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快餐入华40年:不汉化,毋宁死

  进入中国30年,赛百味突然整了个大活,做了场营销活动给自己改了个名:“ 赛百味儿 ”。

  随之而来的,是上新了一些本土化口味的单品。

  然而,这个 “ 入乡随俗 ” 的动作来得有点晚。赛百味 1995 年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彼时中国大陆的欧美连锁快餐品牌只有肯德基、麦当劳和必胜客,它只比麦当劳晚了 5 年,绝对算起了个大早的品牌。

  但,现在它们之间的差距却十分巨大,赛百味在中国拥有 1000 余家门店,对比麦当劳的 7000 多家和肯德基过一万家的规模,赛百味显得实在很 “ 小众 ”。而在全球范围内,赛百味曾是全球门店数最多的快餐品牌,远超麦当劳。

  其在中国的式微有多重因素,但本土化程度低,一定是一个撇不开的因素。国人很难对赛百味菜单上的酸黄瓜、冷切肉、芝士片产生天然的亲近,尤其是在隔壁的肯德基麦当劳已经有了皮蛋瘦肉粥、酥酥多笋卷的时候。

  回顾肯德基、麦当劳这两个 “ 优等生 ” 在中国的商业历史,你会发现很多相似的举动 —— 本土化。

  他们曾走过一条怎样的 “ 汉化 ” 之路?答案藏在写写划划的菜单中,也在近 40 年中国社会消费转向的痕迹里。

500

  1971 年,麦当劳特许经营人 Herb Peterson 在火腿蛋三明治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将鸡蛋和芝士结合,还设计了一个英式松饼大小的圆形蒸蛋器。一个名叫McMuffin( 麦满分 )的新产品就此诞生,与麦当劳菜单上常见的汉堡胚+肉饼的组合不同,麦满分是由英式松饼、煎蛋、加拿大培根和芝士组成的三明治,更轻量化的体量或许在那时已经昭示着它在早餐档的经久不衰。

  1975 年,麦满分开始在全美销售。1977 年,麦当劳开始在全美推出早餐菜单,麦满分从那时起也常驻早餐供应时段。这一年,咖啡、炒蛋、香肠、薯饼等组合也一同出现,麦当劳的早餐矩阵正式形成。

  肯德基则是在 1980 年才开始对早餐的探索,但也只是在美国南部推出了经典炸鸡和司康饼的组合,跟麦当劳相比,这种早餐菜单算不上颠覆。

  但,在人们同样重视早餐的中国,情况却截然相反,反应最快的是肯德基。2002 年,肯德基在中国北上广门店推出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首次将中式热食引入西式快餐早餐线。

  2008 年安心油条也成为肯德基早餐的爆款。2008 年 1 月 22 日《 郑州晚报 》上关于肯德基安心油条的报道里面提到,油条刚上市的某日,郑州 10 家门店在早餐时段卖出油条 1000 多根。

  麦当劳虽然有麦满分这个早餐王牌产品,但在中式早餐上要慢了一下,2013 年才推出豆浆油条,2016 年才开始跟进粥类。

  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早餐低价套餐,把价格打到了 5-10 元。

  暂停在此刻,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 20 年左右,就已经发现并解决了两个关键的本土化问题:一是要通过粥、豆浆、油条来笼络更多的中国胃;二是要迎合中国人对于早餐的预算 —— 远远低于正餐。

  中国人有刻在血脉里的早餐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费尽心思做早餐,后来还引入了武汉热干面、河南胡辣汤等区域性早餐产品,这些动作无疑都是为了增加快餐门店在早餐时段的坪效。毕竟,限定时段、限定供应的产品,都是在博快餐品牌稳定销售数据之外的变量。直到今年 9 月,肯德基仍然在做地域性中式早餐,推出了嵊州发面小笼包,有猪肉和香菜牛肉两种口味。

  在吃这方面,谁能搞定自己的胃,谁就是自己人,显然,2002 年就开始做粥的肯德基,早就算是 “ 自己人 ” 了。

500

  除了推出从没有过的产品形态,把原有产品形态中的产品本土化改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可能提起洋快餐的本土化产品,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猎奇的名字,油泼辣子新地、香菜冰淇淋、螺蛳粉汉堡 …… 但翻开各家的常态化菜单,这些东西并没有被留下,只是昙花一现。

  这些产品主要是结合时下热点做做营销,促活一下自己的客户,而真正的本土化,则是更深层次的融入,带来更持久的长期复购。

  2002 年,麦当劳板烧鸡腿堡上市,这是一款完全为中国市场研发的汉堡。板烧鸡腿堡走的是 “ 非辣 ” 路线,因为在洋快餐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国人对于肯德基麦当劳的印象都是辣味炸鸡汉堡,汉堡里面的肉饼即便不是炸的也是煎的。小时候常听家长说 “ 油炸食品不健康 ”,肯麦也并不冤枉,毕竟在当时油炸并不是中国人日常家庭正餐中习惯的烹饪方式。

  而板烧鸡腿堡不仅主打非辣味,肉饼还是整块鸡腿肉,并且 0 油煎制。虽然这款产品没有油泼辣子、螺蛳粉这样一听就是中国食品的关键词,但这却是一款标准且成功的中国本土化产品。

