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BB霜可能含禁用原料!广州蜜妆罚款背后消费者成“试验品”
2025年夏,广州市番禺区市场监管局的一纸行政处罚书,撕开了化妆品行业光鲜外表下的暗疾。头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多重光环的广州蜜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在代工生产“瑾泉花妍菁萃柔光雪凝BB霜”时使用禁用原料,被处以没收产品230支、违法所得399元及5万元罚款的处罚。这份编号为《粤穗番市监(石碁)罚字〔2025〕35号》的决定书,背后是316支涉案产品的生产记录、84支已流入市场的隐患,以及企业官网“诚信经营”“秉承健康”等标语的辛辣反讽。

作为一家集原料研制、配方开发于一体的全球OEM/ODM服务商,广州蜜妆曾是资本青睐的“潜力股”——2016年获得伽利略资本250万元天使轮投资,创始人田贵丰深耕行业十余年。但就是这样一家标榜“追求卓越”的企业,却为了区区数百元加工费,触碰了化妆品安全的“高压线”。更值得警惕的是,处罚决定书未披露禁用原料具体名称,而根据2025年8月实施的《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管理办法》,国家已明确将糖皮质激素、抗生素、致癌物质等5类原料列为绝对禁用清单,此类成分可能导致皮肤萎缩、激素依赖性皮炎,甚至诱发癌症或耐药性风险。
按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三项规定,使用禁用原料生产化妆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可处5万至15万元罚款。广州蜜妆因1472.5元的货值金额,最终被处以最低额度5万元罚款。这笔罚款对于一家正常运营的企业而言,更像是一次“象征性警告”,与违法成本形成鲜明反差。
更令人忧心的是,涉案的84支BB霜已流入市场,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下长期使用。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禁用原料引发的健康损害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如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皮肤萎缩、三氯生引发的内分泌紊乱等,往往在使用数月后才显现症状。而广州蜜妆作为受托生产方,其违法行为是否受委托方“广州春瑾杰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指使,上下游责任如何划分,仍有待监管部门进一步追查。

化妆品安全关乎消费者“脸面”,更关乎公共健康。要遏制禁用原料滥用乱象,仅靠事后处罚远远不够,需构建“源头管控+过程监管+严惩重罚”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首先,应强化原料溯源管理。要求生产企业建立原料采购台账,对禁用原料实施“黑名单”制度,一旦检出即吊销生产许可证,并将企业及法定代表人纳入行业禁入名单。其次,扩大“一案双罚”适用范围,明确委托方、受托方、原料供应商的连带责任,无论货值金额多少,只要使用禁用原料,均处以货值金额30倍以上罚款,同时追究相关负责人刑事责任。此外,监管部门应公开禁用原料检测结果,建立不合格产品召回“绿色通道”,通过大数据追踪流向,确保已售产品全部召回。
对于企业而言,广州蜜妆的教训警示我们:“诚信经营”不是宣传口号,而是生存底线。化妆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安全与口碑,高新技术企业更应承担起质量引领责任,而非利用技术优势规避监管。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也应警惕低价产品,优先选择有明确原料成分标注、通过权威检测认证的品牌,发现异常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
从广州蜜妆的5万元罚款,到行业内屡禁不止的违法添加,化妆品安全治理仍任重道远。监管部门需尽快完善法律法规,消除“低货值低处罚”的灰色地带;企业应摒弃侥幸心理,将质量管控贯穿生产全流程;而每一位消费者的较真与监督,都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化妆品的本质是“美丽的守护者”,而非“健康的破坏者”。当禁用原料不再成为潜规则,当违法成本高于收益,当“诚信经营”真正成为行业共识,消费者才能放心地追求美丽,化妆品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毕竟,再华丽的品牌宣传,也抵不过一瓶安全合格的产品;再宽松的监管环境,也容不下漠视生命健康的违法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