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市值五万亿,内循环让美国玩明白了
文 | 北方朔风
大概是在小学的时候,我刚刚学会看报纸上的各种新闻,当看到各个公司财报新闻时,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很天真的想法,公司需要不断地增加营收来稳定业绩,但地球上的市场总归是有限的,增长到极限的时候怎么办呢?
后来对经济学有了基本了解,我知道了绝大多数企业根本扩张不到那一步;但在进一步学习政治经济学之后,我又意识到虽然这种事情发生在某个企业的身上可能性不大,毕竟存在市场竞争;但是对于特定某个行业来说,可能性并不小。而一旦发生,问题就相当严重了,这是资本主义危机的一部分,意味着这个行业扩张已经到了极限。
而如今,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也看到了这样的征兆,英伟达的五万亿美元市值,实在是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当然,如果只从股价来说,人工智能行业的支持者可能会激烈的反对笔者这个观点。他们可以举出很多证据,比如在甲骨文宣布与OpenAI的合作之后股价暴涨,甲骨文老板甚至暂时成为了世界首富;而AMD和OpenAI的意向合同确定之后,AMD股价也喜迎上涨。而英伟达的市值更是到了史无前例的五万亿美元这个级别,这怎么看都是人工智能大有前途啊,哪里已经扩张到了极限了?

某互联网行业自媒体赶紧“痛打落水狗”
但是,笔者对当下人工智能投资担忧的来源,也包括这几起投资。我们不妨先以甲骨文和OpenAI的合作协议作为切入点,整个合作项目规模有三千亿美元,并且还有可能的长期合作,远期项目规模可能更大。但是问题在于,OpenAI有这么多钱吗?答案是明确的,没有。
OpenAI无论是训练还是推理,都消耗了天文数字的金钱,目前处于明显的亏损状态。在之前的融资中也有大量投资是折价的算力券。虽然之前号称会在2027年左右实现盈亏平衡,但是这一说法是2024年提出的;到了今年,OpenAI又提出了很多激进的数据中心建设与算力租赁计划。按照微软的财报,OpenAI最新季度亏损超过一百亿美元,远超之前的预期,如果按照这些计划,只怕在2030年之前也无法实现盈亏平衡。
至于融资,虽然山姆奥特曼从软银乃至于中东融了不少钱,但是距离三千亿美元还差着数量级。毕竟现实不是小说,数千亿美元的流动资金,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天文数字。虽然未来OpenAI肯定会继续寻找融资对象,但是数千亿美元哪家都很难凑出来。
而更尴尬的问题在于,就算OpenAI有这个钱,甲骨文实际上也提供不了那么多算力。虽然甲骨文也是云服务巨头,但相较于亚马逊云和微软云,甲骨文规模还是小了不少;几千亿美元的算力租赁服务需要甲骨文新建一大批数据中心,即使以乐观的角度来说,这些数据中心落成也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到时候才能给OpenAI提供服务。

并且按照最新的计划,OpenAI打算签署的大规模云服务合同远不止这一个,还要和微软签订2500亿美元的合同,计划中未来几年最起码要花一万亿美元。但是OpenAI并没有那么多现金,按照这个效率,地球上所有的投资基金的弹药也填不满这个窟窿。而不出意外,明年OpenAI大概还会画出更夸张的大饼。
麻烦还不止这一个,美国的电力系统更是数据中心扩张计划中的绝对短板。美国的用电量从2000年代开始就没有多少扩张,而随着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美国电力需求突然增加,老旧的电力系统实在有点跟不上了。无论是电网还是发电系统,在美国都需要漫长的建设周期,建设最快的是光伏,然而在特朗普的指示之下,美国现在大规模搞清洁能源不太现实。
所以在当下,美国电力系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美国媒体就报道过,因为电网老旧,为了满足数据中心的需求,大型数据中心附近的美国居民电力质量会下降,影响家用电器寿命,甚至美国人计划重启一大堆冷战时代的核电站——因为这比建新的要快得多。

但是说到底,拆东墙补西墙也只是一时之策,如果那些疯狂的数据中心建设计划都能落地,美国的电网是根本支持不了的。
类似的问题还不止电力,因为冷却的需要,数据中心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很不幸的是,很多数据中心部署在了美国的缺水地区。居民生活与数据中心的矛盾,也必然会影响美国数据中心的扩张计划。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雄心勃勃的数据中心建设计划与相关的人工智能规划,可以说是不怎么靠谱了。但是为什么美国人工智能相关的股价依然在快速上涨?是他们不知道这些问题吗?当然不是,上文里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美国机构总结出来的,他们很清楚这些问题。但是如今的人工智能热潮,已经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而市场对人工智能的迷信,也远远超过了理性分析的层面。

