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观察|兰德公司:中国将从制造强国成为新兴软件强国【走出去智库】

500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

近日,兰德公司网站发布文章“China: An Emerging Software Power”认为,中国作为制造业强国,服务出口尤其是软件和IT服务方面表现不佳,但人工智能或将改变局面,预计到2033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产值将占据全球最大份额。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软件业务出口459.4亿美元,同比增长6.6%,呈现稳健增长态势。人工智能正成为出口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通用大模型技术降低开发门槛,推动中国AI解决方案加速出海,如跨境服务、网络安全防护等产品;另一方面,生成式AI、低代码工具等技术嵌入全球SaaS生态,显著降低边际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和本地化运营,实现技术输出与市场需求双向共振,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中国软件出口有哪些机遇?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编译兰德公司的文章,供关注中国软件出口和AI发展的读者参阅。

要点

1、中国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软件和IT服务,这两项服务仅占其服务出口总额的18%。相比之下,美国为30%,德国为44%。

2、2023年,中国的人工智能软件和IT服务产值仅为5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预计到2033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3270亿美元,使中国占据全球市场最大份额,约占13%。

3、在中国,政府扶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在硬件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功,例如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但在软件领域却鲜有显著成就。

正文

作者:Rafiq Dossani、Shanshan Mei

兰德公司

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取得的早期成功,得益于持续的大规模国家投资和其他优势,可能有助于其将其在国际制造业市场的主导地位扩展到软件领域。

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2024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达3.6万亿美元,与美国(2.1万亿美元)和德国(1.6万亿美元)的出口总额大致相当。然而,在服务业方面,中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2024年,中国服务出口额为384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八,但仅占其制成品出口额的十分之一左右,在全球十大服务出口国中占比最低。德国的服务出口额占其制成品出口额的比例位居倒数第二,达到28%。

中国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软件和IT服务,这两项服务仅占其服务出口总额的18%。相比之下,美国为30%,德国为44%。

分析人士将中国的表现不佳归因于两个因素:中国开发人员的英语水平有限,以及(更有争议的是)长期以来偏重硬件而非软件的工程师文化。

人工智能或将改变中国软件的不足

人工智能或许即将改变这种产业失衡现象,尽管它目前看上去还遥遥无期。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个人电脑还是智能手机,新硬件的出现都通过引入新功能来引发行业周期,而软件则决定了这些功能的使用效率。 软件创新最终驱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产业周期的早期阶段,硬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硬件收入达到23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1%,中国占28%。相比之下,人工智能软件和服务收入为1600亿美元。未来十年,这两个市场都将增长,但软件的增长速度将更快。预计到2033年,硬件收入将超过1万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5.8%),而软件和服务收入可能飙升至2.5万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31.7%。美国和中国仍将是最大的两个硬件供应国,合计占据全球约一半的市场份额。

令人惊讶的是软件开发的未来发展方向。2023年,中国的人工智能软件和IT服务产值仅为5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预计到2033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3270亿美元,使中国占据全球市场最大份额,约占13%。这意味着年均增长率高达50%,而同期美国的预期产值仅为从550亿美元增长至3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9%)。

崛起背后的机制

中国人工智能的崛起离不开庞大的国家主导网络——一个由风险投资基金、数据中心、初创企业、高校和科技巨头组成的网络——过去十年间,国家为此投入了约2100亿美元的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大力投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研究,沿用了此前推动太阳能电池板、电信和电动汽车等行业飞速发展的产业政策模式。

这一模式已凝聚成中国国务院提出的雄心勃勃的“AI+”计划,旨在到2027年将人工智能融入中国经济的几乎所有主要领域——制造业、医疗健康、交通运输、金融和能源。上海等地方政府正通过大规模补贴计算集群、国内模型训练和初创企业孵化,将这一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国有企业正在试点数十个实际应用案例,从飞机疲劳损伤检测、电网巡检到医院的医疗人工智能平台,不一而足。软件自然是该计划的重点。

在中国,政府扶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在硬件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功,例如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但在软件领域却鲜有显著成就。这种策略在人工智能软件开发领域是否行得通呢?总体而言,中国的软件开发记录并不理想。这并非因为缺乏尝试。例如,在2000年,由于错过了解决千年虫问题的良机,中国政府曾投入大量资金扶持软件初创企业,但其中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有三个理由让我们相信人工智能领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英语不再是软件创新的门槛。如今,大型语言模型几乎可以熟练地使用所有主要世界语言,因此,用中文进行编码和应用程序开发与用英文一样容易。

其次,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产生了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开发者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训练素材库,这些数据来自数亿用户和无处不在的数字交易。

第三,中国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人工智能的全球发展。自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一直是“一带一路”数字丝绸之路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目前正在东南亚和非洲各地建设数据中心,为企业和政府系统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对于像马来西亚这样资金匮乏但对人工智能抱有很高期望的国家而言,这些数据中心有助于利用中国本地机器学习技术(LLM)为当地产业开发新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这些国家也加深了对中国软件、系统、基础设施和标准的依赖。

当然,即便中国一路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也不会停滞不前。所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都在实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然而,中国起步早、国家巨额投资以及上述三大驱动因素赋予了它独特的优势。中国在工厂车间的领先地位可能很快就会扩展到办公领域。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走出去智库立场。

站务

全部专栏