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然一笑评《韩咏红:郑丽文现象的背后》
嫣然一笑评《韩咏红:郑丽文现象的背后》
2025年11月7日
今天有幸看到一篇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的一篇题为《郑丽文现象的背后》的文章。
文章通篇写满了对两岸统一焦虑。韩咏红和西方大多数,政客一样骨子里是害怕两岸统一。
小小的新加坡偏于一隅好好的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好吗?
下面找两个关键点刺激刺激大编辑:
“……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所做的民调,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高达77.4%,自认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占比10.4%,而自认为是中国人是6.4%。……”——这个民调有多少水分不清楚,单单就在大陆长期居住的台湾人士就有200多万,占到台湾在册人数10%。。。
针对韩咏红的“不过,游盈隆的警告不可轻视,即国族认同的形成是个经年累月的工程,不会在几年内快速改变。有大陆学者就私下提醒,北京得吸取香港回归历程的教训,除了统一问题,更要思考统一后的治理问题。当前一些台湾民间人士热情称颂大陆,但是“他们有跟大陆说真话吗”“代表真正的民意吗?”北京须对此保持警惕。郑丽文的出线,反映出对两岸和解较有利的氛围,但是她的路还长着,不确定性还多。冷静评估下来,未来几年,两岸能改善关系,营造彼此和解的氛围,减少对抗,已是好结果。”
这里以满清入关后推行的安抚政策就基本确定未来对台湾的治理方式:
多尔衮在清军入关后,通过一系列政策积极收服汉族知识分子,推动满汉融合,为清朝统治奠定基础。以下是具体措施:
汉化政策与人才任用
多尔衮入关后,延续皇太极的汉化政策,大量启用汉族士大夫。他设立六部,任用汉族官员参与政务,如洪承畴、范文程等,通过礼遇和重用争取汉族精英支持。
列如:范文程对多尔衮说:“治天下在得民心。知识分子是最优秀的民,得了他们的心,所有民的心也就得到了。”多尔衮于是马上跑到孔庙去行礼,还规定:每年三月、九月,必须派官致祭。
顺治九年(1652),顺治皇帝也亲自到孔庙去祭奠,并拨了三万两银子修庙。他们还组织明朝文人修《明史》、编儒书,通过《顺治大训》、《资政要览》之类,大力提倡忠、孝。
改革科举与文化制度
为巩固统治,多尔衮改革科举制度,允许汉族士人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同时,他推动满汉官员共同奏事,淡化民族界限,提出“满、汉官民,俱为一家”的理念—— 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以顺治帝的名义命令:内、外衙门的公章,一律要铸有满、汉文字;顺治十六年(1659),政府更规定:谁的官衔在前,谁就管印,“不必分别满、汉”。至于奏事,也要求满、汉官员“共同来奏”,不许“只有满臣,不见汉臣”。
经济与社会政策
多尔衮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减轻汉族百姓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他鼓励汉族士人参与地方治理,通过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结合,增强汉族知识分子对清朝的认同感。
为了联络满、汉贵族的阶级感情,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还决定:自后允许满、汉官民通婚。顺治帝亲政后,还将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嫁给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
对抗与妥协
尽管多尔衮在礼仪和权力上曾引发争议(如僭越礼制),但其核心政策延续了皇太极的汉化路线,为顺治帝后期的统治提供了制度基础——范文程告诉多尔衮:清朝不是在跟明朝争天下,而是跟农民军争天下。于是,清朝便提出了“灭流寇以安天下”的口号,来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这里延伸一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的是不认同中华民族的“台独”分子。
结束语:
李显龙最近在一场活动的讲话,把“印度经济终会超越中国”的这个老话题再度推上热搜——李显龙是不是老糊涂了,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战对印度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冲突直接导致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印度从“民主伙伴”沦为“战略弃子”,其背后涉及军事、经济、外交等多重因素。
随手拈来之作肯定有不少错误,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