按照不同口径的统计,今年美国各大企业已经在数据中心领域投资了3000到5000亿美元,如果没有这个投资,美国的经济如今已经陷入了全面衰退之中。所以,人工智能产业现在对美国来说是真正的大而不能倒。
按照某机构的估计,如今人工智能泡沫的规模已经到了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17倍,08金融危机的4倍。这个算法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了。可以说美国的当下的经济,完全依赖这个巨型泡沫,甚至到了虹吸其他行业运转资金的地步,无论怎么看,这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当然,发展中有泡沫是正常的,0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不影响后续的互联网发展。但是当下美国经济完全依赖人工智能,经济基本面远不如00年,甚至不如08年;一旦出什么问题,情况就非常糟糕了,甚至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巨大动荡。
这种大而不能倒体现在好几个方面。首先是英伟达,这个被认为在人工智能热潮里唯一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最近一段时间不仅投资了OpenAI,还投资了多个GPU租赁企业,说白了就是拿英伟达自己的钱,让其他人去买自己的GPU。


这表面看起来十分荒诞,但是背后的逻辑却很合理。因为英伟达现在的天价股价不仅是建立在当下的营收上,更是建立在未来的预期上。虽然英伟达数据很好看,但是增速已经开始明显下滑。
同时虽然英伟达新一代产品性能依然在提升,但是因为功率的提高等因素,可靠性也成为了问题,毕竟在今天一个机柜的功率相当于曾经五十个机柜的时候,可靠性是不可能不遇到挑战的,传统的散热系统设计真的已经到了物理学上的极限。
在美国大企业的购买能力到达极限的情况下,花自己的钱维持预期成了唯一的方法。这个方法暂时看来很成功,确实支撑起了英伟达的股价,也支撑起了美国当下的GDP增长。我国这几年老是念叨内循环内循环,但是跟美国人这左脚踩右脚式的内循环比起来,就仿佛像个新兵蛋子。


而另一个大而不能倒,来自于美国政府内部。之所以OpenAI和甲骨文合作,很大程度来自于特朗普的牵线。特朗普的支持者中,有不少技术右翼对人工智能存在迷信,假如真的面临泡沫爆炸的威胁,他们很可能进行游说,让美国政府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而从历史中我们都能知道,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情。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认为笔者是一个人工智能反对者。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是个人工智能支持者,但正因为支持这个技术,笔者很明白,当下这套错误的投资模式是最有可能伤害人工智能发展的因素。要人工智能发展下去,就必须纠正这一模式。
我们依然回到甲骨文的股价。在10月7日,甲骨文的股价出现了一次很大规模的调整,理由在于市场意识到了,甲骨文的人工智能业务可能并没有那么赚钱,而如果考虑硬件折旧,情况可能更糟,因为英伟达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折旧的成本还要大幅度增长,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有效寿命只有3-8年,然后就会因为落后被淘汰,寿命远低于传统数据中心。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闻,很多报道都证实,大量人工智能服务的价格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而视频生成之类的新应用,成本更是不菲。
在当下的日常之中,大语言模型的使用很是广泛,但是如果真要按照运营价格来收费的话,只怕很多用户也要犯嘀咕了。当下的大语言模型,可以说类似外卖大战的补贴阶段,大家自然能享受到便宜的价格,但是补贴总有用完的一天,一切批评外卖补贴大战的话术,也都可以用在当下的大模型市场里面。这样的市场是极度畸形的,而如果它和全球经济绑定,那就更复杂了。
当然,这些大模型公司搞低价战术是有原因的。在最初的预想中,很多人幻想的是OpenAI一家独大,但是当下的情况是,各家大模型的差距非常之小,而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还提供了大量的开源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头部厂商,也必须要以价格战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事以至此,谁也不愿意停下来。毕竟在硅谷的宣传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了未来的象征,谁都不愿意轻易放弃。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最近,一些人工智能企业家一边宣布当下的人工智能存在泡沫,一边继续搞这种荒诞的价格战。


