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一定要配流量,才一定要配流量

500

1)前几天,我在北京市委党校跟大约50位北京各个行业的大V老师分享,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在自媒体时代,“德一定要配流量”,引发了很多大V老师的共鸣。

2)所谓“德要配流量”,实际上是从中国人的传统说法“德要配位”“德要配才”“德要配财”演变过来的。这几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每每看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话,都感觉它们充满了人生智慧。

3)我虽然出身传统媒体,但是,我也必须承认,过去二十多年,全球媒体行业发生了巨变,传统媒体对舆论的绝对影响力出现大面积松动。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内容平台往往成了最有影响力的“媒体”,而活跃在这些网络内容平台上的自媒体和网络大V,则越来越成为左右舆论的关键性力量。舆论影响力很大一部分从让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手中转移到了网络内容平台、自媒体和网络大V手中,这是我们看待和分析中国社会舆论场时必须承认的一个客观现实。这一趋势的出现,是技术、商业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承认它,然后管理好它,最终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4)我是在2014年离开传统媒体的,2016年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2018年之后,随着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不断升级,加上中美贸易战影响,我逐渐转变为一个主要关注重大国际涉华问题和其他国内外舆论焦点的自媒体人。我主要偏重写比较严肃的深度分析文章,从流量上来说,参加北京市党校学习的很多大V老师,都要比我强、比我厉害。这几年,身在自媒体行业,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德一定要配流量,才一定要配流量。

5)网络大V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有流量、有舆论影响力,有些大V甚至能在舆论场做到一呼百应,他们在公共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等方面,作用、角色和影响力已经堪比传统媒体时代的一些“大报”和“大媒体”。任何一个大V能做到这一点,都是不容易的。自媒体竞争比传统媒体竞争更加激烈、更加直接、更加残酷,任何一个能够积累起巨大粉丝群体的网络大V,都在某些方面有其过人之处。

6)但是,作为网络大V,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敬畏心,千万不要因为身处“流量之巅”、在网上“前呼后拥”,就产生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狂妄心态,然后“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觉得不如自己”。这么多年,从事自媒体写作,我的一个感受就是,网络大V最大的优势是流量,但是,我们最大的短板往往也在于流量。我们不要忘了,中国社会有14亿多人,行行有人才、行行出状元,有数不清的行家里手、专家、大家、大师等,隐身在各级政府机构、大学校园、研究机构、媒体、企业等,他们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或不善于在网上聚集流量,因而可见度不高,但是,这绝对不是说他们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不如网络大V。恰恰相反,这些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专家、大家、大师等,在各自领域内,其专业性是要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拥有一定流量的网络大V的。所以,对于所有的大V朋友来说,讲“德要配流量”,首先可能就是要走出因为每天在网络上“呼风唤雨”而产生的一种虚幻感,还是要保持谦虚、谨慎,要保持敬畏心。老祖宗说,天狂有雨,人狂有灾,这也不是随便说说的。

7)所谓“德要配流量”,也是指,大V朋友们一定要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流量是“公器”,自己所拥有的影响力也是“公器”,自己运营的自媒体同样是“公器”,既然是“公器”,那么,使用它的时候,一定要有“公心”。当然,网络大V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还是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敬畏人心。今天,我们提“公心”,第一是国家利益,第二是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爱国”,就是希望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好。但是,今天我们讲“爱国”,绝对不是狭隘的“爱国”,更不是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我们希望中国好,但是,我们也不排斥、也不仇视任何一个愿意跟中国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互利共赢合作的外国,我也不盲目敌视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普通人。在“爱国”问题上,有两种错误倾向,“公知”耻于谈爱国,甚至得了“爱国PTSD”,这是一种病,得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警惕,不要让“爱国”情绪滑向了种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排外主义的误区。因此,在“明叔杂谈”的口号里,紧跟在“爱国”之后的是“理性、科学、务实”。

500

8)网络大V除了要“爱国”,要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尊严,另外一个“公心”就体现在,我们在写文章、拍视频、发声时,要始终维护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网络大V拥有流量,但是,这种流量如果没有理性、科学、务实的精神去引导、匡扶,很容易演变成“乌合之众”式网络暴力狂欢。网络大V不仅要自己坚持理性精神,也要在引导自己粉丝群体坚持理性精神方面发挥关键的“启蒙”作用。今天,一部分网民在网上“指点江山”,对大大小小的问题“指手画脚”,他们也很容易产生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狂妄心态,他们同样需要引导、需要启迪、需要启发,甚至是需要“启蒙”。“公知”讲的“启蒙”本质上是要引导中国人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这肯定是错误的,而拥有流量的网络大V则是要引导网民朝着爱国、理性的方向发展。如果网络大V为了流量,向群体的非理性情绪妥协,甚至故意挑起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以获得更大的流量,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关注“乌合之众”,并非贬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而是指要关注一定规模的人群容易体现出的那种非理性甚至是暴力倾向。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成为“乌合之众”的一份子。今天,我们大家都身处在中国这艘大船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共同遏制某些网络群体中存在的非理性情绪,抑制它的破坏性,从而让中国这艘大船可以行稳致远。从小处着眼,所谓“公心”就是,不要为了流量私利去挑动群体对抗、去撕裂社会、去增长社会的戾气;也不要为了个人恩怨,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裹挟舆论,往上绑架国家决策,往下霸凌个人、企业等网络时代的“流量弱势群体”;大V之间,也不要“文人相轻”,相互攻击。

9)所谓“才要配流量”,就是说,每一个网络大V都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不断提高在自己所发声领域内的专业性。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局限,更要知道自己所能深入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边界在哪里,不要随意跨界,更不要在不同领域之间来回横跳。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话题,对于自己没有认真研究过的问题,不要轻易开口,不要张口就来,更不要随意地对所有问题都“指点江山”“指手画脚”。正因为网络大V有流量,甚至是有巨大的流量,所以,一旦我们开始传递错误的信息、观念和思想,危害也就更大、更深远。我们要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尊重别人的专业,不能觉得自己拥有流量,在网上一发声,“应者云集”,就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牛、都更聪明。

10)整体来说,网络大V越是把自己看得过高,个人越是容易犯错误,对社会的副作用也就越大。相反,如果我们能时刻保持敬畏心,不被流量带来的虚幻感所蒙蔽,我们只是聚焦在自己有发言权的领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科普、引导、沟通和启蒙工作,这个时候,我们的价值反而可能是最大的、副作用反而可能是最小的。

我说这些话,并非要批评哪个大V朋友,更多地是分享一下我自己这几年从事自媒体写作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很多大V朋友不仅流量比我大,在某些问题上的专业度也比我高,是我学习的榜样。后续,我会继续跟正能量大V朋友们一起,在与“公知”作斗争方面、在与帝国主义作斗争方面、在引导全社会朝着理性方向发展方面、在面向网友解疑释惑和凝聚共识方面,并肩而战。与此同时,我也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在一些问题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跟某些朋友意见不同,那不是意气之争,我们尽量争取“做彼此的镜子”,让我们突破各自的视觉盲区和认知盲目,从而对事物的看法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一家之言,与所有的大V老师、朋友共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