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弹看中美领导人风格
“福建”号入役了。这是大喜的日子。新闻报道里说,“福建”号采用电弹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拍板的。这不能不使人联想起特朗普对美国电弹的想法。
航母采用蒸弹还是电弹,这本来是个技术问题,但阴差阳错,在中美都成政治问题了。
在“福建”号设计和建造的时候,有蒸弹和电弹两个选项。蒸弹在技术上更加保守,电弹更加激进,但两者在中国都谈不上成熟,因为中国都没有造过。差别是,蒸弹在世界上有大量成熟先例,中国人至少知道在理论上是可以做到成熟的。
电弹的优点不用多说,但在“福建”号设计时,“福特”号的电弹还在挣扎中,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先例。马伟明说过,要领先就要领先美国,但他能做到吗?立军令状其实没啥大用,真的做不到,把马伟明就地正法了还是不解决问题。
中国领导人在科学的基础上大胆拍板,但依然需要承担相当可观的政治风险,毕竟这是中国第一艘超级航母,造价和政治影响巨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还反映了中国向前看的积极态度:只要有可能,只要有机会,向前看,提高天花板,为未来创造足够的机会。这是有担当、不怕承担风险的真正的领导人气魄。
在“福建”号的入役仪式上,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细节:
他来到弹射综合控制站,仔细观摩工作流程,按下弹射按钮,甲板上空载的动子如离弦之箭弹向舰艏。
这说明“福建”号电弹推力的高度可调性,空载的动子实际上代表轻载的极限。这个动作在蒸弹上是不能做的。蒸弹没有这样的弹射力调节能力,高速运动的空载活塞直接砸在气缸末端要造成不可思议的损坏。但电弹不一样,不仅弹射力高度可调,说是“动若脱兔”,实际上是轻轻一滑,在动子滑行的最后距离上,还有电磁刹车,没有问题。
这样的调节力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轻巧的无人机也需要弹射起飞,但弹射力不能太大,用力过猛要损坏飞机。重载弹射当然更有大用,使得舰载战斗机可以满油满弹起飞,大大增加战斗力。
回想起来,当时如果决定蒸弹,技术和政治风险或许小些,但发展的天花板就低得多。
美国正好相反。蒸弹早就成熟,但电弹走了弯路,现在还没有完全出坑。这是发展中的阵痛,但美国科技现在战斗力不行,阵痛拖得特别长,弄得特朗普龙颜大怒。
特朗普在第一任的时候就对“福特”号电弹的造价和进度不满,就有想法要换成蒸弹。在第二任的时候还是念念不忘,对这一话题更加高调。
现有的“福特”级(包括“福特”号、“肯尼迪”号、“企业”号、“多里斯·米勒”号)都已经设计冻结,开始建造,进入不同的完成程度,“福特”号已经入役。不管特朗普如何大笔一挥,实际上不可能改蒸弹了,那需要的蒸汽管路和蒸汽发生器是完全不同的要求,具体的电弹换蒸弹可能还是“最简单”的部分。还为入役的其他“福特”级其实也一样,现在改,成本和工期都不可接受。
重要的是,特朗普在本质上是个向后看的人,他的MAGA和政治决策都是为了“过去的好时光”,他的“回归蒸弹”和“黄金舰队”也反映了相似的向后看情节,重回化石燃料也一样。对于特朗普(和很多美国人)来说,过去的美国才是最好的美国。爱屋及乌,蒸弹比电弹好,战列舰比航母好。
为未来预留更高的天花板,还是回到“过去的好时光”,高下立判。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