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称赞的“老实人”,是怎么践行这个“实”字的?

500

提起罗荣桓,毛泽东同志多次称其为“老实人”;开国中将萧向荣也用“挂帅领先树一旗,忠诚老实作人师。毕生疾恶分里外,一体同仁别是非”的诗句缅怀他。

“老实”的精神品格,伴随了这位开国元帅的戎马一生。他的老实,不仅在于对党忠诚忠厚,还在于任何时候都坚持实事求是。寡言少语的罗荣桓不喜欢夸夸其谈,对于正确的事情,他总是坚决贯彻执行,但如果发现与实际不符的东西,他也总是能够为了坚持真理而敢于斗争。

1941年夏,山东民间开始流行唱大戏,经常是搭建戏台、布置场景通宵达旦地唱,我们文艺队伍建立后也有样学样。有一次,战士剧社为了表演,用大汽灯照明,用好几批牲口驮来服装道具,从天黑开始演起,一直演到天明才结束,影响到很多正常工作。这种做法与当时的战场实际严重不符,罗荣桓看后,找到相关剧社的领导,问道:“你们演这部戏是否考虑到我们处在敌后的恶劣环境中?农民和战士能否看懂这部戏?”剧社领导无言回答。随后,罗荣桓告诉剧社负责人,宣传工作要符合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千万不要“一窝蜂”地去照搬别人的做法。这样,才有利于战争,有利于工作。经过罗荣桓耐心细致的沟通,剧社的同志们认识到了演出存在的问题,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改进演出的意见,创作和表演了一大批为广大战士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起到了良好的鼓动宣传作用。

1942年,罗荣桓负责山东军区全面工作后,有人批评他的“翻边战术”违背中央的“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战术。罗荣桓指着山东根据地的狭窄地形反问:“一个子弹能打穿,退?往哪儿退?”随后,罗荣桓指挥部队活用“翻边战术”,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使山东真正成为我军掌握下的重要战略基地,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肯定。

自参加革命开始,罗荣桓一生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始终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凡事不弄虚作假,敢讲真话、敢干实事,他经常说:“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工作,不要搞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是毫无意义,劳民伤财的事。”而对于那些搞形式主义、“花架子”的人,罗荣桓形容他们是“堂前点灯,灶下不烧火”。

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同志写下“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诗句,来表达对他的信赖、依重和惋惜之情。

回响

面对脱离实际的行为和做法,罗荣桓敢于提出质疑;对于上级的指示要求,罗荣桓懂得灵活变通、因时因地制宜,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清醒与担当,树立起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鲜明旗帜。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从战争年代的艰苦斗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大胆进行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回望来时路,我们之所以能不断取得胜利,靠的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重要法宝。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重温这一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有力引领。

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的是骨子里的担当,需要对原则的坚守,需要直面逆风的勇气,需要叫真碰硬。然而现实中,一些干部对待工作总是凌空蹈虚、欺上瞒下,习惯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这种漂浮的作风不仅会失去群众的信任,还会使得各项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贻误事业发展,是对个人和单位的极不负责。

军队是要打仗的,一切建设和工作的根本指向是战斗力,必须讲究实打实,来不得半点虚功。新征程上,风险挑战愈发复杂,攻坚发展任务更加艰巨,每一名官兵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事求是贯穿到练兵备战各项工作中去,自觉讲实话、办实事,以扎实的行动埋头苦干,以强烈的担当迎接挑战,如此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佳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