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能否迈过“高端坎”?

500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楷楷

近日,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在媒体沟通会上明确表示“不会搭载乾崑智驾系统”,这让已流传数月的“智驾联姻”传闻彻底破灭,也让“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话登上了热搜。

多家媒体报道称,曹力表示零跑拒绝与华为“联姻”的原因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略带“引战”意味的发言,也引起了车圈粉丝的激烈讨论。不过,曹力很快在社交平台发布声明称,“从来没说过这句话,也没有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争议虽然已经平息,却也揭开了智驾市场技术路线分化的冰山一角。在越来越多车企选择拥抱华为智驾生态的当下,零跑却坚持自研智驾,某种程度来看,这也是一条更艰难的“道”。

不过,零跑在今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025年1-9月,零跑以近40万辆的累计交付量稳居新势力榜首,在刚刚过去的10月,零跑的月销量来到了史无前例的7万辆。2025年上半年,零跑也迎来了净利润转正。

然而,登顶之后的零跑,也要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如何以自研技术为矛,刺破高端市场的壁垒;以成本控制为盾,守护来之不易的盈利曙光;能否用自己的“道”,实现持续领跑?

01 全域自研,零跑的“道”

2024年3月,零跑与华为宣布将基于鸿蒙生态方向进行深入合作。今年8月,也有多家媒体报道称,零跑正在与华为就 HI模式进行谈判。没想到的是,“联姻”传闻最终未能落地。

500

不过,零跑拒绝“联姻”看似是“逆势而行”,实则也有其内在的商业逻辑。

首先是成本考量。华为的智驾系统虽然是行业公认的“金字招牌”,但其高昂的成本对于奉 “性价比”为生命线的零跑而言,已超出其可负荷的范围。

根据开源证券的研报,近年华为鸿蒙智行ADS的买断价格持续上涨,这部分成本对车企而言属于刚性支出,即便车企通过各类优惠让利用户,但其向华为支付的采购成本也保持不变。

500

按照3万元/套的成本来推算,若将这套系统搭载到均价十万元出头的零跑车型上,对于毛利率只有14.1%的零跑来说,将可能直接击穿其定价体系。

其次,零跑的经营理念更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实在价值,而非品牌的光环效应。因此,加入华为联盟所带来的品牌势能,对零跑的吸引力或许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零跑创始人朱江明曾多次阐述其“优衣库理论”——不以品牌为导向,而是以成本来定价的策略。对于消费者来说,零跑没有太高的品牌溢价,这是其产品能够拥有高性价比的原因。

最后,零跑具备自研智驾的能力。从2015年创立开始,零跑就坚定了全域自研的路线,目前已涵盖智能动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大系统,整车的自研自造能力高达65%。

零跑在智驾领域也投入了大量开发资源,其在2021年发布了Leapmotor Pilot智能驾驶系统,目前已迭代至3.0版本;2023年,其推出的C11增程版搭载了激光雷达+Orin-X芯片的硬件组合,为高阶智驾铺路。

“性价比、低品牌溢价、全域自研”这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让零跑有了自研智驾的底气,不仅如此,这也是其长期以来在市场中立足、领跑的核心“道”。

以“全域自研”为根基,零跑不仅在技术自主与成本控制上掌握了主动权,更构建起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与更快的技术响应速度,能够支撑其在性价比赛道持续领跑,形成独有的生存模式。

02 冲刺高端,走出舒适区

然而,零跑这条“道”也并非一片坦途。当零跑通过投放大量性价比车型抢占市场时,低价车型也势必会进一步侵蚀公司的利润空间。

今年上半年,零跑的毛利率为14.1%,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半年度新高,一季度毛利率更高达14.9%。此外,其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归母净利润0.3亿元。

不过,零跑的毛利率在同行中并不算拔尖,2024年,理想、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分别为20.5%、18.5%,就连卷王比亚迪的全年毛利率也保持在21.02%。

因此,在如此微薄的利润规模下,零跑花的每一分钱都可能影响公司的盈亏平衡线。要改善这一局面,零跑必须走出当下的舒适区,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让品牌实现向上突破。

近日发布的零跑D19,则成为了其冲击中高端价格带的关键产品。一方面,零跑D19是零跑全域自研最新成果的汇总,是其向高端化进军的具象化展示;

另一方面,这款产品填补了零跑在高端市场的空白,能够进一步拉升品牌调性、丰富品牌叙事,为其后续提升市场估值打下基础。

500

目前来看,零跑D19作为零跑旗舰D平台的首款产品,正试图将零跑过去的成功经验进行“高阶复制”。

首先,全域自研的基因被深度延续。凭借自研技术,零跑将顶级配置与技术应用在D平台上,汇聚了六大行业首创技术,涵盖了混动、纯电、智能、驾控、安全、舒适多个方面。

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并非孤立的单体创新,而是基于零跑过去十年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洞察,形成的一套“系统重构”式的完整技术体系。

