播生态,应具备“头部引领、中腰部支撑、尾部活跃”的金字塔结构。然而,快手目前的主播生态却呈现出明显的“流量集中”与“新锐断层”问题。2025年上半年,快手涨粉榜前列几乎被原生头部达人及品牌商家号占据,新锐黑马账号难觅踪迹,流量持续向成熟阵营集中。

这种生态固化现象带来了两重风险:一方面,过度依赖头部达人,导致佣金成本高企,供应链话语权旁落,平台在商业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中腰部达人成长缓慢,难以形成像抖音那样“中小达人贡献核心销售额”的普惠化增长格局。

综上,快手正陷入“增长依赖补贴、收入结构失衡、基建能力滞后”的内忧,以及“全品类质量竞争、AI全链路渗透+供应链协同”带来的外患,亟需通过技术深化、生态重构与战略聚焦实现突围。

聚焦核心难题,不破不立

在当下短视频电商的激烈角逐中,竞争的本质已聚焦于全链路效率与业务协同的双重比拼。快手若想在这片红海中脱颖而出,承接行业增长带来的红利,就必须摒弃“靠补贴冲数据”这种短视的思维模式,将精力优先投入到解决流量补贴收益、电商供应链升级以及广告差异化等核心问题上。

其一,优化流量补贴,从“粗放撒钱”到“精准提效”。过去,快手的流量补贴方式较为粗放,大量资金投入却未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如今,快手需让补贴与转化、收益紧密挂钩,实现商家盈利与平台价值的双赢。

500

例如,给予首次入驻的商家流量券作为基础扶持,但商家需完成一定数量的基础订单,且退款率低于规定标准,才能激活这些流量券。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补贴的浪费,确保资金流向有潜力、有诚意的商家。

其二,升级电商供应链,从“薄弱环节”到“协同标杆”。电商供应链是快手业务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通过强化选品与履约数字化,联动产业带提升协同效率,解决匹配失衡的问题。

其三,重塑广告业务,靠“差异化”突破竞品挤压的困境。快手拥有“私域粘性高、下沉市场覆盖广”的独特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打造竞品无法复制的广告场景。

比如,在本地生活领域,推出“短视频引流+到店核销+复购返利”套餐。通过短视频的生动展示吸引消费者到店消费,消费后给予复购返利,刺激消费者再次购买,形成良性循环。在三农领域,推出“产地直播扶持”计划,给予流量倾斜,同时广告单价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吸引更多三农商家入驻,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综上,快手当前的核心矛盾是“短期流量增长”与“长期质量提升”的失衡。唯有通过流量精准化、供应链协同化、广告差异化策略,以及提升全链路效率与业务协同能力,才能摆脱“高GMV低盈利”的困境,在短视频电商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