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马丁·斯科塞斯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这部纪录片中全部曝光(极客荐片)

斯科塞斯先生82年的人生回望
文 | 达利表哥
编辑 | 羊羊、小小树
这绝对是近期最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斯科塞斯先生》(Mr.Scorsese)已于10月17日在Apple TV+上线,这部耗时五年打造的五集纪录片,由丽贝卡・米勒执导,影片通过独家私人档案、未公开影像及对马丁·斯科塞斯本人、家人和众多电影界巨擘的访谈,全方位解构这位电影大师的艺术人生与精神内核。

△ 《斯科塞斯先生》已经在Apple TV+上线
马丁·斯科塞斯在电影行业的地位自不必说。正如丽贝卡・米勒在导演阐述中所言:“我们不是在拍摄一个人,而是在拍摄一个时代的电影灵魂。”
《斯科塞斯先生》突破传统传记片的线性叙事,将电影片段、家庭录像、动画与访谈交织,五集分别围绕“童年创伤”、“暴力哲学”、“信仰困境”、“行业批判”、“晚年反思”展开。每集以特定作品为锚点,如第三集以《基督最后的诱惑》探讨宗教,第四集以《好家伙》分析黑帮类型片等。

△ 《斯科塞斯先生》目前在豆瓣评分高达8.5分
纪录片还罕见地展现了斯科塞斯作为丈夫与父亲的一面。例如妻子海伦・莫里斯与女儿们回忆,他在拍摄《纯真年代》期间,因沉迷工作导致家庭疏离,但后期通过修复关系,逐渐学会在创作与生活间找到平衡。
《斯科塞斯先生》以与马丁·斯科塞斯本人的大量对话为基础素材,还包含了大量电影合作者的访谈,比如罗伯特·德尼罗、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丹尼尔·戴-刘易斯、米克·贾格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朱迪·福斯特、斯派克·李、保罗·施拉德、玛戈特·罗比、凯特·布兰切特等。







光听听这些电影大咖们如何评价马丁·斯科塞斯和他的作品,就已值回“票价”。
在这个电影似乎逐渐式微的年代,这样的纪录片显得非常小众,但对于真正爱电影的人来说,却是难得的享受。另外即使你没看过几部斯科塞斯的电影,这样一位艺术家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也足够吸引人。

纪录片中引用了马丁·斯科塞斯的一段话,相信这句话也是他想送给所有观众的:
当摄影机停止转动,我希望观众能记住的不是我的名字,而是他们自己在电影中看到的人生。
01 五集影像浓缩电影人生,解构斯科塞斯的高光与暗面
《斯科塞斯先生》第一集的名字是《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异乡异客》),作为移民的孩子,年轻时的斯科塞斯深受天主教会与身边充满暴力的街区的影响,而电影则成了他的避难所。
斯科塞斯的童年是在纽约皇后区的“小意大利”度过的,那里也是黑手党家族丢弃尸体的地方。他自幼体弱多病,严重的哮喘将他困在三楼的房间里,只能透过窗户窥视街头陌生人的人生。这种被迫的“旁观者”视角,或许正是他日后迷恋高角度镜头的根源。


△ 童年(上)和少年(下)时代的马丁·斯科塞斯
他唯一的喘息之所是冷气充足的电影院,那里不仅缓解了他的病痛,更成为了他梦想的温床。斯派克·李在片中打趣道:“所有影迷都该感谢哮喘!”
本集还追溯了他从纽约大学的青涩短片到在罗杰·科曼麾下拍摄《拳霸铁车》的早期历程,重点展现了他如何因为这部作品被同行斥为拍摄“垃圾”而第一次感受到被排斥——这种“局外人”的感受将成为他人生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第二集的名字是《All This Filming Isn’t Healthy》(《沉迷拍片,有损身心》),斯科塞斯与罗伯特・德尼罗展开合作,并成为20世纪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人。与此同时,斯科塞斯个人生活的困境却将他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本集深入剖析了电影《穷街陋巷》,片中出现了德尼罗饰演的“约翰尼男孩”的现实原型——萨尔瓦托·“萨利·嘎嘎”·乌里科拉。

