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6):完全放任自由,20岁孩子是什么样子
作者:曹建军
完全放任自己,持续到20岁的状态:社会边缘的“半人化”存在
1 神经恶果显现: 前额叶(负责决策、自控)萎缩,杏仁核(负责恐惧、愤怒)异常活跃,终身处于高警觉应激状态。
2 心理“非人化”转折: 经历融入失败后的异化焦虑,最终退行至防御性自闭,活在本能驱动的封闭世界,彻底无视他人。
故事一:玻璃墙内的观察者
二十岁的“凯”,在一个极端自由主义者失败的“无干预”社区中长大,后被社会机构收容。
凯坐在收容所的观察室里,面无表情地望着玻璃另一侧的研究员和社工。他身体发育正常,眼神却仿佛蒙着一层薄雾。脑部扫描显示,他的前额叶皮层异常暗淡,而杏仁核区域却过度活跃。任何微小的声响——笔掉在地上、远处的关门声——都会让他身体瞬间紧绷,进入战斗或逃跑的预备状态;但他从不真正行动,只是如受惊的动物般僵住。他无法执行超过两个步骤的指令,注意力极度涣散。曾有人尝试教他基本社交技能,结果却因无法理解复杂的表情和语言规则,导致他爆发自残行为。如今他大多时间蜷缩在房间角落,活在一个完全内在、他人无法触及的世界。他对他人没有恨,也没有爱,只有彻底的漠视,仿佛其他人只是无关紧要的景物。他是“完全自由”实验下的悲剧产物,一个社会性死亡、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的“半人”。
核心展现:神经恶果(前额叶萎缩、杏仁核活跃)、心理“非人化”、社会性发育归零、认知执行功能瘫痪、高警觉应激状态。
故事二:集市上的影子
约三十岁的“拾荒者”,在城市最混乱的边缘地带挣扎求生。
在某个大城市的垃圾场与破败集市交界处,人们都知道有个“哑巴野人”。他约莫三十岁,衣衫褴褛,浑身散发恶臭。他昼伏夜出,行踪无定,靠从垃圾堆翻找食物残渣或突然抢夺摊贩的果蔬维生。他的沟通仅限于满足时的咕哝,与被阻止时的疯狂咆哮与攻击。他无法理解交易、劳动或任何合作概念。治安官抓捕过他几次,却因他完全无法沟通,关押只会让他疯狂撞击牢门直至头破血流,最终只能无奈释放。他如同城市的一个幽灵,一个活生生的警示,展示着当剥离所有社会引导与人际互动,个体将退行至何种地步——不是高贵的野蛮人,而是一个被本能与原始恐惧驱动、无法融入甚至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边缘存在,在自我构建的封闭监狱中度过残生。
核心展现:生存依赖本能、社会性发育归零、情绪调节原始化、心理防御性自闭、“半人化”的社会边缘存在。
故事三:镜中之兽
林晚的“半人化”,始于她对“正常”的最后一次绝望追逐。
高中时,她是班级里的幽灵,座位在最角落,存在感薄如窗上的冰花。为了融入,她仔细观察那些受欢迎的女生,模仿她们的语调、表情与喜好。她以为成功了——某次生日派对,她终于受邀,并努力扮演一个“开朗”的女孩。
然而,神经的恶果在暗中作祟。她过度活跃的杏仁核将每次社交都变成煎熬,让她从笑声中听出嘲讽,在关心里看到施舍。而本应理性分析、帮她做出恰当反应的前额叶,却在长期压力下功能萎缩,使她无法判断何为适可而止。派对上,她因紧张而喋喋不休,用力过猛地讲着并不好笑的玩笑。
转折发生在吹灭蜡烛时。有人偷偷藏起她的包,在她焦急寻找时,引来一阵心照不宣的哄笑。那一刻,她望着周围的笑脸,忽然听不见任何声音。她感到灵魂出窍,悬浮空中,冷漠审视下面那个笨拙、可怜、试图扮成人样的“怪物”。
“非人化”的开关在此刻按下。强烈的异化焦虑让她彻底退行。她没有哭闹,只是默默走出门,从此再未回来。
如今,二十岁的她活在一个由镜子构筑的封闭世界。房间四面贴满镜面,她终日与镜中的自己对峙、低语、咆哮。真实世界的人被她彻底无视,送饭的母亲在她眼中只是一段移动的影子。她依循本能而活——饿时吃,困时睡,其余时间,全部留给镜中世界。在那里,她不再是异类,她就是唯一法则。镜中映出的,有时是她扭曲的脸,有时,则是她想象中那头被囚禁的、愤怒的野兽。
没有人类社会,个体便难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家长所给予的引导、规范和管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让孩子与家长多接触、多交流,通过内化父母的形象与价值观,才能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真正的成长。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绪论部分之六。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