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狂揽22个诺奖,日本给我们哪些启示?

就在前段时间,日本三天之内获得了两个诺贝尔奖,一个是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一个是京都大学的北川进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根据数据统计,在本世纪截止目前的25年时间里,日本已经有2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奖者,几乎平均每年都有1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

500

看到这里,我知道有人要说了,诺贝尔奖的评选压根就不公平,西方国家长期戴着有色眼镜在审视我们,他们故意不发给我们,甚至还有国内的网友说咱们中国人不拿洋奖,不屑于拿什么诺尔贝奖,这些话虽然听起来很解气,但我说句实在话,我们没必要搞精神胜利法,诺尔贝奖的评选过程虽然存在一些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比如说诺贝尔和平奖还有文学奖这两个奖项,那是公认的主观色彩浓厚,行不行,主要看评委的个人的倾向。

但是在自然科学奖项领域,那是实打实的要看科研成果的,而且这些科研成果往往都要经过几十年的市场验证,最终才会把奖项颁发给别人,就连莫言当初也说过一句话,他说:文学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要是能拿物理学奖那才是本事。

500

也就是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含金量,我们国内也是认可的,我们没必要啥都去质疑。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日本这个国家25年能拿22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他们到底做对了哪些事情?

从日本的教育体系来看,我发现了四个关键的原因:

第一,日本非常重视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在我们国内疯狂刷题,不停上补习班,大量考试的同一时间,日本小学阶段就开始通过饲养动物、拆解电器等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了,他们的教学模式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学生提出了质疑,老师很多时候往往不会给他们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原因,比如说学生对收音机感兴趣,老师就会找一个机会让学生去拆解一个不用的收音机,让学生自己去了解电器的结构,通过这种方式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到了大学阶段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用学分考核来限制学生的时间,比如说咱们国内大学毕业所需的学分往往在140-180之间,极个别高校甚至能达到200分以上,如此多的学分要求,就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能顺利毕业,必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哪怕去睡觉,也必须走完所有的流程。

但是日本不一样,他们大学四年的学分要求只有124,远远低于国内的标准,他们解放了学生的时间,然后24小时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去实验室做科学研究,比如说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顶尖高校就允许学生直接参与前沿课题,在国内你很少能看到本科生直接参与到实验项目,但是在日本,从中学开始,他们就有大量的实验训练了,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教学模式,让日本很多人充满了探索精神,而咱们国内很多好苗子,他们的核心目标就是高考考个好学校,然后进入大学之后也没有多少参与实验的机会,最后天赋直接就被浪费了。

500

第二,日本的科研环境真的非常友好。

我举个例子跟大家说明,最近刚获得诺尔贝奖的坂口志文,他在1985 年就提出了调节性T细胞的猜想,然后沉寂了整整40年时间,直到今年才获得诺尔贝学奖,在这40年的时间里,他没有因为短期无成果而被放弃,日本政府和机构一直在给他提供资金支持。

我们想一下,如果是国内,一个科学家研究了40年都没有出现成果,那他能坚持多长时间?

还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他研究的是非常冷门的手性催化剂,这种冷门项目,日本政府和企业也愿意耐心的投入等到最后出现成果。

如果放在国内,3年就要理论突破,5年就要技术落实,10年就要全面推广,在这10年的时间里,论文你起码得发个几十篇吧,如果发不出来,谁有耐心等你40年?

这就是科研环境的差异。

500

第三,日本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比重很高。

根据我查到的数据,2023年,日本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比重高达14.6%,而我们则是6.91%,那什么是基础研究领域呢?我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你看到苹果落地,就会去想为啥东西都会往下掉,不会往天上飞,这叫基础领域的研究。

与之对应的则是对应用科学的研究,你看到苹果落地,想的是怎么用苹果做果酱,这种为了做一个产品,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叫做应用科学的研究。

原本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没有高低之分,在不同时期各有优劣,但是很多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往往需要基础研究的助力,比如说杨振宁就是世界物理学领域基础研究领域的顶级大咖,他的研究也许有一天会直接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

500

也就是说,我们国内的科研投入其实并不低,但是大多都是为了赶紧做出某个产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缺乏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长期投入,日本之所以能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就是因为他们在上世纪70 年代转向了 “基础研究优先”,这才在21世纪转化出了诺奖成果,比如说蓝色LED、锂离子电池等等。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个细节。

第四,日本社会对科学家非常尊重。

我们国内近些年对科学家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好转,但是在21世纪初的时候,国内的风气一度十分魔幻,在那个年代,很多孩子的梦想不是成为科学家,而是成为大老板,国内的教育模式整体偏向功利化,缺乏对科学研究者基本的尊重。

但是日本国内不一样,科教兴国在他们国内是一个全民共识,整个社会对科学家都十分尊重,企业也愿意拿钱支持科学家的研究项目,这种“举国共识” 让科学家获得了职业安全感,他们没有必要为了生存而去搞一些来钱快的项目,只有放弃急功近利的心理,才能做出伟大的成绩,这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通用的道理。

比如说在日本的高校,教授普遍认为科研大于教学,他们愿意把自己主要的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面去,而不是忙着发论文,写经费申请,评优评奖,因为没有那个必要,这些问题自然有人会帮他们解决好。

反观国内,当考核只看论文数量的时候,试问谁会沉下心来做那种长期的科研工作?

还有学生的求学态度,很多外国教授来中国之后发现了一个非常不理解的现象,他们说: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但是他们好像不太喜欢提问。

500

其实这不是中国学生自己的问题,而是中国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多人习惯了被动接收的过程,慢慢的就被培养成了一个不会质疑的解题机器,而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求证,最终出现成果的过程,所以中国的很多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考试能力特别强,但是进入社会之后,直接就泯然众人了,因为社会不需要做题,需要的是那种好奇心强,有探索精神的人,而中国的很多学生并没有培养起来那种质疑和探索的精神,在很多领域都停留在表面认知阶段,所以很难做出成绩。

当然,我不否认国内有部分高校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比如说山东大学,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绝大多数中国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

今天我之所以聊这个话题,不是为了吹捧日本,我是想通过这个现象来和大家聊一下我们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看看有没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只有不断地取长补短,一个国家才能长久的兴旺。

500

而且我们也完全不必感到沮丧,虽然我们目前在诺贝尔奖数量方面还比不过日本,但我经过查证之后得知。

日本这22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科学家,他们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出生在二战结束之前,有超过80%的人,他们获奖的关键性科研成果是在上世纪70、80、90年代做出来的,在21世纪之后做出成果的,只有一个人。

这意味着,从做出成果到最终获奖,往往有20-30年左右的 “滞后时间”,如果我们现在开始改变,对教育系统进行一次大调整,那等到2040-2060年左右的时候,我预计我们也会出现一次科研成果的井喷期。

尽管诺奖的数量不是评价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唯一标准,但的确也是一面非常有参考意义的镜子,它能反射出一个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不足,然后指导我们走向更加正确的方向,我相信,随着中国90、00、10一代年轻人的全面成长,等到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未来40年中国一定会出现大量的诺奖得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