△ 德尼罗饰演的“约翰尼男孩”的现实原型——萨尔瓦托·“萨利·嘎嘎”·乌里科拉(左)
关于《出租车司机》的段落堪称全片高潮。朱迪·福斯特回忆:
马蒂(斯科塞斯)对如何制造血液效果兴奋不已。当他们要爆头时,他在血液里加了小泡沫塑料片,这样血就能粘在墙上。
她的眼睛因回忆而发亮,仿佛回到了近五十年前的片场。

△ 《出租车司机》的血浆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接着,斯科塞斯讲述了片方要求修剪《出租车司机》以换取R级评级的“崩溃经历”,这让他险些“失去理智”:
我当时真的打算去搞把枪,找到粗剪版的位置,砸碎窗户把它偷回来。反正他们也要毁了这部电影,不如我自己来。
第三集的名字是《Saint/Sinner》(《圣徒/罪人》),斯科塞斯凭借《愤怒的公牛》迎来事业重生,随后《喜剧之王》又遭遇票房失利,斯科塞斯转而回归小成本创作,《基督最后的诱惑》则让他陷入史无前例的争议。

△ 《愤怒的公牛》是斯科塞斯和德尼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70年代末,斯科塞斯因药物滥用导致内出血,生命垂危。罗伯特·德尼罗来到他的病床前,看着奄奄一息的他问道:“你到底想做什么?想就这样死掉吗?”正是这次对话,促成了经典之作《愤怒的公牛》的启动。

△ 度过“难关”后,罗伯特·德尼罗(左)与马丁·斯科塞斯(右)一起度假
与此同时,他内心的宗教挣扎以最公开、最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他拍摄了《基督最后的诱惑》,然后立即陷入了全球性的舆论风暴,修女在电视上告诫观众购票即犯“重罪”,抗议者在其制片人卢·瓦瑟曼家门外进行反犹示威。这让他再次成为被排斥的“异端”。

△ 《基督最后的诱惑》无疑是斯科塞斯争议最大的电影之一
第四集的名字是《Total Cinema》(《电影至上》),经历了一段充满争议的动荡时期后,斯科塞斯凭借《好家伙》斩获巨大成功,也确立了全新的电影创作理念。

△ 斯科塞斯和《好家伙》的主演,当时几位主创都处于巅峰状态
在这一集,《好家伙》和《赌城风云》被作为他电影语言的巅峰进行拆解,其快速的剪辑、炫目的运镜和画外音叙事被深入分析。
片中重点分析了《好家伙》中著名的“科帕卡巴纳长镜头”是如何突破传统剪辑逻辑的。这段一镜到底画面,通过流畅的运镜和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将黑帮生活的诱惑与堕落浓缩成一场视觉盛宴,是电影史上最具标志性的镜头之一。
然而,成功之后又是低谷。《穿梭阴阳界》等片的连续商业失败,让他形容自己“又死了”。
第五集的名字是《Method Director》(《方法导演》),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合作将斯科塞斯的职业生涯推向新的高度,从《纽约黑帮》《飞行家》到《华尔街之狼》《花月杀手》,他作为电影制作人和艺术家继续不断地自我革新。

△ 《飞行家》片场中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左)和斯科塞斯(右)
尽管总长有五小时,纪录片在后期仍显仓促。前几集细节丰富,但到了第四集末尾,故事还停留在90年代。这导致最后一个小时必须匆忙掠过其后的二十五年的创作经历,期间斯科塞斯拍摄了九部电影。他2011年尝试的3D奇幻电影《雨果》甚至未被提及。

△ 因篇幅限制,《雨果》成为纪录片中唯一未被提及的斯科塞斯电影
斯科塞斯修复和保存经典影片的心血、他作为纪录片导演的工作、他作为制片人对新声音的扶持……这些任何一项都足以支撑半部纪录片的内容,但都在第五集中被一笔带过。
第五集虽然仓促,但仍不乏亮点。片中,斯科塞斯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卷1920年代的硝酸盐胶片,声音几乎哽咽:
这些电影正在我们眼前消失。如果我们不行动,我们的子孙将永远看不到它们。
这一刻,你看到的不再是电影导演,而是文化守护者。
02 暴躁与温柔,圣人或罪人!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斯科塞斯
《斯科塞斯先生》不仅呈现了一位电影大师的创作历程,也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视角,让我们全方位了解斯科塞斯这个人。
比如斯科塞斯曾一度立志成为神父,虽然最终放弃,但天主教关于善与恶、罪与罚的诘问,从未离开过他。他的第三任妻子伊莎贝拉·罗西里尼精准地概括他为“圣人/罪人”——他在作品中不断探讨宏大的道德议题,生活中却时常行为不端。
斯科塞斯坦承:“问题在于,你享受犯罪。”他将自己作为电影人的天赋视为一种“宗教连接”,是“神圣的”。这种内在的撕裂,构成了他作品最核心的张力。

