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中国战略哲学的精神内核

75年前我们尚且以‘惨胜立威’,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经济、科技和战略上的韧性,来让对手明白,任何试图扼杀中国发展的企图,其成本都将高昂到令对手无法承受。

 

500

历史的回响

以惨胜立威的时代固然过去了,但它一直是中国面临强权时的锐器。真不愿意用战争,尤其是用抗美援朝来对照美国发起的关税战。但大脑总是不听使唤地时时把这两个场景拉在一起。

近几天,各平台都在讨论习特釜山会面谁输谁赢的事,使我自然地联想到 1953 年 2 月 7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时间要打多久,我看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美国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这段讲话以及他不断挥动着的右手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不愿意用抗美援朝来对照现在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是因为朝鲜战争中国以惨胜立威,二十多万儿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带来了“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的威严,也才有了中美 75 年的休战,也才有了我们现今的辉煌。

不同背景下的相同话语恰恰说明了历史与当下在精神内核上的高度相通。“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 75 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和今天“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宣言,其核心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和“奉陪到底”,都传递了一个超越具体战术胜负的终极信息:中国已做好了承受最大代价、进行长期斗争的准备,并且对最终胜利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这种决心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威慑。它告诉对手,试图通过施压来迫使中国屈服是徒劳的,因为中国的底线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两段话都不是在战役或谈判的顶点,而是在僵持或长期斗争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精妙之处在于,它把“战争/冲突要持续多久”这个痛苦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内国际压力,完全抛给了对方。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要面对美国民众对“无休止战争”的厌倦,今天的美国总统同样要面对商界、消费者和盟友对“无休止贸易战”的反弹。

“大门敞开”的前提是“奉陪到底”。没有后者,前者的谈就是软弱可欺的,亦如日、韩以及美国的那些欧洲伙伴们。朝鲜战场上打出来的威严,为板门店的谈判奠定了基础;同样,在今天的经济战中,展现出不惧脱钩、拥有完整产业链和庞大内需市场的韧性,才是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并进行真正平等对话的基础。

75 年前我们尚且以“惨胜立威”,在国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和牺牲精神来换取代价高昂的和平与尊严。

今天,我们当然不再需要以数十万生命的代价来证明“说话算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经济、科技和战略上的韧性,来让对手明白,任何试图扼杀中国发展的企图,其成本都将高昂到无法承受。

这背后是中华民族在面临外部强权时,一种跨越时代的、根植于灵魂的不屈与坚韧。 那时,我们用生命划下了地缘政治的“三八线”,告诉世界“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

今天,我们正在用发展和实力,划下维护自身发展权利和核心利益的“红线”,告诉世界“中国的发展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一种战略哲学的宣告。它继承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智慧。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它的韵律总是相通的。釜山会面当然不是最终的胜负点。但看着特朗普获得一点蝇头小利后的狂喜,我就禁不住好笑。不断地要和中国谈,仅仅为了明年的中期选举好过关。而且还放出了和中国组成 G2 联盟的信号,说明美国正在不断修正着对应中国的高度,早没了第一任期挑起关税战时的狂妄,到底谁胜了?还是由美国的那些明白人自己去判断吧!

当然可以肯定: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由此而获得百年的安宁也未可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