比如D平台进一步将增程细化为“大电池+小油箱+800V快充”,让用电成为日常主流,用油“降格”为备份,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

500

其次,采取更务实的跟随式策略。在智驾领域,零跑并未选择与头部玩家在技术前沿进行军备竞赛,而是采取“跟随式创新”策略,D平台将落地VLA辅助驾驶与端侧大模型座舱。

曹力表示,智驾行业几乎每六个月就会出现新的方向,不同方向需要的团队、能力、人员结构完全不同。在技术探索期,选择“跟随”比“领头”的消耗更低,一旦认准方向,零跑一定能跟上行业节奏,他有信心零跑的智驾水平能在明年跻身第一梯队。

从过往表现看,零跑的“跟随策略”已被验证能有效且迅速地打开市场局面,“半价理想”这一标签的形成,正是该策略落地后的亮眼成果。对此,朱江明也曾回应,他认为其他品牌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等方面有优势,零跑可以借鉴,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最后,坚守“性价比”的终极武器。即便是冲击高端,零跑依然是“良心定价”。朱江明直言,“D系列不会追求高利润,还是以多少成本定多少价格,产品很豪华,但价格不豪华。”

500

在D19的豪华配置下,零跑依然能很好控制成本,主要得益于全域自研的能力。曹力表示,零跑的核心架构和关键技术都是自研,能够让供应商跟随并做出最适合系统性能的设定。

比如零跑跟采埃孚联合开发的电驱和发电机一体化系统,既能减重,又可以降低几千块的成本,能够在不牺牲性能/功能的情况下,实现很好的成本优势。

对零跑而言,依托过往成功经验向上突破,是更“讨巧”的路径,能够延续成熟的方法论,保持产品在性价比、品牌认知方面的优势。即便是面对竞争维度更立体的高端市场,也有望以己之长攻市场之隙,在传统豪华品牌与新势力车企的夹击中撕开新市场空间。

03 零跑模式,能否继续长跑?

只是,零跑要真正建立起高端、豪华的品牌认知,在30万元级别市场打动消费者,单靠熟悉的“半价模式”,恐怕还不足以支撑其品牌溢价与价值认同。

首先,高端市场消费者关注的不只是“硬件堆料”,而是实际的驾驶体验,零跑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智驾能力的突围。

诚然,零跑D19在硬件配置上下了狠功夫,但其算法能力能否跟上并实现软硬件协同,将直接影响其智驾能力的精准度与稳定性,而这些正是高端用户衡量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标准。

目前来看,零跑的智驾实力似乎还未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在一些用户反馈中,其现有智驾系统在复杂路况感知稳定性、决策逻辑拟人化程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500

其次,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否会反噬产品品质与用户体验,这是一个长期的隐忧。近日,零跑表示将停止自研芯片的计划,原因是芯片研发成本高昂且迭代速度缓慢。

但芯片作为智能汽车的“大脑”,其性能对车辆的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零跑这一选择,某种程度也可以看成是其为了控制成本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长远来看,零跑过度执着于成本控制而弱化技术创新,可能会影响核心技术的积累,一旦某一技术路线发生关键性转变,其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更严峻的是,当下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巨头也在不断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冲击零跑的“性价比”护城河。若技术储备不足,零跑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超越。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品牌力的鸿沟能否跨越。尽管零跑从C系列起就确立“向上对标”的策略,比如其15-20万元的C系列对标30万元以上的理想;10-15万元的B系列对标20万元以上的Model 3。但从市场认知看,其主品牌形象仍与“10万+”级别深度捆绑。

500

要从10万+到25万+,这不仅是价格的翻倍,更是品牌势能的跃迁。高端市场的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组参数配置,更是品牌所带来的身份认同、情感共鸣和可靠承诺。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高净值人群在购买豪华车时,更多会考虑汽车产品的完美性、品牌传承、专属感等因素。

500

当下的零跑更像一个“技术实力派”,但要从一个“高价值工具”品牌,转变为一个能够承载用户更高层次需求的“伙伴”品牌,是比攻克任何技术难题都更为复杂的课题。这才是它冲击高端路上,最深、最宽的护城河,而这条河,需要时间去填。

一路走来,零跑始终践行自身坚信的“道”——不追求品牌虚名,不过度营销包装,而是将资源倾注于全域自研,通过技术降本,将“好而不贵”的产品带给大众市场。

如今,零跑想沿着自己过去的“道”,去闯一条品牌向上的新路。这条路的逻辑是自洽的:用更强的自研技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高端产品,但依然保持“良心定价”。

然而,市场会奖励把技术做成平价产品的公司,但市场同样考验着一个品牌从工具价值到情感价值的升华能力,这将是决定零跑能否在其选择的“道”上,跑出一个“宽未来”的关键。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