△ 斯科塞斯和他的第三任妻子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在《纽约,纽约》拍摄期间,他沉溺于可卡因,编剧保罗·施拉德直言那是“可卡因的年代”,片场“充满了可卡因”。伊莎贝拉·罗西里尼回忆,他有时会毫无缘由地醒来,一遍遍低语“去他妈的,去他妈的”,甚至能“拆掉一个房间”。然而,她也看到,他将这股愤怒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这给了他完成拍摄的力量”。
纪录片中也不乏关于斯科塞斯暴脾气的故事。除了计划偷回《出租车司机》的母带,在《纽约黑帮》片场,他与哈维·温斯坦发生争执后,竟将一张桌子扔出了窗户。

△ 斯科塞斯在《纽约黑帮》片场
片中最为动人的或许是斯科塞斯与三个女儿的互动。小女儿弗兰切斯卡讲述如何通过TikTok视频让父亲成为网红,“我让他猜网络流行语,他那困惑的表情让年轻人爱上了他。”而在谈及与前两个子女的关系时,斯科塞斯坦言,“工作让我成了一个遥远的父亲,我错过了太多。”

△ 斯科塞斯的女儿弗兰切斯卡·斯科塞斯在纪录片中谈论父亲
这种坦诚贯穿全片。当被问及多次离婚的原因,他并不回避:
我对工作的痴迷毁了我的婚姻。当你在剪辑室里待上18个小时,你的妻子自然会感到被忽视。
米勒此时巧妙地插入了他与现任妻子海伦的合影——她已经与帕金森症斗争多年,而斯科塞斯如今学会了在照顾妻子与拍摄电影之间寻找平衡。

△ 斯科塞斯一家,妻子海伦(左二)已罹患帕金森症多年
03 谁在解读“电影之神”?她可不是无名之辈
《斯科塞斯先生》的导演丽贝卡·米勒并非无名之辈,在这里值得详细介绍一下。

△ 《斯科塞斯先生》的导演丽贝卡·米勒(左)和马丁·斯科塞斯(右)
米勒1962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艺术世家,父亲是普利策奖得主、《推销员之死》的作者、大名鼎鼎的剧作家阿瑟・米勒,母亲是奥地利著名摄影师莫瑞斯。自幼浸润于文学与视觉艺术的环境中,她记忆中的童年家里“总是聚集着知识分子”,这种氛围深刻影响了她对叙事的理解。青年时期,米勒就读于耶鲁大学艺术系,系统学习绘画与影像表达,为日后跨界创作奠定了基础。

△ 丽贝卡·米勒的父亲阿瑟·米勒是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
在从事纪录片创作之前,米勒还尝试过演员、编剧、导演的工作。作为演员,丽贝卡·米勒参演过《关于亨利》、《夜惊情》等作品。在拍摄《激情年代》时,她结识了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二人相恋并于同年结婚,至今育有两子。

△ 年轻时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左)和丽贝卡·米勒(右)
作为编导,米勒创作的剧情片包括《安吉拉》、《个人速度》、《杰克与罗斯的歌谣》、《麦吉的计划》等,其中《安吉拉》获圣丹斯电影节“电影人奖”及独立精神奖“开放棕榈奖,《个人速度》斩获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摄影奖,《麦吉的计划》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十佳独立电影”。
2017年,丽贝卡·米勒执导了关于父亲的纪录片《阿瑟・米勒:作家》,影片通过家庭影像与文学手稿的交织,展现了这位剧作家的创作脉络。这一经验为她执导《斯科塞斯先生》埋下了伏笔。马丁·斯科塞斯正是因为看过该片,认可她对艺术家生平的深刻解构能力,才同意授权米勒拍摄自己的传记纪录片。