  它有多成功呢?板烧鸡腿堡是麦当劳不辣汉堡品类的销量冠军,平均每 4 秒就卖出一个。

  另一边,肯德基也有自己的 “ 板烧 ” —— 老北京鸡肉卷,从肯德基墨西哥鸡肉卷演变而来,2003 年推出之后就成为了菜单上稳定的一员。虽然中间的鸡肉是油炸的,但北京烤鸭的经典配菜黄瓜条和京葱丝再加上甜面酱,让它成为了十足的中国味。

  2002-2003 年,似乎是肯德基在中国相对激进的一年,早餐粥品和老北京鸡肉卷都在这个时间档口横空出世。而在当时,百胜中国区总裁苏敬轼的作用不容小觑。

  《 商学院杂志 》的报道中曾提到,麦当劳刚刚进入法国的时候,试图教育法国消费者适应美式餐饮,但苏敬轼对这种观点表示无法苟同。美式快餐是工业化、标准化的产物,与追求口感风味的餐饮形式完全不同,苏敬轼知道,中国人是有美食基因的,“ 食品工业化千万要小心,有些东西一旦工业化就失去了最好的味道。”

  在西式快餐的大框架里,肯德基很难实现苏敬轼所说的那种 “ 匠人精神 ” 的餐饮理想。但市场也并不在意这些,消费者不会要求肯德基麦当劳现场炒菜,更不会期待汉堡的口味比街头巷尾的宝藏餐厅好,只要菜单上的食物能在饮食习惯上大范围匹配本地消费者,就已经是成功了。

  就像中国人现在流行吃螺蛳粉,但大家需要的不是简单把螺蛳粉加到汉堡里一样,没有人会对这种 “ 爆改食物 ” 有多高的消费粘性。

  而有心的经营者可以从中找到精髓,比如螺蛳粉汉堡昙花一现,麦当劳却用酸笋作为一种风味,将酥酥多笋卷稳定在菜单里了。

500

  上世纪 50-70 年代,麦当劳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他们有一个关键的业态叫做 “ 得来速 ”( drive-thru ),顾客驾车通过麦当劳专用车道完成点餐、付款和取餐全流程,全程无需下车。2019 年曾有数据披露,麦当劳在美国 70 %以上的利润是从 “ 得来速 ” 上来的。

  2005 年,“ 得来速 ” 模式首次被复制到中国市场。然而,这或许是当时麦当劳在中国最水土不服的动作。

  当时,美国社会郊区化特点显著,人们生活在郊区,偶尔开车到市区采购,所以才会需要 “ 得来速 ” 这样能快速取餐的模式。而在中国,2005 年居民集中在市区居住,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 得来速 ” 的模式就决定其需要独立的车道和较大的停车空间,这在当时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是极其奢侈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05 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 3160 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为 1852 万辆。按 13 亿人口计算,每千人仅拥有 14 辆汽车。知危对比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 2005 年的数据,粗略估计当时美国汽车的保有量是 799 辆/千人。

  开 “ 得来速 ” 门店需要的时间是普通门店的四到五倍,而且不确定性非常强,但死磕 “ 成功模式 ” 的麦当劳,对中国团队的 KPI 要求之一就是建了多少个 “ 得来速 ” 门店,这导致了那几年麦当劳的开店速度一直慢于肯德基。

  所以你会发现,本土化战略要攻克的不仅是饮食习惯,还有消费习惯。

  相比于自己开车出去取餐,中国人更喜欢的是点外卖,高度的城镇化和较高的城市人口密度,给了外卖行业得天独厚的土壤。

  2015 年左右,中国外卖事业崛起,线上下订单取代了电话订餐。麦当劳中国的大股东是中信资本,CEO 张懿宸曾对《 中国企业家杂志 》表示,中信资本接手麦当劳中国后,加大了外卖业务的投入力度。2017、2018 年正值外卖大战,趁着这个机会,麦当劳的外卖业务从占比不到 20%,很快做到了 30%,“ 而且全是增量,没有牺牲到店订单。”

  同时,中信资本也是顺丰的股东,将顺丰骑手接入麦乐送,是一次丝滑的互补。

  张懿宸此前也曾对 “ 得来速 ” 在中国的发展评价道,中信进入之后,认为 “ 得来速 ” 在 KPI 中占的权重不能特别大,因为中国还在进行非常快速的城市化,城市人口密度绝对够,不一定需要得来速。

  总之,在口味之外,也顺着你的顾客,跟顾客成为 “ 自己人 ”。

  从 1987 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大陆算起,洋快餐品牌与中国消费上行时代共同浮沉了近 40 年。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消费方式,国人都很难说肯德基、麦当劳不是 “ 自己人 ”。

  时间,和时机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1990 年必胜客进入中国,1995 年是赛百味,2005 年有了汉堡王,这些时间点都不算晚,但他们却也没能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抓住那个黄金窗口期。

  这个黄金窗口期或许是,生活逐渐好起来的国人,渴望一个新面孔,却又希望这个新面孔带来的新东西,能有熟悉又安心的味道。

  肯德基和麦当劳给出了这个味道,所以赢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