之前人们相信,只要人工智能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实现AGI,而AGI意味着无所不能。但是随着大家比之前冷静了一些,一些问题开始被意识到,AGI是个非常不明确的概念,即使你询问人工智能专家,每个人也会给出不一样的定义;
其次,AGI在当下的环境不意味着无限的利润,实际上可能意味着进一步的价格战;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人工智能继续发展下去意味着什么呢?
在大模型时代,这个继续发展,基本上意味着训练的数据更多,模型的体量更大,这确实会带来性能的提升。但是这种提升是否会带来所谓通用的人工智能,没人敢打包票。而堆积规模的发展,虽然很对资本家的胃口,但是也遇到了现实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指数级增长的数据才能带来线性的性能增长,而现实中的资金不是无限的,土地不是无限的,电力也不是无限的,这样的模式真的能持续吗?
当然,支持者们会说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替代了很多工作。但这真的是好事吗?从互联网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劝人去美国当程序员的比之前少了很多。准确的来说,从2022年底大语言模型热潮开始,美国程序员的整体就业环境就变得糟糕起来。有人可能会因此称赞人工智能的强大,但是更多的原因恐怕在于,当下的美股市场,只要你以人工智能之类的理由裁员,股价就能带来上升。


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的能力确实很强大,但是距离替代现实中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距离。至于那些人工智能替代某些工作的例子,笔者只能说,降本增效很多时候都不是真的增加了效率,人工智能很多时候也并不是真的胜任了工作,它只是满足了资本家的裁员广进罢了。
当下的人工智能热潮已经脱离了技术的本质,成为了当代神话的一部分。“你等不得造出机器,假冒人的思维。”这句话来自于著名科幻小说《沙丘》,其中的人工智能叛乱可以说是当下几乎所有科幻人工智能叛乱剧情的原型。但这句话实际上也不是原创,是来自于一个版本圣经的改编。
美国对人工智能复杂的情节很大程度正来自于宗教,“建国之后不准成精”只是个玩笑,“上帝之后不准创造生命”是真的影响了整个基督教文化圈的。不光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堕胎之类的争议,都与此有关系。
在技术上帝论的预设之下,超级人工智能的出现就像是末日审判一样不可避免,所以当下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问题都是根本不重要的。这样的想法非常可笑,但确确实实主宰了当下的投资界,使得他们无视了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问题。
可惜现实终究不是神话,人工智能技术的投资需要考虑市场的规律,尊重现实的复杂性。实际上在如今的欧美,已经出现了一批反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社会活动团体,这就是过度鼓吹带来的必然结果。
其实以我国人民群众对技术的接受度来说,中国也很容易陷入类似的问题中。但是好在我国的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建设整体还算是稳健,这当然不是说中国市场多高瞻远瞩,毕竟我国市场对美国概念的接受度实在是太高了。根本原因在于制裁,让中国的数据中心建设热潮更加可控。不得不说,历史在这种时候颇为荒诞。

另外,之所以说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更加健康,除了投资规模更加理性之外,更在于这些投资转化成了我国各个领域自主化国产化的动力,无论是开源模型的生态或是底层代码,还是半导体行业的自主化,我国的人工智能投资都在这方面起到了帮助。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开源模型,如今已经在全球大模型市场占据了极高的份额,而deepseek最新的模型,使用了TileLang语言进行开发,这一语言是由我国开发出来的,意味着我国在开源领域的自主化,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而在半导体领域,各家互联网企业也积极参与了中国芯片自主的进程,有的选择自研,有的选择投资国产GPU企业,比如腾讯就参与了多家国产GPU企业的重要投资,包括摩尔线程和燧原科技,帮助这些企业实现国产替代,这些企业甚至即将进入上市阶段。
在人工智能热潮驱动之下,国内企业也即将实现HBM的大规模量产,甚至更基础的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也是靠着人工智能热潮实现了突破。而美国的人工智能投资显然并非这样的正循环,而是变成了赢者通吃,大而不倒。

在我国出台新的稀土出口管理政策之后,西方就一直有些人担心中国的政策会引爆人工智能泡沫。要笔者来看,假如真的能引爆也是好事情,这个泡沫积累下去,无论是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还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都绝非什么好事情。
只不过我们都明白,当一个东西大而不能倒的时候,想要提前引爆它来减少影响的努力,往往都不会成功,这种悲剧,大概率还会上演。



新潮沉思录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