△ 丽贝卡·米勒在拍摄关于父亲的纪录片《阿瑟・米勒:作家》
除自身的才华外,丽贝卡·米勒特殊的身份也为她拍摄《斯科塞斯先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最令人难忘的场景出现在第四集,丹尼尔·戴-刘易斯罕见出镜,倚在沙发上面带微笑地分析《纯真年代》:
那部电影里有一种“优雅的野蛮”,马蒂(斯科塞斯)总是能在最文明的外表下,找到最原始的冲动。
米勒的镜头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足够亲近以捕捉真实,又足够疏远以保持客观。

△ 采访中的马丁·斯科塞斯
当斯科塞斯谈及《出租车司机》时,她现场追问:
你觉得自己最像特拉维斯·比克尔(德尼罗饰演的男主角)的地方是什么?
画面中,斯科塞斯沉默了整整三秒,然后缓缓说道:
是那种愤怒,那种孤独,那种无法与人建立联系的感觉……我在电影学院时就像个局外人,在好莱坞更是如此。
04 一场跨越五年的对话,关于斯科塞斯最权威的讲述
丽贝卡・米勒在采访中多次强调,她对马丁·斯科塞斯作品中暴力美学与天主教精神的矛盾性产生了强烈兴趣。她认为,这种冲突不仅构成了斯科塞斯电影的核心张力,更反映了其个人的精神困境。
这种兴趣源于米勒对斯科塞斯作品的长期观察。她提到,斯科塞斯通过《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等影片,将个人童年创伤(如家庭被黑手党驱逐的经历)与宗教伦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

△ 《出租车司机》的创作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斯科塞斯的童年创伤
他的电影是对人性黑暗面的解剖,但始终贯穿着对救赎的渴望。这种矛盾性让我想到了立体主义绘画——需要从多个角度才能看清全貌。
她的丈夫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斯科塞斯的《纽约黑帮》时,她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斯科塞斯的工作状态。

△ 米勒的丈夫丹尼尔·戴-刘易斯在《纽约黑帮》中饰演“屠夫”比尔·普尔
她回忆道:
在片场,我看到他像永动机一样工作,对每个镜头都充满激情。这种生命力让我意识到,他的故事值得被更深入地讲述。
米勒透露,她与马丁·斯科塞斯在拍摄纪录片前并不熟悉,但通过五年的合作逐渐建立了信任。
这是一场跨越五年的对话。我们从陌生到成为朋友,他逐渐向我敞开心扉,分享那些从未公开的私人档案和情感经历。
纪录片的核心素材来自对斯科塞斯的六次深度访谈,累计约20小时;以及对其亲友、合作者的50余小时采访。米勒采用引导式提问,通过具体事件触发斯科塞斯的回忆。例如,她通过询问其父被房东羞辱的经历,引出了斯科塞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的共鸣,这一片段被巧妙地剪入纪录片中。

△ 《偷自行车的人》的结尾令斯科塞斯心碎
此外,米勒获得了独家接触斯科塞斯私人档案的权限,包括童年影像、未发表的剧本笔记和家庭照片。这些素材为纪录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节,例如斯科塞斯少年时期拍摄的8毫米短片,以及他与母亲的往来书信。

△ 斯科塞斯少年时代拍摄的8毫米胶片短片
米勒认为,斯科塞斯的艺术与人生具有高度统一性。她引用斯科塞斯的话:"道路两边都有诱惑,作为艺术家和作为人,两者没有区别",并指出这种理念贯穿于纪录片的创作始终。例如,斯科塞斯的四段婚姻与成瘾史被与其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堕落主题联系起来,揭示其创作的情感根源。
米勒特别提到,斯科塞斯对演员的"残酷"要求,如要求罗伯特・德尼罗为出演《愤怒的公牛》增重60磅,本质上是其追求艺术真实性的体现。

△ 马丁·斯科塞斯、丽贝卡·米勒、罗伯特·德尼罗齐聚《斯科塞斯先生》红毯
他不是在折磨演员,而是在探索人性的极限。这种执着让他的作品具有了近乎宗教仪式般的力量。
马丁·斯科塞斯今年已经82岁,仍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电影创作,这是全世界影迷的福气。祝老爷子长命百岁,为我们拍出更多的好电影!



极客电影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